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12日 · 爺爺是一位八十八歲的慢性腎衰竭病人,已經洗腎洗十年了。 剛開始洗, 那時體力還不錯,每週三次固定到台中市的某洗腎中心報到,就可以維持著不錯的生活品質。

    • 到底什麼是「在宅醫療」?
    • 不只是看「病人」,而是以「家」和「社區」為中心的醫療
    • 「這一次,我們沒有裝上鼻胃管」
    • 推薦閱讀

    家裡的瓦斯沒了,一通電話,瓦斯行就送到厝裡;家裡的馬桶壞了,自來水馬達壞掉,一通電話,水電工就上門;可是家裡有老人家生病,身體不舒服,出不了門,該怎麼辦? 家裡有癌症末期的人發生狀況,就是一通電話,叫 119 嗎? 老一輩的人常說「請先生來往診」,「往診」就是醫師會到家裡看病,但現在台灣社會,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景象了。早年因為醫師少、看病貴,不少人把小病拖成大病,非到真正嚴重到快不行了,才拜託先生來厝裡,因此,早期的往診,以急症較多,現在已經是慢性病的時代,醫師到家裡看病的內容,和過去應該有所不同了。 台灣 2018 進入高齡社會,65 歲以上老人比率超過 14 %。再過十年就邁入超高齡社會,和現在的日本一樣,老人比率超過 20 %,換言之,五人有一人超過 65歲。年紀大了, 出門看病總有不便...

    在宅醫療既然是一種支援在家生活到最後的健康照護行為, 因此,不僅要照顧生命末期,也要積極預防慢性病併發症,以及失能、失智的退化,支持在家生活,好好終老。日本四國松山市蒲公英診所的在宅醫療達人——永井康德醫師常說:「在宅醫療是讓每個人『活出自己』的醫療。」 在宅醫療和醫院醫療最大差別在於空間,也就是醫療環境的翻轉。接受醫療服務的人對此感受特別明顯。比方說,同樣住在社區內,在「自宅」接受在宅醫療利用者,可以維持原本習慣的生活方式,但是入住「機構」的在宅醫療利用者,多少需要改變既有的生活方式。 當我們說, 希望創造一個「在地老化」( aging in place )的社會時, 指的就是「在地終老」的環境, 讓長輩在盡量不改變既有生活模式狀況之下, 迎向生命的最後階段。因此,與其說在宅醫療是以「人」...

    「余醫師,我媽的鼻胃管又掉了,我不敢自己裝回去。」簡訊的那一端,傳來家屬的呼叫。 「好的,我中午前過去看看。」回覆訊息的同時, 也透過雲端平台,告訴負責案家的居服員督導,然後便飛快出發前往案家。督導提醒我,因為今天不是上班日,醫院的居家護理師不會出來處理「拔管事件」。 「一個不留意,鼻胃管就被拔掉了。」兒子說:「偶爾她也會吃一些東西,但我擔心她會嗆到,所以不敢給她吃太多。」 沒有直接裝上鼻胃管,我們嘗試先將增稠劑加入果汁,用湯匙慢慢餵病人 B。 觀察 B 吞嚥的情形,其實沒有太大問題,難怪會自己拔掉管子。雖然進食慢,稍微活動就喘,但相信病人仍喜歡自己經口進食。很快的,兩百 cc 的黏稠果汁一下子就喝光光了。這一次,我們沒有裝上鼻胃管。 幾天後,從聽說兒子找來居家護理師把管子裝了回去。理由是,...

    「醫材自費訂上限」恐讓台灣醫療又老又窮!醫生作家批:健保署不如改名叫「共產署」 護理師被病人用剪刀刮肚皮,院方卻用「兩顆蘋果」安撫!台灣多數醫療暴力,在高層摸頭下不見天日 【醫療社會學與武漢肺炎】病毒破壞的不只是病患的身體健康,還惡化你、我之間原本就脆弱的互信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在宅醫療 從 cure 到 care:偏鄉醫師余尚儒的翻轉病房提案》,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ixabay。)

  2. 2020年4月8日 · 武肺疫情延燒全球,為了減少群聚與病毒傳染的可能性,許多公司都開始嘗試在家上班,但那些為了防疫而仍必須到醫院上班、每日接觸許多病患的醫療人員,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 曾著有《日本人真妙》、《東京 OL 不能不約會》等暢銷書的旅日作家 中古小姐,寫下這段期間在疫情嚴重的美國,她與醫生老公魔人的甘苦談和身為醫療人員的辛苦與使命感。 (責任編輯:黃懷容) 文/旅日作家 中古小姐. 多麼希望能失業。 從幾年前起我的交友圈就不斷在縮小,對於那些喜歡說「真好,妳嫁了個醫生」的朋友我開始刻意保持距離、開始感到不耐煩。 好幾次甚至想直接翻臉問對方,當醫療人員家屬好處究竟在哪裡? 甚至呢,現在只要在群組或臉書上看到哪位朋友失業、休無薪假,我心裡就會非常羨慕, 羨慕對方雖然失去工作但起碼能保住時間和生命。

  3. 2017年4月19日 · 新聞中經常看見「不拔管硬當活死人」的例子,看似荒唐,但這位呼吸治療師的見聞卻證實了這樣的故事恐怕是稀鬆平常。. 說來殘酷,這些病人因為不能動彈,只能被迫日復一日過著同樣的生活。. 可偏偏許多人喊著「太愛了放不下」讓病人勉強續命 ...

  4. 2020年8月21日 ·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中,預計 2025 年,每五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生醫科技的發展讓現代人平均餘命達八十歲,使得人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要怎麼活得精彩不遺憾。 不過,隨著高齡社會的到來,取決於本人意願的「善終」,或許將是未來的風氣。 (選書編輯:盧亞蘭、李姿萱) 圖片來源: pxfuel. 文/尚儒. 在台灣,即使多數人希望在自己長年生活的社區內終老,但礙於社區內的照顧能量不足,不僅沒有醫療專業主動介入支持照顧系統(通常只被動等待老人就醫),更別說是失能的預防了。 最後的狀況便是,長輩的功能加速退化,然後失能進入老人照顧機構,往返於急診醫院與機構,直到生命最後。 但是,不是人人有能力最後都可進入機構接受照護,而政府也沒有足夠的財政支援。

  5. 2019年9月3日 · 案例:. 林小姐,32 歲,今年3月2日下午突然腹痛,痛到冷汗直流,工作感責任重的她無視於自己的腹痛依舊工作,到凌晨左下腹痛更厲害,先到中山醫院掛急診,初步判斷是腸胃炎,打止痛針吃消炎藥就回家,但疼痛一直未好轉,後來又到新店一家醫院,在冗長 ...

  6. 2020年10月9日 · 如同遠距醫療界的著名醫師 余尚儒 在《 在宅醫療 》一書所言,翻轉病房並非要顛覆體制,而是走出白色巨塔,找回醫病關係「原本的樣子」,打造無圍牆、無藩籬的醫療,運用這時代的技術,找回醫病關係本來的樣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