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當地深井水中含有高 砷 ,被懷疑是可能之致病因,然烏腳病其真正致病原因仍未明確,據臨床研究、文獻報告、病理組織、 流行病學 、 動物實驗 以及 生物統計學 顯示可能與井水中的 砷中毒 ,螢光物質(fluorescent compounds)、土壤中的腐質酸(humic acid ...

  2. 2020年11月24日 · 烏腳病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症狀,只有因肢體末端血液循環不良,而出現的手腳末端有冷、麻感覺,以及將手、腳抬高一陣子,指尖和腳尖就變成白色的徵候。. 另外,一般人手腳如果碰到尖銳的或是熱的東西,就會很快地縮回來;但是烏腳病患者因為手腳 ...

  3.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或脫疽(gangrene)或俗稱「烏乾蛇」的血管疾病,大部份是屬於血管疾病中因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的並非傳染所致,有時也會發生在手指即所謂烏手病。. 烏腳病曾在臺灣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所流行 ...

  4. 烏腳病 (英語: blackfoot disease )為1950年代末期, 台灣 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 動脈 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 臺語 俗稱 烏焦蛇 (oo-ta-tsuâ)。. 烏腳病的病理屬一種慢性閉塞性動脈疾病 [1] ,後期可有因足部 壞疽 而自然脫落(特發性脫疽 ...

  5. 2023年5月11日 · 烏腳病 是一種常見的真菌感染,主要影響腳部皮膚,尤其是腳趾間的區域。 本指南將提供烏腳病的完整概述,包括症狀、傳播方式和風險因素。 您將了解到如何自行診斷烏腳病並確認是否需要尋求醫療幫助。

  6. 烏腳病,為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血管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 其中又以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台南縣學甲鎮、北門鄉等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

  7. 乌脚病的病理属一种慢性闭塞性动脉疾病 [1] ,后期可有因足部 坏疽 而自然脱落(特发性脱疽)的特殊表征。 病理切片可分为两型:闭塞性动脉硬化型、血栓闭塞性血管炎型 [2] 。 乌脚病流行地区,以 八掌溪 下游南北两岸的 嘉义县 布袋镇 、 义竹乡 及 台南县 学甲镇、北门乡(今 台南市 学甲区 、 北门区 )等4四个滨海乡镇案例最多。 [3] 乌脚病很早就确定为饮用深 井 水有关,随着 自来水 普及后病患已大幅减少。

  8. 2024年4月21日 · 烏腳病俗稱黑腳仔、烏乾蛇,曾經是臺灣從日治時期以來就有的特殊地方流行病,並非遺傳或傳播所致,肇因係地質水文環境惡化引起的病變。 初期,患者手、腳皮膚變成黑色(圖 1),接著末梢血管阻塞、潰爛,出現肌肉萎縮、硬化或有壞疽(圖 2),至組織壞死猶如木炭。 若缺乏藥物治療,只能先切除患者手、腳部位,如果病情持續惡化,必須接二連三截肢。 患者身體除了承受手術負擔,還得忍受社會異樣眼光,心理備受煎熬,苦不堪言。 圖 1 烏腳病患者手部特寫(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圖 2 烏腳病患者手腳特寫(Source:行政院新聞局) 在日治時期,臺灣西南沿海村落已出現病例。 當時病因不明,又屬於零星個案,加上蔓延速度緩慢,威脅範圍較小,並未引起臺灣總督府的關注。

  9. 本文節錄自 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 發現台灣公衛行腳 「烏腳病防治」. 台灣對烏腳病防治係病患血淚所換取來的教訓. 台灣在長期對烏腳病和砷中毒的防治與研究中,提出了含砷井水的暴露,與烏腳病盛行率的劑量效應關係等論文,如今已成為各國檢定飲水含砷量最 ...

  10.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 俗稱「烏乾蛇」、「烏腳仔」或「臭焦尾仔」,是一種末梢血管阻塞的疾病。日治時期即已發現烏腳病病例,當地居民稱之為「怪病」,認為是不好的「陰病」。直到1956-59年的烏腳病情大量出現,才成為社會矚目的問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