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6日 · 其實,當年度綜合所得總額未超過免稅額及標準扣除額之合計數(21.6 ,若有配偶或扶養親屬可再加),依《所得稅法》第71 條第3 項規定,可以免辦結算申報者,如果當年度之基本所得額已超過免稅額670 ,仍應依規定計算、申報及繳納最低稅負。 雖然2023 年薪資收入在42.3 以下不用繳稅,然而扣繳憑單上有「扣繳稅額」(就是政府先把你的錢當稅金收走,但之後若發現你不用繳稅就會還你)或「可扣抵稅額」(可以讓你抵銷稅金的金額),例如利息扣繳稅,依法可申請退稅,若你沒申報稅額則無法把之前多繳的稅金退回,那真的虧大了! 假設你適用退稅情況,而且是網路申報者,政府將列為首批退稅名單,等於你多了一筆錢。 因此,不管你要不要繳稅,我仍然強烈建議你要上網申報。

  2. 2020年7月8日 · 單人(薪)年收入 > 182.6元 則會滿足20%稅率。計算方式如下: 以高薪者為納稅義務人:單方收入 – 免稅額8.8x2 – 標準扣除額12薪資扣除額20 + 幼兒學前教育扣除12> 121(上面是用最簡單的標準扣除額值來算,實際上可能多少會有差異。)

  3. 2023年5月6日 · 我們就來深入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2023年所得稅 免稅額扣除額一次看. 今年的所得稅計稅基礎,首先在扣除項目,必須先認識一個名詞叫做「所得總額」,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年收入多少,以一般上班族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最基本的12個月,再加上所有獎金,包含了年終和三節。 但一樣的所得,每個人的收入來源都不太一樣,生活負擔和個人條件也不一樣,課稅的基礎當然就不一樣,所以在報稅的時候,就有各種可以扣除的項目,讓我們把這些成本扣掉之後,最後得到一個所得淨額,才是課徵所得稅的依據。 也就是說當我們報稅的時候,可以適用的扣除項目越多、金額越高,最後要課稅的金額也就越少。 所得總額-扣除項目=所得淨額.

  4. 2024年4月28日 · 根據財政部訊息,2024年所得稅申報時間為5月1日至5月31日,在這段時間裡,民眾可以網路或手機完成所得稅申報,或是親自前往稽徵機關辦理報稅。 收入多少不用繳稅? 1、年薪42.3元以下小資族(月薪35250元) 2、年薪84.6元以下的雙薪家庭(夫妻每人月薪35250元) 3、年薪105.8元以下育有1名5歲以下幼兒的雙薪家庭. 4、年薪127元以下育有2名5歲以下幼兒的雙薪家庭. 5、年薪173.5元以下育有2名5歲以下幼兒及1名70歲以上適用身障及長照扣除的雙薪家庭. 財政部提醒,就算不用繳稅,但扣繳憑單上有「扣繳稅額」或「可扣抵稅額」,若為負數即可退稅。 因此不用繳稅不代表不用報稅,仍要依法申報,才能享有退稅的小確幸。 7項特別扣除額.

  5. 2023年4月12日 · 他表示自己在design house上班年薪約700萬還有股利約200萬一年繳稅金額就要200萬左右感到很吐血每個月薪水繳分期的稅就飽了」。 他的狀況也點出高薪人士的悲哀,即便用盡所有的免稅額與扣除額,每年報稅還是大失血,有什麼破解的方法嗎?

  6. 2021年8月17日 · 這說明產業薪資是有行情水準的﹗在台灣,讀理工的就屬半導體業﹑IC設計業最令人欣羨;讀商的就屬金融業最高;像我讀新聞系,媒體業是在中後段,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然而同一個產業,落差也不小。以半導體業來說,聯發科平均年薪270,而同產業平均是123,差一倍有餘! 薪資後段班有家公司是70,差2百萬! 至於台積電,員工4名,非主管職員工平均200,也遙遙領先同業。當媒體報導的都是這些龍頭企業,這使得不少科技業工程師都被誤以為年薪百萬,逼得他們在網路上大吐苦水: 「不是每個工程師都年薪百萬﹗」. 從小金魚變成大鯨魚.

  7. 2022年6月10日 · 許多薪資已有一定程度的朋友,心中常有疑慮:若薪資加上股利收入導致納稅跨到下一個級距,會不會反而讓自己繳得比賺得多? 其實,只要總收入在級距20%以內,收入和股利合併報稅都會比較划算;若達30%以上,則股利與收入分開計算較有利,股利扣除28%會比合併繳30%好一些。 納稅各級距的年收入淨所得範圍: 5%,年收入淨所得 54以內. 12%,年收入淨所得 54~121. 20%,年收入淨所得 121~242. 30%,年收入淨所得 242~453. 40%,年收入淨所得 453以上. 納稅級距的決定方式,是「總收入」扣除「所有優惠的扣除額」後,再來看落點「決定級距」。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