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真觀 呂真觀, 1961 年出生於臺灣省桃園市,著有專書《禪宗的開悟與傳承》和《實證佛教導論》,發表《寒山子的唯識體證》及《佛教的論證方法和解脫的原理》等論文。 1979 年開始閱讀佛經與禪門典籍並到處參訪知名禪師。 2006 年畢業於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呂真觀, 1961 年出生於臺灣省桃園市,著有專書《禪宗的開悟與傳承》和《實證佛教導論》,發表《寒山子的唯識體證》及《佛教的論證方法和解脫的原理》等論文。 1979 年開始閱讀佛經與禪門典籍並到處參訪知名禪師。 2006 年畢業於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隨後三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主修宗教學, 2009 年畢業,獲頒哲學博士學位。 2009 年 1 月創辦「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一生都在探尋真理,如今仍在繼續著永不止息的旅程。 真觀在朝陽市鳳凰山上寺2006 博士一年級. 微信: baran1961. 電子信箱: lzhenguan@gmail.com. OneDrive 網址 https://1drv.ms/f/s!AOIKWFdypJXwgRU. 分享到: 請按讚: 正在載入…

  3. 呂真觀誠信愛心家園董事長1961年出生於桃園市著有專書禪宗的開悟與傳承實證佛教導論》,發表寒山子的唯識體證佛教的論證方法和解脫的原理等論文1979年開始閱讀佛經與禪門典籍並到處參訪知名禪師2006年畢業於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隨後三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主修宗教學,2009年畢業,獲頒哲學博士學位。 2009年3月創立實證佛教研究中心。 一生都在探尋真理,如今仍在繼續著永不止息的旅程。 相關連結 : https://posibud.com/serials/victoryexplaination/

  4. 2022年9月20日 · 因明就是善於觀察諸法真實義,必須以四依為首要,如果是墮在四不依中,則所論將會墮在負處而不能自救,猶如今時某於此文中被披露的諸多處境一般。 能夠遵從「四依三量」的菩薩善知識,必定在佛法中有順解脫分、解脫分乃至真實解脫的證量,這樣的菩薩必於佛法中取法分而不會於佛法中取財分[5]。 然而,某卻往往想於佛法中取財分,除了想要寫「文字禪」的書賣錢、想要以在家身接受供養以外,他還有一則曾經想於佛法中取財分的例子,那就是關於《中國佛教史》與《印度佛教史》的撰寫問題。 某在《禪宗的開悟與傳承》序文中提到: 2008年,正覺同修會規劃「中國佛教史」和「印度佛教史」的研究課題……蕭老師在親教師會議詢問,沒有人承接任務,於是便讓我找其他學者共同來做這件事,並且指示執事們討論經費如何撥發。

  5. buddhism.lib.ntu.edu.tw › search › search_detail實證佛教修行方法

    宗教學博士佛法明師呂真觀文藝佛心以小說電影歌曲開方便門引領大眾親近佛法哲理後一本正典的佛學論述循序漸進深入淺出闡述佛教的基本概念認識論與方法論修行法門重要觀行讓人長驅直入真如三昧的修習法要

    • 呂真觀
    • 初版
    • 2018.05.01
    • 424
  6. www.youtube.com › channel › UCrnLo0kkiZEAo9Xs8N2b-Xw呂真觀 - YouTube

    呂真觀. @lzhenguan ‧. 128 subscribers ‧ 166 videos. 末法時代,邪說橫流,只有四個原則能讓人安身立命: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 Subscribe. Home. Videos. Playlists. Community. Search. Videos. Play all. 33:12....

  7. 2023年5月28日 · 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是2022年12月19日下午07:30我是呂真觀很高興再來跟大家分享實證因明學第一論因明處事論》。 上次講到論出離。 講完兩個部分。 現在接下來就是觀察善巧不善巧。 觀察善巧不善巧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自觀察善與不善:「我於論體、論處、論依、論嚴、論負、論出離等,為善巧耶? 不善巧耶? 我為有力能立自論摧他論耶? 於論負處能解脫耶? 觀察善巧不善巧,是指立論者應該觀察自身的狀況:「我在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各方面,是善巧還是不善巧? 我有能力建立宗旨,催屈他人的論點嗎? 要是落入下風,我受得了嗎? 最後,是要觀察自己,如果你拙於言辭,經常犯邏輯錯誤,就不要隨便跟別人辯論。

  8. 2010年7月6日 · 呂真觀. 1961年出生於台灣省桃園縣,著有專書《禪宗的開悟與傳承》,發表《寒山子的唯識體證》及《佛教的論證方法和解脫的原理》等論文。 1979年開始閱讀佛經與禪門典籍,並到處參訪知名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