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大暑, 二十四節氣 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19-21日之間,斗指 未, 太陽 位於黃經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見小暑」。.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 ...

  2. 大暑, 二十四节气 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19-21日之间,斗指 未, 太阳 位于黄经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 小大者,就极热之中 ...

    • 起源
    • 平氣法和定氣法
    • 節氣歌和民諺
    • 農耕八節
    • 七十二候
    • 外部連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日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人類各民族多有此四。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曾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鄧平、落下閎等將二十四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之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

    中國古代曆法最初採用「平氣法」: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後來的人發現平氣法,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因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 隋朝劉焯受到張子信及其弟子劉孝孫學說影響,在太陽運動不勻速的基礎上,提出「定氣法」,但沒能正確認識太陽運動速度的變化規律,因此其《皇極曆》對定氣的推算有較大偏差。 唐朝一行對日行盈縮規律的認識較為準確,指出日行速度連續變化,在冬至時運行最快,夏至時運行最慢。其《大衍曆》已具備較為準確計算日行軌跡的方法,因此已經能用定氣法注曆,不過曆書中的二十四節氣仍是採用平氣,只在計算日月行度和朔望、日、月蝕時刻才用定氣,如《舊唐書》小注說「凡推日月行度及軌漏交蝕...

    由於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因此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中國農民為了更方便地根據節氣來安排農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相關的民諺。 二十四節氣歌 注意:最後兩句是說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日期是西曆日期。 二十四節令歌 西曆十二月節氣歌 各地其它諺語 1. 中國: 1.1. 華北地區: 1.1.1.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如果立秋時間在日出之前,之後的天氣就會比較冷;如果出現在日出之後,接下來的天氣就會比較悶熱。) 1.1.2.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1.1.3.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1.1.4.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1.2. 江浙地區: 1.2.1. 白露身勿露,赤膊變豬玀。 1.2.2. ...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1. 古人將黃道劃分4季,12節,24氣,72候。定義3節為一季,約30日為一節,15日為一氣,5日為一候。年、季、節、氣、候。 2. 四季(春、夏、秋、冬) 3. 十二節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4. 十二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5. 七十二候(約每5日為一候) 6. 一年=四季 7. 一季=三節 8. 一節=二氣=六候 9. 一候≈五日

    每氣分三候,可以見到黃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 1. 立春: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魚陟負冰)。 2. 雨水: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動。 3. 驚蟄: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 4. 春分: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 5.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 6. 穀雨:穀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其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 7. 立夏: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8. 小滿: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麥秋生,麥秋至)。 9. 芒種: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 10.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

    2016 年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及時間資料 - 香港天文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 立秋 :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处暑 :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4. 中國古籍《春秋繁露 、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度,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二是按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 ...

  5. 小暑,是 中国 传统 历法 中 二十四节气 之一,在每年的7月6日-7月8日之间,斗指 丁,此时 太阳 位于 黄经 105°。 物候. 温风至:至,極也,溫熱之 風,至此而極矣。 蟋蟀 居辟:一名蛩,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織也。 《禮記》注曰:「生土中,此時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 」蓋肅殺之氣,初生則在穴,感之深則在野而斗。 鷹 乃學習:《元史 志》改為鷹始摯。 摯,搏擊也。 應氏曰:「殺氣未肅。

  6. 從民俗學觀點來看,《山海經》也是瞭解先秦時代服佩、禁忌與祭祀習俗之寶貴資料 [27]。 民俗學家 江紹原 認為《山海經》具有「旅行指南」的性質,用以提示古人避開和應付旅途中可能會遇到的神鬼精怪和毒惡生物 [ 28 ]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