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1年5月31日 · 我在廣告界23年從總機做到總裁什麼樣的位子都做過什麼樣的客戶都碰過什麼樣的難題都解決過甚至是生死交關的大病腦血管動脈瘤爆裂前額葉受損),我都曾經經歷過

    • 除了過勞,還有哪些會造成職業病的因素?
    • 職業病認定 3 大阻礙:低認知、低敏感、低通報
    • 白領工作者常見職業病:腦心血管及精神疾病
    • 2020 年起百人以上企業,須配置醫護人員

    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的定義,職業傷病一詞分別為「職業傷害」以及「職業疾病」。前者指的是在執行職務時,受到立即性的意外傷害,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職災」;而後者指勞工因執行職務暴露在危險因子,導致身體產生疾病,其中危險因子共分為 5 類: 1. 物理性(如噪音、輻射) 2. 化學性(如粉塵、有機溶劑) 3. 生物性(如細菌、病毒、寄生蟲) 4. 人因工程(如長期負重所造成之脊椎傷害) 5. 社會心理性(如過勞或精神疾病) 陳保中解釋,法規上的定義看起來複雜,其實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或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只要是任何因工作導致的疾病或死亡,機率大於一般民眾,都可以認定是職業病。舉例來說,因為礦工長時間暴露在布滿粉塵的環境所導致的塵肺病,沒有挖礦的一般民眾不會罹患,就毫無疑問是職業病。 然而,隨著工作...

    「其實診斷不難,照著一定的原則走就好,真正難的是花時間和工作者解釋是否罹患『職業病』。」陳保中以自己在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看診的經驗為例,常有人因為在工作過程中發病,就認定自己得到職業病,但事實可能是自己未按時吃藥治療原有的疾病;反過來說,如果在下班時間發病,就傾向認為與工作無關,忽略把工作帶回家做,甚至下班後也要聯繫公事,都可能是職業病的成因。 除此之外,工作者對職業病的認知不足,也可能錯把職業病當一般疾病求診。陳保中笑稱台灣工作者的個性普遍良善,即使是因為工作導致的疾病,第一時間也會歸咎為自己的身體問題,而不是工作的關係。至於如何提高工作者對職業病的認知,陳保中認為需要時間去教育、學習,但現階段工作者不懂得問,非職業醫學背景的第一線醫師,也應具備職業病的敏感度,在問診時多一個詢問病患...

    從職業病通報數量來看,以服務業為主的骨骼肌肉疾病最高,製造業為大宗的聽力受損次之,加上媒體多報導服務人員或工廠員工罹患職業病,導致白領工作者容易忽略職業病風險,尤其以工作壓力大、過勞、職場霸凌等因素導致的職業性促發腦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最為常見,也最難判定。 以過勞為例,除了責任制的基層白領容易過勞外,雇主,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老闆也是高風險族群。台灣中小企業占 8 成以上,老闆背負公司業績和發展的壓力,因而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但因為雇主與員工身分、工作內容不同,難走一般職業病的判定流程,相對不易受到保障。 至於職業性促發精神疾病,診斷難度在於許多工作者就職前就有精神相關病史,難以判定是心理因素還是工作因素所導致,至今成功獲得職業病補助的心理疾病,一年不到 10 例。 即使工作者確實因為工作壓力...

    企業層面又該如何預防職業病呢?陳保中提到大部分企業以為提供定期健康檢查就是預防,但員工大多無法解讀報告,也不了解身體狀況和工作的相關性,檢查等同流於形式而沒有實際幫助。 有鑑於此,勞動部頒布的「職業安全衛生法」,於去年 7 月起,規定 200 人以上的企業,要聘用或特約具有職業醫學背景的醫護人員,關注員工的健康狀況;明年 1 月 1 日起,更會調整成 100 人以上的企業都需聘用醫護人員,落實預防職業病。 這些醫護人員就像是員工專屬的家庭醫生,解決員工自行在外求診時,第一線醫生職業病敏感度較低的問題,同時也能提供職場健康教育,當員工罹患職業病時,更能根據工作模式對症下藥,給予合適的治療及建議。 陳保中認為更理想的方式,是企業能帶動並鼓勵員工紓壓。以台大醫院為例,未來規畫和大台北地區的運動中心...

  2. 2021年2月8日 · 被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推薦為保養大腦的最佳入門指南《保持敏銳:任何年紀都能打造高效大腦》(暫譯,英文書名為《Keep Sharp:Build a Better Brain at Any Age》)作者、神經外科醫師桑賈伊.古普塔(Sanjay Gupta)認為,人們能靠幾項防護措施來挽救。 大腦在40歲之後,記憶區每年萎縮5% 近年坊間出現各種「超級食物(superfood)」,像羽衣甘藍、菠菜、堅果及種子等,宣稱能延緩大腦老化造成的記憶衰退、認知功能下降。 但古普塔指出,儘管這類食物能對心血管或其他器官帶來益處,但沒有醫學實驗證明攝取這些食物與保護大腦有直接相關。

  3. 2023年9月1日 · 8月節目精選. Google 想要的人才,必須具備 3 個核心能力!. 更多節目請收聽「 經理人 Podcast 」. 研究顯示,大腦約在30歲初期成熟達到顛峰,然而,過了這段時期大腦只會慢慢走下坡嗎?. 別擔心!. 透過學習與練習,強化神經連結,就能提升功能,一起來鍛鍊!.

  4. 2021年6月17日 · 布萊頓解釋,通過在內掃描自己的身體,可以活化島皮質的動作, 「這就像有人在你的中調高音量鍵一樣,你對情緒的感知也會跟著放大。 結果就是, 對每個細微變化的敏感度都會提高,若是沒調節好,可能會導致恐慌發作 ,事實上,在 一項葡萄牙的研究 中也顯示,41% 的冥想者曾有過 ...

  5. 2015年10月30日 · 以下將列出8種典型的腦部衰退症狀如果你覺得自己符合某項描述就打勾請不要猶豫太久憑自己的感覺做答即可最後根據對照表計算得分看看你需要活化大腦的哪些功能並且按照建議的練習方法立刻開始鍛練! 徵兆1:開會時提出的意見都跟別人重複. 工作上時常循著同樣的模式,想不出什麼獨特意見;煮菜時想不出其他菜色. 想要清楚、有邏輯的表達想法,提升說服力? 【王介安的職場贏家說話課】3 步驟教你精準溝通,成為職場贏家! 徵兆2:常被指出「抓不到要領」「腦筋死板不知變通」 為了追求完美而浪費太多時間,所以做起事來花的時間比別人更久. 徵兆3:曾經有人指出你注意力不集中. 跟對方談話時,對方會說:「欸! 你在聽嗎? 徵兆4:路上一點凹凸不平就會絆倒.

  6. 2019年11月5日 · 今天,勞拉·劉易斯帶領的波士頓大學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揭開了人類睡眠過程中的另一個謎團。 充足的睡眠不僅讓我們恢復體力,也是保持注意力、判斷能力、記憶力等認知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過程。 早在 2013 年就有研究表明,睡眠中的大鼠大腦裡,包括 β 類澱粉蛋白在內的代謝廢物會被清除出去。 這些毒素和很多神經退化性疾病有很大的關聯,比如阿茲海默症。 (延伸閱讀: 午休,瞇一下吧! 小睡讓一天更有效率,但你知道睡多久效果最好嗎? 於是她設計了一個實驗,要求被試人員戴著腦電波檢測帽、躺在核磁共振儀內進入睡眠狀態。 研究人員同時檢測被試者大腦中的血氧水平和腦電波,前者和脊液的流動有關,而後者可以表明被試者進入了睡眠的哪個階段。 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