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23日 · 台灣進入後同婚時代但傳統社會價值仍影響每個人在診間聽聞各種的婚姻困境後醫師徐志雲認為婚姻平權是開拓社會思考的起點

  2. 2024年2月14日 · 我解釋說社區裡沒有足夠的心理健康床位儘管他早就知道這一點了 他後來透露他的妻子是一名精神科醫生。 「如果國民健保署和監獄服務單位是人的話,」我說,「根據《侵犯人身法案》第18條,他們都會被定義為實際人身傷害的受害者。

  3. 2018年4月24日 · 我們一家五口,包括我爸與我的兩個小孩,在台東生活已兩年多。 老家在台北、並非醫師的我,很幸運地能在台東找到工作,在配合太太公費服務調動過程中,無須離開職場,也能兼顧家中老小。 然而,公費醫師因為配偶就業謀職、子女托育教育等問題,必須與配偶、孩子分隔兩地的情形,所在多有。 有的醫師把子女交給自己父母或配偶雙親照顧,或是把孩子留在原居地給配偶帶,自己一人獨自在分發地工作,週末假日才與家人見面。 公費醫師、在職配偶、受祖父母照料的小孩「一家分隔三地」的情況也是有的。 這段期間,我們看到一些服務年數屆滿才離開的公費醫師,也有人因為離家太遠等因素,積極尋求調往其他縣市、離家更近的院所。

  4. 2019年3月24日 · 由林君陽執導、金鐘編劇呂蒔媛執筆、大慕影藝製作,這部10集的電視劇從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起點,延伸出加害者家庭、受害者家庭,各自在巨大的黑暗創傷中蹣跚前進、追尋稀微希望之光的故事。 第一集,賈靜雯、溫昇豪飾演的受害者家屬,和陳妤飾演的加害者家屬,在電視新聞台狹路相逢,把立場對立的兩方拋入慣於製造立場的新聞場域中。 《我們與惡的距離》像是一把鋒銳的手術刀,在所謂正義的表面劃出一道又一道的縫隙來,每個人心中竄流不息的小奸小惡如膿血汩汩流出。 我們與惡,若即若離。 即時媒體氾濫、鄉民正義當道,當我們轉開電視收看劣質新聞、或在臉書留言辱罵的那一刻,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法庭上是否總是鐵證如山? 死刑判決是否沒有瑕疵? 槍響的那一刻,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5. 2021年8月11日 · 老老照護下的妻子告白在跟他一起自殺之前一張DM讓我找到出口. 親身走過「老老照顧」的苦,深知勇敢求助與旁人的溫暖支持有多重要,黃阿姨如今期盼疫情緩解後,能給予照顧者一個擁抱。 (攝影/陳曉威) 90歲的丈夫失智後,70歲的黃阿姨一肩擔起了照護責任。 丈夫人高馬大,下半身喪失運動能力後,洗澡、吃飯全靠她,黃阿姨卻連幫他翻身換尿布都有問題,好幾次弄傷自己。 後來丈夫開始出現譫妄,一講起話來從晚上講到天亮。 黃阿姨無法休息、無法入睡,她去看醫生,卻把安眠藥都囤起來,她想,撐不住的時候,至少可以兩人吞安眠藥一起走。 落在谷底的處境,因找到了「傾聽者」而改變。

  6. 2020年3月12日 · 一、池上:「在那個時代,我們兩個早就是冤魂了! 夫妻兩人如常散步到不遠的大坡池,沿路迎來鄉民親切的笑臉,招呼聲不絕於耳。 「周醫師」已是池上鄉民最熟悉的醫師,從花生哽喉到蜜蜂螫傷,從蜂窩性組織炎到老年慢性病,在這個離大醫院遙遠的小鎮,多年來他耐心又仔細地替在地人處理各式疑難雜症。 有次病患叫救護車緊急送醫,當被問到要送到哪家醫院時,脫口而出的竟是「池恩診所」 ── 周經凱於2009年來到池上重新披白袍、執聽筒的所在,具體而微反映出小鎮居民對他的信任與依賴之深。

  7. 2019年11月17日 · 從小燈泡案、林奕含專訪,到龍發堂解散,《報導者》從2016年至今長期關注精神疾病議題的各個面向,真實記錄其與整體社會複雜多變的關係,相關報導即將由衛城出版社於11月27日出版 《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知名導演吳念真特為此書寫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