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19日 · 該劇從一艘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恆春半島南端地區發生船難說起,船員因誤闖排灣族領地遭馘首,造成「羅妹號事件」。 1867年的恆春半島,清廷其「理番」政策,對法令無法管轄的「生番」地帶不願介入,當時枋寮至鵝鑾鼻為排灣族之地,由斯卡羅貴族建立的跨族群大型酋邦統治,卓杞篤為琅嶠十八社大股頭,是豬朥束社領袖,許多閩南人和客家人越界進入瑯嶠地區開墾土地,他們向番人租賃土地,開墾荒埔。...

  2. 2021年8月14日 · 斯卡羅》由《一把青》金鐘導演曹瑞原傾力打造,集結「金鐘影帝」吳慷仁、黃健瑋,温貞菱、法比歐等實力派演員,其中「周華健之子」周厚安 ...

    • 斯卡羅引起警覺1
    • 斯卡羅引起警覺2
    • 斯卡羅引起警覺3
    • 斯卡羅引起警覺4
    • 斯卡羅引起警覺5
  3. 2021年8月28日 · 回到台灣近日對《斯卡羅》的討論,除了立場的不同,所能輕易預測產生的攻伐外,戲劇的情節展開是否服人與動人、人物細節的考證又是否足夠 ...

    • 「時代精神」有時就只有「時代」局限
    • 仰慕nhk大河劇,有時助力恐成阻力
    • 從《源》到《斯卡羅》

    我上課很喜歡跟學生分享一段話。學生問老師:現在是各種主義爭雄的時候,請問老師哪一派才是真理呢?老師答道:凡屬於所謂的「時代精神」,掀起一個時代人興奮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近日台灣官方大力支持的《斯卡羅》的製播與上映,可說是近一週的「時代精神」,自然也是登上了台灣人的言論市場,並主動期待與被動地開始有各方面的大鳴大放。 有意思的是,劇都還沒播完,也不知是否真正讀過原著小說,但已經可以根據「立場」來以「互相攻伐」的形式,來進行言論市場的消費點數累積。我想吳慷仁點出的「沈溺」,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並不是危言聳聽!所以關鍵的問題會是:這些令人興奮的時代精神,跟之前有所不一樣嗎?或是說,有出現了不一樣的討論了嗎?風行一時的戲劇作品,成為歷史學家理解與重構某一個時代的切入,也並不少見。是否可以真得...

    戲劇承載了歷史記憶,更重要的是,透過戲劇的流傳,還可以形成貫串不同時代的人,對類似人事物的看法,而且還極不容易撼動。此間最常聽到的成功例子,應該就是日本的大河歷史劇系列。日本NHK長年製作的歷史劇,對於塑造台灣人意識有使命感的文化建設的官員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雖說是成為推動歷史劇製播最重要推力與助力,但從另一角度來觀察,我認為其實也變成了一種因為期望而產生的阻力。對這樣的阻力的思索,就如同中國的搖滾歌手崔健受訪時說過的:「藝術有政治的責任,但沒有政治的義務」。當權力結構的斧鑿,也是如此明顯時,我只想提出這樣的警醒。 戲劇往往會有失真,或說是程度的不同,但更可能是呈現手法的巧妙與熟練與否的差異。追歷史劇的時候,對我而言,總是令人期待的是:是否可以透過這些重新的詮釋,讓我們得以享受滋生出新的思...

    弔詭的是,我自己在看《斯卡羅》的時候,除了魏德聖導演的作品外,我想起了一部講漢人移民台灣的電影:《源》(1980)。這部由中影製作,也是小說改編的「政策片」講的是漢人移民台灣的過程,之後還被教育部評為「優良教育影片」,也獲得第廿六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片中與洋人合作挖石油的描述頗有意思,但基調是充滿了漢人中心史觀的拓墾史書寫。 結合那個時代台灣的需求去觀察的話,這部電影的製作,自有他的脈絡可言。但到了今天,我想絕大多數人應該都忘記此片的存在,此片也很難可以稱上台灣史上的重要影劇作品,更難給往後的台灣人太多啟示。但弔詭的是,片中那種漢人中心的移墾史觀,還是深植/沈溺在某些人的心中。我想這自然也是今天《斯卡羅》這部戲,受到支持與討論的重要原因之一。回到台灣近日對《斯卡羅》的討論,除了立場的不同,...

  4. 2021年9月2日 · 經原著小說家陳耀昌醫師同意,決定更改劇名《斯卡羅》,以彰顯原著小說希望傳達出臺灣各族群之間「和解共生」、「多元文化」及「多元史觀」的精神。「斯卡羅」(Seqalu)是當時與外來勢力發生衝突的原住民部落名稱,在排灣族語中有「乘轎者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21年8月16日 · 史詩級的台劇《斯卡羅》終於在Netflix跟播,《斯卡羅》在Netflix上的播出時間為星期日的晚上六點~一次就上線兩集,全劇總共有十二集。 我會很期待這部劇的原因是因為當初看預告的時候完全被高質感以及高水準的畫面給吸引住!

  7. 2021年3月13日 · 斯卡羅》故事取材自真實歷史,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恆春半島南端琅𤩝地區發生船難,船員因誤闖排灣族領地遭馘首,造成「羅妹號事件」,引發美國出兵攻打臺灣,清廷亦派出五百大軍南下,各種外來勢力對在地原住民部落、馬卡道平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