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26日 · 媽媽就是要捨棄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才是好母親,這種觀點似乎深深刻印在女性的DNA裡難以抹滅。 但真的是這樣嗎? 為孩子、為家庭犧牲奉獻才算是好媽媽嗎?

    • 要求小孩固定做家事
    • 對小孩有高期望
    • 不怕小孩失敗
    • 有社交能力
    • 從小就陪小孩成長
    • 養育小孩時,有長遠規劃
    • 實踐成功父母的三個關鍵:穩定、公平、友善

    Ted Talk 的講者、史丹佛大學教授,同時也是《How to Raise an Adult》一書作者 Julie Lythcott-Haims 表示,小孩子若從小開始做家事,長大後比較容易成為有團隊合作能力的人,也會比較有同理心。 不過,特別要注意的是,家事與零用錢要分開來談! 心理學家發現,額外獎勵事實上會降低小孩做家事的動機。預期的獎勵會讓小孩花較少時間與精力去做,而驚喜的獎勵、或是不給獎勵,則會讓小孩保持很高的動機去做。

    對小孩有合理的高期望能夠讓小孩往成功道路邁進。成功的父母會設定一個合理的高桿子,讓小孩努力伸直身體去碰觸,但又不是過高、超出能力範圍的。 舉例來說,父母若期望小孩能夠一路念到大學,那就會採取適當的教育策略,讓小孩努力維持好成績。

    父母的職責不是消除一切風險,而是讓風險降到最低。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失敗的經驗中,小孩才能學到最多。跌倒會痛,但現在不體會跌倒的痛,以後跌了會更痛。 放手,讓小孩在最低風險限度內,體驗失敗的痛,才能培養他完整的人格。

    美國賓州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與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博士們合作研究,觀察一群孩童 20 年 ,發現這 700 名孩童中,有社交能力的孩童比較容易拿到大學學士學位,並且在 25 歲前找到工作。 成功的父母要培養小孩的社交能力,讓他們去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同理心。

    在小孩 3~11 歲之間,父母的陪同格外重要。這個期間內,若父母花更多時間陪孩子成長,孩子未來會更幸福、更有成就。 但要注意的是,陪小孩成長,不等於當個時時刻刻盯緊孩子的「直升機父母」或是「高壓統治」的「虎爸、虎媽」!陪伴孩子的意思是:要與孩子有良好互動,同時不給孩子過多壓力。

    很多父母教養小孩的原則是:盡快解決眼前問題;但成功的父母看得比較遠,他們會想到小孩成年後的模樣。所以成功的父母會在某些時刻暫停,停下來機會教育,讓小孩知道哪些行為是對的、而哪些是錯的,形塑出小孩的完整人格。

    小孩犯錯時,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過度嚴厲的懲罰是沒必要的。即使小孩犯錯了,也要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 並且要有一個穩定、公平的衡量標準,不可以有時候小孩打破花瓶沒事,有時候打破花瓶就被痛罵一頓。否則小孩會覺得父母很喜怒無常,進而心生畏懼。 最良善的親子關係就是與小孩相處得像朋友,彼此良好溝通、讓小孩願意跟自己談心。 延伸閱讀: 沒有養兒防老、20 歲離家獨立!瑞典人的家庭哲學: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朋友」 本文相關資料: 1.《Lifehack》〈Parents Of Successful Kids Do These 10 Things In Common, Science Finds〉 2. ambermcauley、sheldonl, CC licensed。

  2. 2017年11月22日 · 第一種是,失去自我 – 挫敗的人生. 他因為非常地恐懼與害怕,自我變得很小,所以在跟人的關係,變得退縮。 而當大人用更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他只會累積更多的恐懼與挫敗經驗。 而讓他沒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第二種是,認同暴力 –「我夠強,別人就會聽我的。 我在學校,常常看到孩子有反覆出現的侵犯界線或暴力行為,我除了去問:「在那個時候,你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那麼生氣? 我還常問:「你從哪裡學來的,在你小時候,誰打過你? 孩子永遠會講出一個他在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對他造成的傷。 屢試不爽,百發百中。 即便孩子現在還沒有行為問題,他在日後,有非常高的機會,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

  3. 2021年4月19日 · 根據主計處調查,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上班族媽媽,每天花在顧小孩和煮飯抹地等料理家務的時間,超過三個半小時。 難怪每個上班族媽媽會像陀螺一樣轉不停,身心俱疲,而且付出那麼多,犧牲了自我,生活依舊亂糟糟。

  4. 2020年4月15日 · 所謂「空檔年」,通常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為了探索自我,暫時中斷學業或事業,趁年輕時去充電的一年。然而,她卻是在步入四十歲後,才決定做這件事。 我非常佩服她的決心和行動力,能夠毅然決然離開人人稱羨的大公司,勇敢地去追尋自己的 ...

  5. 2019年9月4日 · 文/諮商心理師 許嬰寧. 當我們發現意外發現自己似乎被排除在某些場合之外,某些自己以為隸屬的團體,沒想到好像總是發生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大家討論著自己沒聽說過的話題,其他人有的一些默契,自己卻摸不著頭緒。 一定會覺得很失落。 「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看著別人嘻嘻哈哈的神情,那種若有似無的默契,我們會感到孤單和失望,是非常合理的事。 因為人生來是群居的動物,基本上渴望與他人的連結,除非,那都是你不在意的路人甲乙丙丁。 因此我們會開始無法克制地去想,我如此在意,但為什麼仍會如此? 首先,你要停止為了打不進的圈子而難過。 1.差距不是今天才造成. 你發現的當下會最為難過,但你和他們的距離恐怕已經形成多時,今天的難過也喚不回過去的近距離。 2.即使打進圈子也是自己騙自己.

  6. 2019年11月26日 · 文/諮商心理師 許嬰寧. 「做不到的事情,練習說不,才不會不小心落入『都是你的錯』的圈套裡。 有些事情本來就不是我們該做的、我們的責任、或者不是我的能力範圍內能做的,但如果我們因為 太害怕拒絕、為了討好對方、為了證明自己、為了拉攏某個關係 等,而硬著頭皮先答應了,接著如果做不到的話,或者做得不夠理想的時候,就會發現似乎變成了自己的責任。 1. 好像 「做到才是應該的」 ,誰叫你都答應了,因此你必須要「說到做到」。 2. 好像你 錯過了說「不」的時間點 ,一開始在商量討論的時候你沒有拒絕,通常他不會事後再持續問你能不能幫他了,於是這時候除非你要自己提出不再幫他,否則像是無法退出。 3. 好像你 答應了,你就得去克服做不到的困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