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7月8日 · 每個元素都會隨著時代而改變,比如「拍攝」一開始是用光學相機、底片拍攝,後來變成數位相機、記憶卡,再到後來是相機融入手機,人們直接用手機拍照。

  2. 2008年1月10日 · 我另外一台比較特別的相機是EOS 50E,這台相機的特色用瞳孔對焦,也就是觀景窗裡有好幾個對焦點,當被拍攝的人的瞳孔往上、往下、往左、往右時,相機就會依照瞳孔的移動方向來自動對焦,當時我就是因為這項功能,決定買來玩玩看。

    • Q:佩戴 Vision Pro 前需要什麼準備工作?
    • Q:如何佩戴 Vision Pro?開機要進行哪些設定?
    • Q:Vision Pro 重不重?頭會感到不適嗎?
    • Q:Vision Pro 沉浸感如何?
    • Q:頭戴式裝置的沉浸感?
    • Q:如何使用眼球追蹤和手勢操作?效果如何?
    • Q:使用 Persona 時的效果如何?
    • Q:Vision Pro 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功能?
    • Q:Vision Pro 觀影體驗如何?

    為了這次 Vision Pro 的媒體 Demo,蘋果在 Apple Park 西北區域搭建了一個名為 Fieldhouse 白色房子,雖然是臨時區域,但我絲毫看不出這是移動板房。 進場後,熱情的蘋果工作人員示範我如何完成準備工作,用 iPhone 掃描了臉部和耳廓輪廓,以挑選最適合眼部的眼罩,過程非常類似 iPhone Face ID 的建置,耳廓掃描用於校準空間音訊的體驗,只需左右 90 度轉頭。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Vision Pro 的眼罩透過磁吸吸附在機身上,可以更換,由於我臉大如臉盆,眼罩不算太貼合,和大多 VR 設備一樣,鼻樑下方會有漏光。工作人員說,零售版會針對更多臉型做眼罩適配。 佩戴時,工作人員會建議捏住眼鏡中間較窄的區域進行佩戴,避免手指污染鏡頭。右後方有一個旋鈕,用於調節頭部鬆緊程度。與官網及宣傳片不同的是,機身頂部還安裝了一根綁帶,用於分攤重量,但不免會壓垮髮型。 機身左後方,有一根長 1 公尺多的白色編織線纜,連接外掛電池。外掛電池提供兩小時續航。不過在續航能力的桎梏下,我反倒覺得,這種分拆式是現存較好的方案。 外掛電池不可拆卸,也許有變壓電源的作用,但配備了 Type-C,可以透過外部電源持續供電。佩戴後,機器需要首先對眼球和手勢進行設置,Vision Pro 拿掉了手把,完全...

    明顯比 Quest Pro(722g)輕,可能與 Pico 4 Pro(458g)重量相仿,不會有明顯壓頭的感覺。佩戴了半小時之後,我沒有感覺到不適。(補充一下背景:本人頭圍 63 公分,即便放眼 5 公里也是翹楚的存在。)

    畫面非常清晰,沒有紗窗效應,完全看不出顆粒和畫素,毫無疑問是我體驗過最清晰的頭戴式裝置,用於閱讀文件、瀏覽網頁,完全沒有問題。 穿透視野,即透過 Vision Pro 看外部環境效果,與我手上 Sony a7RIII 電子取景器看世界的清晰度相當,我甚至可以透過設備閱讀手機螢幕。無論是色彩、清晰度、幀率都遠勝於 Meta Quest Pro、Pico 4 Pro,但與肉眼所見的世界還是有很大區別。 穿透視野偶爾可見輕微的畫面抖動,只要不是特別快速的轉頭,幾乎感受不到延遲,我嘗試快速在眼前揮動雙手,才會出現一些「穿幫」,比如果凍效應,以及影像不完整的問題。畫面邊緣會有一些綠色和紫色的偏色,但不太容易注意到。 需要提及的是,現場的環境光還不錯,暗光下未經測試。在體驗的半小時時間裡,我沒有出現眩暈...

    頭戴式裝置的體驗核心在於沉浸式,核心指標有: 1. 分辨率:這個很好理解。 2. FOV(視場角):視覺可以接受影像的角度範圍。人類雙眼視場角達到了約 188 度,只有正面 60 度人眼才能專注和聚焦,剩下約 128 度餘光才是影響 VR 沉浸感的關鍵。 3. 穿透視野(Passthrough field of view)允許用戶在戴著頭戴式裝置的同時看到現實世界的影像。然而,穿透視野通常是通過相機傳輸圖像來實現的,因此質量和穩定性可能受到設備和攝像頭的限制。 4. 聲音:聲音的方位感。 5. 延遲:我們還需要低延遲的內向型跟踪,以及與周圍的世界「真實的」互動。頭盔要能快速準確地感知和反應你頭部的移動。當你向左轉頭時,螢幕中的視角也立即向左移動。如果這個過程有延遲,就可能會感到眩暈或者不適。

    完成所有設置後,長按進入到主頁面,圓形的應用圖標,熟悉的味道。眼球追蹤和手勢操控是相互配合的:眼球用於定位,相當於滑鼠停留到哪裡,而手勢操作只有兩種——打開、拖動。其中,拇指和食指捏合的動作,就是「打開」,而捏合移動,就是拖動。 這中間有個小插曲:起初我會本能地把手指伸向空中的圖形界面上操控,實際上我的手可以輕鬆地以任何姿態控制。整套交叉學習的成本很低,一分鐘就能適應。 眼球追蹤的效果堪稱驚艷:靈敏度、精準度、速度非常高,沒有任何遲滯,我有種指哪打哪的感覺。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工作人員要我盯著螢幕底部的小圓點,來關閉頁面,我一看,這麼小,螢幕底部還有個距離非常近的橫條(用於拖動窗口位置)。沒想到,沒有操作失誤。 這種極佳的體驗還來自於視覺和音效的加持,當我目光聚焦於圖形元素,圖標會有很靈動的凸...

    蘋果安排了一個提前設置好 Persona 的員工與我進行 FaceTime,接聽電話後,影片界面猶如一個畫框,裡面有一位 3A 大作的主人公,擬真度還不錯,但口型和臉部肌肉還有一些不自然。雖然還談不上很完美,但溝通的距離親近許多。

    眼動追蹤和手勢操控肯定算一個。如果你從未有過 VR 體驗,3D 相機想必也是可以讓你驚呼的功能。 蘋果給我展示了一些直接用 Vision Pro 拍攝的照片和影片。其中一段影片,是一個小女孩吹蠟燭,我能真實地感覺到蠟燭熄滅後的煙霧迎面撲來的感覺。如果有什麼場景可以類比,那就是哈利波特裡的「冥想盆」。 類似的體驗,其實在其他 VR 頭戴式裝置裡也能有,但更高的清晰度,無疑帶來了更好的沉浸感。我認為這個功能可以稱為 Vision Pro 的 Killer App,它的價值在於不僅僅能夠觀看,還可以拍攝創作。 從這個角度講,Vision Pro 增加了訊息傳播的維度,比如工業設計師們開遠距會議,就可以拍攝一張產品的 3D 照片,分享給對方。另一個人完全不用對著 2D 螢幕想像它在現實中的樣子。 另...

    蘋果為我播放了一段《阿凡達》,畫質清晰,3D 效果很出色,配合頭部追蹤的空間音訊,也可以實現非常好的環繞音效,雖然還不及 IMAX,但已然超越了絕大多數電視的觀影體驗。電影畫面還可以切換成影院模式,類似電影院的觀影效果,甚至還可以選擇前後排座位。 蘋果還為我演示了針對 Vision Pro 製作的 Apple TV+ 內容,片頭會緩緩浮現一個立體感十足的蘋果 logo,畫面中有各種戶外景觀,比如海上沖浪、懸崖峭壁。

  3. 2020年6月4日 · 攝影曾登上蘋果(Apple)2017 年全球廣告的台灣攝影師熊明龍指出,「什麼都想放進畫面」是最常見的拍攝禁忌。 構圖時太貪心,反而容易造成什麼都拍了,卻什麼都沒拍好的狀況,也讓人看不懂主題究竟是什麼。

  4. 2023年8月9日 · 數位相機中高階機種銷售佳,不過微影設備銷售萎縮,拖累尼康(Nikon)上季純益暴減近 8 成、財測遜於市場預期,8 月 9 日股價聞訊狂瀉。 延伸閱讀: 柯達、Nokia 都懂的痛!

  5. 2020年6月2日 · 在網路上,我們常能看到一些指導男友們替女友拍照的教學,其中許多人都會提到,要把腳貼齊照片底部。這是為什麼? 由於鏡頭玻璃對光線的偏折率不同,畫面四周的景物會變型,若把腿放在畫面四周,會跟著變形而產生長腿感。

  6. 2020年5月8日 · 手機拍照怎麼拍才好看?. 網美必懂得手機攝影技巧,一次學!. 了解構圖、光線、焦距 3 要素,就能輕鬆拍出美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