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9月8日 · 寄予大學新生 各位同學人生在世我們擁有兩個最大的財富我們的才華和我們的時間才華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的這一生可以說是在用我們的時間來換取才華。 大學這四年,可能是一生中擁有最多可以自己掌控的時間的階段。

  2. 2024年2月29日 · 臺北科技大學副校長楊重光表示北科大與指標企業合作打造人工智慧科技資訊安全智慧鐵道太空系統工程半導體等前瞻特色班別學程從大學部到碩博士班打造技職高階人才培育一條龍的成果同時領先全國與國家資通安全院開辦資安 ...

    • FBI 受過嚴謹訓練,為何會誤判指紋?
    • 達克效應:自負的人往往最無知
    • 誤以為自己很專業,思維可能會變得更保守

    5 月 6 日上午 9 點 45 分左右,梅菲德內心的恐懼化為真實,他辦公室的門被大聲敲了 3 下,兩位 FBI 探員前來逮捕他,說他涉及同年 3 月 11 日震驚全球的馬德里爆炸案。該起爆炸案造成 192 人死亡,約兩千人受傷。他的雙手被銬在背後,隨後被倉促帶到車內,押赴當地的法院。 梅菲德抗辯說,他對那場攻擊事件一無所知。他說,他第一次聽到新聞的時候,被一種「無謂的暴力」嚇到了。然而,FBI 探員聲稱,在裝有雷管的藍色購物袋上面發現他的指紋,而袋子就放在馬德里的廂型車裡。FBI 表示,指紋「100% 相符」,鐵定錯不了。 梅菲德在其著作《荒謬的根據》(Improbable Cause)中表示,他被拘留在牢房裡,全案任 FBI 恣意拼凑,交付大陪審團。他上了手銬、腳鐐、腰鏈,經常還得被脫衣...

    在審視這類研究前,必須考量一些核心的設想。專家之所以出錯,其中一項原因可能是過度自信。或許專家超乎自己能力所及,以為自己永不犯錯,這種想法似乎符合前一章探討的偏見盲點。 然而,直到最近才有研究證明「反過來的情況才是正解」,也就是說,無能者通常把自身的能力看得很強。想想密西根大學的大衛.達寧(David Dunning)和紐約大學的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進行的經典研究,該項研究的發想來是麥克阿瑟.惠勒(McArthur Wheeler)的愚蠢案例。 1995 年,惠勒試圖搶劫匹茲堡的兩家銀行。他在光天化日下犯罪,幾小時後就遭警方逮捕。他茫然不知所措,大聲叫喊:「我明明塗了果汁啊!」原來他相信塗上一層檸檬汁(隱形墨水的主要成分),監視器就拍不到他了。 聽了這則故事後,達寧和...

    2010 年,研究人員請一群數學家、歷史學家、運動員辨別某些姓名,那些姓名綜合了各學科頗具代表性的重要人物。例如,受試者必須分辨約翰內斯.德格魯(Johannes de Groot)或貝諾.賽隆(Benoit Theron)是不是知名的數學家,可回答「是」、「否」或「不知道」。你可能會覺得專家碰到自己的領域,會更懂得選出正確的人,例如德格魯真的是數學家。然而,專家更有可能說自己認得捏造的人物,在此例中就是賽隆。專家自我感知到的專業一旦受到質疑,會寧可用猜測的,寧可「誇大」自身的知識範疇,也不願回答「不知道」,承認自己的無知。 同時,耶魯大學的馬修.費雪(Matthew Fisher)請大學畢業生接受大學主修測驗,研究結果發表於 2016 年。他想確認大學畢業生在其學位的核心科目知識,於是請他...

  3. 2022年5月19日 · 結果顯示,只有 39% 的參與者表示他們偏好線上監考測驗大多數的參與者即便認同遠距監考是維持線上測驗公平性的解決方法之一但他們還是偏好傳統考試

  4. 2021年1月25日 · 9 門資工必學基礎學科清單附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MIT 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影片課程和參考教材不出國你也能擁有在世界一流大學學習資訊工程的完美體驗CS 成神之路近在眼前

  5. 2016年8月8日 · 原住民可以加總分的35%假設一個原住民生大學指考6科400分加分完就變成540分許多人認為這樣的甜頭不公平 當初加分政策的動機是希望能透過加分,解除原住民先天教育資源的劣勢,讓他們能更輕鬆獲得在「異族」世界生活所需的工具。

  6. 2015年6月23日 · 要進入大學的候選人必須年滿 16 並且需通過一連串希臘拉丁文學作家修辭學歷史地理和哲學的口試測驗。 史上第一次測驗於 1809 年舉行,當時有 31 位候選人通過測試,大部分是布爾喬亞階級的子弟。 現在每年大概有 65 萬名高中生(普通類約 33 萬,技術類 32 萬)參加測驗。 現今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目的並非培養哲學家,也不將對象限制在所謂的大學及同級的高等教育框架中,它更偏向普羅大眾而不是少數菁英,儘管哲學教育對一波波蓬勃的法國思潮功不可沒。 對法國而言,將哲學教育納入國家體制,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出能夠自由思考、具有批判能力的人。 因為這個目的,哲學自由思考的精神才不會在公民培育的落實過程中,簡單地淪為缺乏反思的道德教育,或是成為國家為了統治、馴化人民的意識形態灌輸工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