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1日 · 郭家宏. 2021-04-01. 分享本文. 清明節不僅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更是出外踏青的好時光。 雖然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清明節的日期是在 4 月 5 日;然而有人會發現,今年跟 2020 年的清明節都在 4 月 4 日,2019 跟 2018 年的清明節回到 4 月 5 日,但 2017 年的清明節卻又變成 4 月 4 日。 這是怎麼回事? 節氣每年會提前 11 分 15 秒,清明節日期隨之變動. 清明節的日期由農曆節氣來定,而農曆有 24 個節氣,每個節氣會有特定的時刻,但在國曆中,並沒有固定的日期。

  2. 2017年4月5日 · 在此做個小測驗:. 單選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請問古時為什麼行人「欲斷魂」?. (A)清明難得連假,出遊踏青卻因下雨敗興,崩潰欲斷魂. (B)清明掃墓祭祖,因天雨加深了思念心情,悲傷欲斷魂. (C)清明懷古憂今,當時政局頹喪朝廷無能 ...

    • 神明為何要進香遶境?
    • 百年來的進香大軍
    • 進香:神明的靈力充電站
    • 香火才是靈力本體!
    • 一炷香的神奇體驗
    • 打開「時空膠囊」,進香路線按著古地圖進行
    • 「Be Water」民間信仰也懂!
    • 推薦閱讀

    香火裊裊中,十萬信徒、九天八夜徒步,無論男女老少、貧富階級皆點燃一炷炷香,與神明對話,直達天聽。臺灣的媽祖進香遶境超過百年歷史,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進香遶境有何意涵?香火又象徵什麼意義?為何年年吸引十萬信眾徒步百萬公里?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她認為香蘊含許多價值與象徵,而民間信仰如同「時空膠囊」,將無數歷史、文化、政治痕跡保存下來。

    1984 年,張珣第一次隨著中研院民族所團隊,參與媽祖進香遶境。六、七萬的香客,黑壓壓一片,步行路程沿途沒有路標,要走往哪裡? 跟隨著長長的進香隊伍,張珣腳底起泡,步履維艱,但舉頭望去,身旁盡是年邁長者。她好奇一問,這才知道長者們是多年的香客,雖然沒有進香指南,他們依舊可以按照百年來既定的路線,從大甲鎮瀾宮前進北港朝天宮。 百年來,信徒沿著清代的進香路線,徒步從一座廟宇再到另一座廟宇。作為全球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媽祖遶境」已從日治時期的幾百人,暴增為今日十萬進香大軍。進香遶境究竟藏著什麼神秘力量?為什麼廟宇年年都要進香?

    進香就像神明的靈力「充電站」,由信徒隨侍保護神明,返回老廟或母廟增添靈力。 民間相信,神像的靈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需要透過「謁祖割火」的儀式,重回祖廟拜見祖先、分取香火,重新帶回靈力。 例如,以前大甲鎮瀾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鎮瀾宮帶著香火爐前往,由朝天宮舀出三瓢香灰讓鎮瀾宮帶回。香灰即是神明的靈力,也是整趟進香行最重要的儀式與核心價值。 張珣指出,進香隱含飲水思源、尊卑長幼有序,廟宇之間有母子、姐妹關係,透過進香來確認彼此的淵源。因此,也有人以「回娘家」來形容媽祖進香。 媽祖的信仰傳播有兩種形式,一是由中心往外輻射形式,如湄洲為信仰起源,之後如同蜘蛛網般傳散到天津、廣州、臺灣各地。另一種則是系譜形式,經過數代由上往下分香,湄洲祖廟往下分香到北港朝天宮,再往下分香給彰化南瑤宮等,各自形成系譜...

    但你是否曾感到好奇:為什麼拜拜要拿香?神明進香也要取回香火?香,具有什麼特殊代表性? 「香」在漢人信仰及儀式中不可或缺。香火除了有媒介功能、精神性象徵,還隱含了嗅覺所引發的感官體驗。 首先,香如同「無線電」,人們想祈求什麼,便燒香拜拜向神明傾訴。信眾透過燒香與神明溝通,把人們的意念傳遞給神明;神明也會透過發爐等方式傳達訊息。 張珣解釋,香的重要性可能來自人類對火的崇拜。香被火點燃,燒出香煙後飄上天空,成為和神明溝通的媒介。燒香後的香氣鎮定心神,香灰則象徵精神與靈力,燒成香灰也代表完全的奉獻。至於香爐,則源自古代的食器,有些信眾相信神明會吃香,香灰裝在香爐中用來供養神明。 香爐、香火的重要性,可以從大甲鎮瀾宮進香儀式見到。從古至今,鎮瀾宮進香行經彰化經常有搶轎風波,神轎回程入廟也常耽擱時程,但...

    香還有另一作用:刺激嗅覺,引發身體的跨界反應。 「從進香的第一夜,香客點燃第一根香之後,開始步行隨香,沿途一直接續燒香,不能中斷,整個進香活動都在香的燃燒中進行,稱為進香也是用來區分進香時期與平常的差異。」 張珣曾在文章中,特別描述進香時香客經由香氣的嗅覺引發,帶出與日常不同的體驗,彷彿時時感受神明的庇佑。 這種感覺多數人應該不陌生,某些飯菜香常讓人一聞便升起懷鄉之情:啊,是媽媽的味道!嗅覺屬於較感性的感官,訊息傳達到大腦皮質,直接牽動感覺區域,不需要經過理性思考,就能聯想到某個記憶。 香從漢唐時期進入中土,許多宗教儀式上都會燒香,讓信徒從味道聯想到信仰,觸發不同想像和感受,到另一個超越日常經驗的世界。張珣指出,民間信仰透過「香」這個物質,展現出各種非物質的意義。可以說,

    媽祖廟從最原始的祖廟重重分香,幾代之後要回到哪裡謁祖進香?其中大有玄機。 清朝時,臺灣媽祖廟前往媽祖昇天處的湄州取香。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鼓勵本土化,建立非中國的國族觀,因而鼓勵廟宇到北港朝天宮取香。直到戰後,大甲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出現地位之爭,1988 年後,鎮瀾宮便轉到新港進香,中間也曾前往湄洲取香。 自主、彈性的多源頭進香顯示,進香遶境不只牽涉到信仰,更與政治息息相關。 進香除了神明謁祖,移民溯源也是重要源由。清代臺灣的族群械鬥嚴重,「團結」是生存之道,商人間習慣彼此結盟、稱兄道弟,同一族群、行業也會透過媽祖廟來結盟,平時保衛家園,宮廟活動時則熱鬧出陣頭。大甲鎮瀾宮到北港取香長達七、八十年,也是因為大甲、北港多為泉州移民。 有意思的是,百年進香傳承的不只是民間信仰,還有默默被保存的古老...

    研究媽祖信仰多年,張珣曾參與大甲媽祖遶境 6 次,白沙屯 1 次,全程遶境也走過了 2、3 次。她拿出遶境時要帶的旗幟、臂章,上頭還印著大大的「中研院民族所」,她笑稱:「這代表我們真的辛苦地去田野!」 張珣第一次進香在學生時期,協助外國學者進行都市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當時,國內少有學者研究臺灣民間信仰,許多人認為,漢人的信仰型態就是一盤散沙。 「如果只是一盤散沙,媽祖遶境怎麼能動員這麼多人?」張珣畫上問號。 她觀察,所謂的一盤散沙其實是一種「隱形的組織」。相較於國外宗教具體、常態性組織,進香團平常只是「一般人」,混跡在日常各界,遇上進香便「化整為零」。元宵節當晚擲筊決定路線後,透過村里鄰、行業開始動員,如同任務組織,只為了進香而集結,進香結束便自動解散。 這種「Be Water」模式,一來可以...

    【人與瘟疫:非武力的無聲戰爭】人類對抗疫情的手法很老派,隔離、檢疫、疾管局 【你的年薪=哪階嬪妃俸銀?】後宮薪資差達 115 倍!領「常在」的薪水不如出宮算了 【一份賭上歲月的研究】隨處可見的「台灣植物」竟承載「南島語族」遷徙史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首圖來源:研之有物/張珣)

  3. 2017年1月25日 · 虔敬參拜 就是獻給上天最好的禮物. 走進寺廟,應當懷抱虔敬之心。. 台北市關渡宮秘書鍾右業表示,整理好服裝儀容,將雙手洗淨,並把供品整理好擺放至供桌上,便是對神明展現敬意。. 進入寺廟後,可依廟方指示方向,或由前方正殿往後方參拜 ...

  4. 2017年12月21日 · 講到台灣小吃會想到牛肉麵、滷肉飯、滷味等等,但你有想過台灣的「歷史」小吃是什麼嗎?. 韓國有泡菜、日本以壽司聞名,似乎想不到有什麼可以代表台灣的歷史小吃。. 而中研院臺史所的曾品滄已經研究台灣飲食史一段時間了,到底屬於台灣的歷史 ...

    •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潤餅1
    •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潤餅2
    •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潤餅3
    •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潤餅4
    •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潤餅5
  5. 2016年12月7日 · 從雲南到越南、印尼、泰國、緬甸,不同的飲食風格,豐富了在地的味蕾饗宴。. 這家位在忠貞市場內的越南麵包攤販,保存了道地的越南味道,將麵包烤熱、剪開,抹上豬肝醬與熱奶油,再依每人的喜好添入白火腿、豬肉片、雞肉丸等餡料,並以小黃瓜 ...

  6. 2016年4月6日 · 關於紙錢的形式,並不一定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那樣。 古代大多是做成銅錢的模樣,即「剪紙為錢」。 後來發現用剪的效率太差,只好改成「鑿紙」。 在唐代,還有專門鑿紙的工人,甚至可以到府服務! 紙錢也有用金箔或是銀箔(錫)製成,但那是折成元寶的形狀,通平民百姓是用不起的,多半是達官貴人用來充面子。 至於折紙這費工的事,跟現代一樣,也是「家庭代工」! 不過,這樣的工作是不能給孕婦做,也不能在晚上。 理由是燒了之後,陰間的亡靈會拿不到。 從保護孕婦的觀點來看,這相當合情合理,畢竟會做家庭代工的婦女,收入可能不好,晚上工作,不僅浪費油錢,也傷眼。 另外,「紙錢在陽間燒一燒,冥間就會出現一模一樣的貨幣」,這樣一個過程其實是可以親眼看見,但有個先決條件,就是你得處於半死不活的彌留狀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