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7月26日 · 這城市有著最高的生育率的漂亮數字,但背後遮掩了什麼? 正是地方政府在公共托育政策的怠惰,造成不友善的0~2歲托育環境。 這篇文章試著去解析回應這個現象,並討論相關問題。 最高生育率城市,沒有公立托嬰中心. 新竹市生育率高,主因為科效應。 在大新都會區的主要人口與家庭型態為青壯年為主的新興核心家庭,也就是年輕的科爸媽與剛出生的兒女組成的小家庭。 這些家庭特色主要是中產階級、從外縣市移入、親屬多住在外縣市。 因此,這些科的年輕爸媽可能具有育兒的經濟能力,卻沒有親屬的支持。 而當科新手爸媽要尋找托育服務,才發現在大新都會區竟然沒有公私協力托嬰中心 ,只能尋求保母、私立托嬰中心等,甚至在部分地區幾乎可說是沒有選擇。

  2. 2024年3月20日 · 去年(2023)12月底,一名1歲大男童於台北市文山區保母托育期間疑似受虐死亡,時隔3個月,由親友3月10日於 社群平台揭露 ,不但全國震驚譴責保母主責男童收出養與安置工作的兒福聯盟與訪視社工更成為眾矢之的史上首位 社工被上銬 畫面更強烈衝擊整體社會工作者的集體認同與尊嚴。 目前保母已被羈押、社工被偵訊後交保,政府與民間單位也展開一系列檢討會議,相關責任有待後續檢察官調查、起訴,並透過法庭上公布的證據與證詞方能判斷;但此個案背後,暴露出我國種種立意良好的體制與資源──此案中的居家托育、收出養媒合──在層層委託外包、被專業化切割為瑣碎片段下,如同多條無交集的平行線,小生命在其間無聲墜落消逝。

  3. 2024年2月9日 · 如今「影視布袋戲」以80公分戲偶演戲,大型戲偶造型、表情都更為精緻,也能吊鋼索、打燈光、煙霧,並用剪接,做出各種不輸真人電影的細節鏡頭特寫,還能CG合成絕招特效。. 現在台灣的影視布袋戲,最知名的當屬布袋戲世家「黃家」出身的霹靂 ...

  4. 儘管「關懷弱勢」是人權發展的重要進展,是重要的普世價值之一,但筆者身為資深的原住民媒體工作者,基於歷年採訪多位政治、歷史學者以及人權工作團體的經驗,歸納所獲心得,卻是想要積極主張:台灣社會不應繼續把原住民族(Indigenous Peoples)視為「弱勢」,其實才是正途。 原住民族今日的弱勢處境,並非是民族發展的必然,而是土地殖民主義政治問題的遺緒,否則台灣的整個族群關係與相關的配套政策,其用意就本末倒置了,國家組成的概念,將形成荒謬的「喧賓奪主」的戲碼。 《中華民國憲法》提及「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但若就此對於所有種族採取一樣的政策跟行政措施,其實會形成「齊頭式的平等」。

    • 不只是媽媽而已──媽媽還能是什麼?
    • 親子使用者需要的是個被生活的城市
    • 誰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 兒童遊戲權及兒童參與權倡議團體
    • 拒絕「肯德基」和「麥當勞」遊具
    • 從使用者到弄懂所有專業的公民使用者
    • 讓全世界的遊戲倡議網絡來當智庫

    台灣的公共兒童遊戲空間,長期被忽視,沒預算、沒設計、更沒品質,白話就是:「你公園搞成這樣,要我怎麼養小孩」?不過,如果變成一個依據使用者需求設計建設的公共空間,參考親子真實使用經驗,硬體設施符合需求、親切友善的圖文告示,加上親子使用者進出帶來的流動,一塊塊原本只是靠官僚僵直思維和便宜行事產業鏈環環相扣去拼湊的城市肌理,就會被植埋進一顆顆兒童主體的遊戲種籽,就像在皮下針灸植入藥劑,藥效便在肌理擴散影響。 在這樣被柔化生根的城市脈絡當中,我們才能在眾力協同撐出的實質空間下,讓孩子長出適性主體的生命萌芽。 親子使用者本身、政府機關、民間機構、景觀建築、都市規劃、設計專業、親職研究、幼兒教育、社會學者、設備廠商、社區工作者等所有關係人,面對兒童公共遊戲空間重災區,需要攜手合作將「兒童主體需求促成自由...

    親職教養術和反造城市或城市共生有什麼關係?從使用者需求及經驗,來主導城市空間規劃設計的角度觀看,也許就比較能理解,為什麼我們這一群媽媽領銜的親職照護者,要帶著所有人一起看見「親子」這一個使用者族群,讓這群人「被常規化地成為城市設計不可或缺的一員」,讓城市可以真正涵融其使用者的生命。 以下篇幅,就讓筆者用「特公盟」這3年多的故事,帶大家看看台灣版的「由上而下制式結構的城市治理願景」、「實務規劃設計」和「由下而上自發創意的使用者主體需求和經驗」之間,各種各樣的拉扯張力之下,每一位有著獨特差異性的成員,如何從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台南市、高雄市、花蓮市,甚至全台各地,結合成一股改造城市的力量。

    特公盟,是一個結構鬆散但行事機動的團體,發起人林亞玫常自嘲大家是一組「雜牌軍」人馬,只要是公園改造範疇內任何該做的事,就會有自發自學的成員主動跳坑和補位將其完成。但是,這樣的一群人,是怎麼聚集,並在3年之內,促成台灣許多兒童公共遊戲空間的改變呢? 這就要從2015年10月28日這一天說起。當時,開始發起這個運動的成員,是一位經常帶著3歲多孩子參加共學活動,並到台北市幾個公園玩耍的全職媽媽,也就是發起者本人,她發現一處原住民公園的磨石子溜滑梯被拆除了,一開始感受到好像有點生氣,但還沒有那麼在意,或許對自己的衝擊,還沒有那麼直接。 沒有想到「今天這樣搞他家,明天就會拆我家」,後來工程圍欄框住的,變成是她家附近的青年公園,而拆掉的是孩子最愛玩的太空堡壘磨石子滑梯,和一座瑞典原裝進口的高塔滑梯,她發...

    「兒童參與表意權」是什麼? 從台灣有公園及其附設遊戲場的公共基礎建設以來,極少有使用者實質參與及表達意見的案例。兒童是國家基礎,包括各種不同身心能力狀態的兒童。對孩子來說,讓兒童現身表達意見和參與所有建置公共遊戲空間的過程,代表的是溝通和表達;結合思想和行動,則滿足了孩子成就感、靈感、動感和使命感。我們積極促成不同年齡參與表意的方式,如透過遊戲模式(如兒童遊戲工作坊)的需求觀察及意見萃取,同時給兒童被理解和主動反饋的機會,使其能表達對公共遊戲空間的感覺和意見。 那麼,「兒童遊戲權」又是什麼? 簡單來說,因為兒童是相對弱勢,兒童遊戲場就是要鞏固兒童的空間使用權利。這個社會對兒童往往是輕忽的,整個童年都在準備成長,為長成大人做準備,但事實上「玩」對兒童很重要,要好好長大就要玩得足夠。但公共遊戲空...

    記者會後,台北市的公園改革似乎開始動起來,而我們也不斷到全台各地分享一開始「爭取保留磨石子滑梯」的故事,希望議題繼續擴散到全國。但每到一個地方,就發現各地公園幾乎長得一樣,建築工程許可由毫無兒童身心發展及遊戲專業的廠商取得,甚至連景觀設計專業經常都沒有發揮的餘地。在極短工時和極少預算下,僅在公園劃定某處為兒童遊戲場空間,擺放品質堪慮、低齡缺挑戰且模組制式「罐頭遊具」,於是,我們的訴求增加了「拒絕罐頭遊具」這一個重點。 在英國,像台灣罐頭遊具這樣輕忽並便宜行事的組合,被稱為「肯德基」(KFC〔identical Kit, Fences & Carpet areas〕,指長得很類似的組合遊具、圍欄和地墊區域)。在美國,這組合則被叫作「麥當勞模式」(McDonald’s model),意指訴訟文化...

    當時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制定的國家標準(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CNS)中,有兩條涉及公共戶外兒童遊戲場的條目CNS 12642及CNS 12643,而台北市政府當年(2015)9月,執行公園兒童遊戲場場域設備普查和檢驗,發現全市公園內的磨石子溜滑梯都不符合國家標準CNS,會危害兒童的安全,因此主責單位公園路燈管理處開始進行地景化改善工程,意即:將不符合CNS的設施,修改成只能看不能玩的設施,無法改善的話則全面拆除,並以塑膠套裝遊具取代。 對於我們這一群素人,國家標準CNS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詞。為了不在任何會議上持續被公部門、設計師和廠商再用國家標準CNS的理由搪塞,聯盟中幼教專業和職能訓練背景的成員,開始負責擔任所有成員的專業培訓總舵,一邊找幼教學者研習兒童發展課...

    驚悚的是,當我們越是帶著大家一起看到不同國家對孩子遊戲的重視,越是驚覺台灣對於兒童與親職的忽視。少子化的現象,加上敬陪末座的新生兒出生率,並沒有讓政府因此在公共、非營利等多元托育或基設政策上茅塞頓開,也沒有因而把兒童遊戲政策當作是可以從城市層級拉抬至國家層級的一劑維生素。 兒童權利公約在國內的施行仍然只是表面文章,公共遊戲空間法令及管理辦法過時無效,教育部、衛福部和內政部對於兒童遊戲的責管,仍維持「民不動、我不動」。當芬蘭把「社區育樂公園(Leikki-puisto)」作為公共托育一環的消息傳來,特公盟更堅信將「遊戲空間當作親職教養術」,會是台灣親職能夠自助自救的方法之一。當國家沒有把「養孩子」這一件事當做份內之事,特公盟的成員就要把「大家的孩子大家一起養」這一件事,當作是「全世界的專家都可...

  5. 播片近一甲子的苗栗頭份東聲戲院,是苗栗縣唯二的老戲院,在2月28日晚上播完最後一部電影《正義聯盟》後拉上布幕,隔天正式沒於歷史洪流。 戲院謝幕的這晚,在螢光幕後一輩子的東聲戲院老闆夫妻檔徐琳彬、湯松妹走到幕前,成為一個個攝影觀景窗的主角,他們似乎有點放鬆但也有點不太習慣。 200多個座位的影廳坐滿8、9成,橫跨老中青三代的觀眾特別集聚一堂送最後一夜亮燈的東聲戲院。 觀眾們熱情拍手,答謝兩夫婦多年來播放了一部部好電影,不少觀眾更是不捨的暗自掉淚。 8旬老闆夫妻檔攜手謝幕. 高齡88歲、79歲的徐琳彬及湯松妹,在電影院相識而相知相惜,並攜手在電影產業走過漫長歲月。 徐琳彬是業界數一數二資深的電影人,以少年學徒的身分進入電影圈,學成返鄉後赴苗栗各鄉鎮電影巡演,巡演完到上林戲院工作。

  6. 2020年10月28日 · 《親愛的房客》是導演鄭有傑40歲後的第一部長片,也是他撰寫過劇中人物相當立體動人的一部,帶著莫子儀、陳淑芳等一群在電影圈打磨多年默默堅持的硬底子演員,極盡描摹出「沒有血緣的人也能成為相愛的家人」。 深受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影響的鄭有傑,如何看待自己的創作、生命,又如何探索人間的羈絆? 《親愛的房客》台灣|2020. 獲第57屆金馬獎項: 最佳男主角(莫子儀) 、 最佳女配角(陳淑芳)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法蘭) 入圍第57屆金馬獎項:劇情長片、導演(鄭有傑)、男主角(莫子儀)、女配角(陳淑芳)、原著劇本(鄭有傑)、原創電影音樂(法蘭)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