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張曉風 (1941年3月29日 — ), 筆名 曉風 、 桑科 、 可叵 ,籍貫 江蘇 銅山 ,生於 浙江 金華 ,成長於 臺灣 臺北市 、 屏東縣 。 畢業於 東吳大學 中文系,曾任教於東吳大學、 香港浸會學院 、 國立陽明大學 。 著作以散文著名,兼及小說、戲劇、雜文。 亦關心國文教育、環保。 曾當選 立法委員 ,後辭職,現為 親民黨 環保、文化高級顧問。 經歷 [ 編輯] 張曉風呼籲政府不要毀壞202兵工廠綠地. 出生於 浙江 金華 ,八歲隨父母遷台,畢業於台灣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曾任教 東吳大學 、 香港浸會學院 、 國立陽明大學 。 她是 中山文藝獎 、 國家文藝獎 、 吳三連 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十大傑出女青年。

  2. ir.lib.nycu.edu.tw › bitstream › 11536/155930/1專訪張曉風老師

    張曉風老師是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 主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作品曾入選台灣中學的中文教科書。

  3. 2024年3月12日 · 作家張曉風《 #八二華年 》新書發表暨手稿特展以於上周正式開展! 現場除了展示張曉風老師手稿內容另展出作家 #席慕蓉 為張曉風作畫素描透過手稿文字感受作家書寫時的心路歷程。 新書發表會將由 九歌文學國度 的 #陳素芳 總編輯主持張曉風將分享她在創作中的文史與生活見聞以及如何保持長期的創作激情邀請大家一同品味其中的文學魅力與智慧。 ━━━━━━━━━━━━. 張曉風手稿展. 時間 |即日起~4/7 (日) 地點 | 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1F. 購書優惠 | 詳見下方留言連結. 張曉風新書發表會. 時間 | 3/24 (日) 14:30-16:30. 地點 | 紀州庵文學森新館2F (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 107 號) 主持 | #陳素芳 (九歌出版社總編輯)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0年5月15日 · 「管閒事的! 回答得多麼理直氣壯。 我為什麼想起這些? 40歲還會有少年俠情嗎? 為什麼空無中總恍惚有一聲召喚使人不安這一段文章是30年前張曉風老師的情懷」,是的整整30年我的案頭始終擺著這一篇文章每當我疲倦困頓時就拿起重看一遍: 「40歲了,沒有多餘的情感和時間可以揮霍,且專致的愛腳跟下的這片土地吧! 且虔誠的維護頭頂的那片天吧! 生平不識一張牌,卻生就了大賭徒的性格,押下去的那份籌碼其數值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是餘生的歲歲年年,賭的是什麼? 是在我垂睫大去之際能看到較澄澈的河流,較清鮮的空氣,較青翠的森林,較能繁息生養的野生生命...」

  6. 張曉風老師來了張曉風老師在永勝5號渡過她的青春歲月這裡是她文學人生的起點4月13日下午2時老師將重回她少女時代的家和讀者分享她的文學人生同時老師也將帶來新書心繫那一年我們去泰北八二華年》,其中心繫一書雖是舊作當年第一版出版時老師僅四十一歲如今她八十二歲剛好翻了一倍的人生她把舊作修飾整理更多了一倍的勁道書中的笑與淚在歲月之中更顯雋永。 時間:4月13日下午2時. 地點:永勝5號(屏東市永勝巷5號) 入場:每人150元(100元可抵當日書款) 報名請填表單: https://forms.gle/zXLHaJWWXfTianuZ6. 返回活動列表. 科技、人文、友善體驗.

  7. 2024年3月15日 · 【中文系訊】 3月11日週一早晨微雨不減同學熱情百年樓人潮湧動本學期第一場讀中文系的人系列演講特別邀請年過80卻仍寫作不輟的知名作家張曉風選系有如選情人為題與全校師生分享其讀中文教中文寫中文的心路歷程。 選系有如選情(人) 中文系系主任張堂錡在開場時表示,即便在AI、半導體當道的趨勢下,人文學科看似面臨邊緣化,但其實從這些優秀的中文系前輩身上,我們會看見不同面向、無限可能,本次邀請到的張曉風老師既是作家、也是學者,甚至當過不分區立委,其多方才能的展現堪稱是讀中文系的人的一種典範。 張堂錡分享一件有趣小插曲,原先曉風老師的助理給的講題是「選系有如選情」,當時正逢總統大選前,他心想此題確實應景,選系和選情一樣緊張刺激。

  8. 2021年12月7日 · 【中文系訊】 「2021孝雅人文講座第二場次於11月29日上午假百年樓國際會議廳舉行本系列演講由政大思源基金贊助中文系主辦此次特別邀請兼具作家學者多重身分的教授張曉風進行講題:「一個牽一個」,風趣的話語中傳遞治學資料收集的珍貴心法給年輕學子們並鼓勵與會同學們保持探索事物的好奇心深化自身知識網才能真正得文化背後的意涵張老師成名甚早擅長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類。 除創作、教學之外,更跨足政治領域,可謂兼具典型與非典型之文人特質。 本場主題為「一個牽一個」,亦可改為「懂」、「哇栽」。 如何養成學術性格? 張老師點出應對正確知識保持好奇與求知慾,並在有興趣的知識領域中,持續厚實知識底蘊,再將其進行串聯、貫通,「一個牽一個」,便能形成一個具有立體結構的整體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