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20日 · 為了不讓作物被季節變化跟氣候影響收成,古農民保留了長期生活經驗,制訂成廣為人知曆法,包含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也就是俗稱節氣。

  2. 2024年1月12日 ·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習俗。其祭祀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3. 在古代,通常將冬至夏至再到冬至之間時間段(約365.25日)也就是歲實(回歸年),分割為24段(每段約15日2時5刻),每段起始於一個節氣,依次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4.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是區分公轉運動對於地球影響的八個關鍵節點;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更細微的氣候

  5. 2014年11月9日 · 【原文】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厥民析;鳥獸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 平秩南訛;敬致。

  6. 2019年4月23日 · 古人在長期生產勞動中,逐漸認識了氣候變化規律,他們根據太陽和地球相互關係,把一年天數分成24等分,用來表示季節和氣候變化。 這樣,差不多每15天就有一個節氣,每個月就有兩個節氣了。

  7. disaster.tari.gov.tw › ARI › solarterm廿四節氣由來

    為了充分反映季節氣候變化,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位置變化和引起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