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30日 · 臺灣正體. 工具. 李安 (英語: Ang Lee ,1954年10月23日 — ), 台灣 屏東縣 潮州鎮 人 [1] , 臺灣 導演 。 曾獲得多個主要國際電影獎項,包括兩屆 奧斯卡金像獎 、兩屆 金球獎 、兩屆 威尼斯影展 最佳影片 金獅獎 以及兩屆 柏林影展 最佳影片 金熊獎 、 英國電影學院獎終身成就獎 。 [2] [3] 李安在1999年執導的《 臥虎藏龍 》獲得第73屆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獎 及三個技術獎項。 2006年和2013年則分別以《 斷背山 》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獲得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 與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導演獎 」,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 亞洲 導演,也是至今唯一兩度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

  2. 2024年1月30日 · 大马简体. 工具. 李安 (英语: Ang Lee ,1954年10月23日 — ), 台湾 屏东县 潮州镇 人 [1] , 台湾 导演 。 曾获得多个主要国际电影奖项,包括两届 奥斯卡金像奖 、两届 金球奖 、两届 威尼斯影展 最佳影片 金狮奖 以及两届 柏林影展 最佳影片 金熊奖 、 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 。 [2] [3] 李安在1999年执导的《 卧虎藏龙 》获得第73届奥斯卡 最佳外语片奖 及三个技术奖项。 2006年和2013年则分别以《 断背山 》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获得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与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导演奖 ”,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 亚洲 导演,也是至今唯一两度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导演。

  3. 序言. 李安獲獎與提名列表. 本條目列舉 臺灣 著名 導演 安 在電影製作上的歷年獲獎與提名列表。 李安在1999年執導的臥虎藏龍 》獲得第73屆 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獎 及三個技術獎項。 2006年和2013年則分別以《 斷背山 》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獲得 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 和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導演獎 ,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 亞洲 導演,也是至今唯一兩度獲得該獎項的 亞洲 導演。 並獲得多個主要國際電影的獎項,五座 英國電影學院獎 、五座 金球獎 、兩座 威尼斯影展 最佳電影 金獅獎 以及兩座 柏林影展 最佳電影 金熊獎 [1] 。 李安是 柏林影展 歷史上,唯一能夠兩次奪得最佳電影的導演。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1年10月6日 · 臺灣正體. 《 Again My Life 》( 韓語:어게인 마이 라이프 ),為 韓國 SBS 於2022年4月8日起播出 金土連續劇 。 改編自海涅同名長篇小說,由《 My Little Baby 》、《 優雅家 》韓哲秀導演與新人編劇J、《 第五共和國 》編劇柳正秀(筆名金律)合作打造。 此劇講述人生重來一次、 能力值滿點熱血檢察官懲治絕對惡行故事。 背景配樂為英國作曲家 Holst 所寫 行星組曲 中,木星主題旋律穿梭劇情之中 [1] [2] [3] [4] [5] [6] [7] 香港 、 東南亞 、 中東 及 南非 等17個地區由 Viu 發行,作為Viu Original原創劇集於4月8日起與韓國獨家同步播出。

    • 劇情
    • 製作
    • 上映與反響
    • 家庭媒體與後續
    • 外部連結

    朱老自小練就一身太極拳,是北京市太極拳的總教頭,膝下育有一位定居美國的兒子朱曉生。某天,從小孝順的兒子朱曉生為盡孝道,遊說留在故鄉的老父移民到美國,一起與兒子與洋兒媳同住。但是,朱老由於語言不通及生活習慣不同,導致無法適應美國的生活,甚至令他與洋媳婦瑪莎(Martha)漸生磨擦,彼此都認為無法與對方相處。內心排斥朱老的瑪莎對朱老的一舉一動均不能接受,致無法專心從事寫作工作,最後導致胃出血而入院。 瑪莎經過療養出院後,依然無法接納朱老,一天,朱老因為小家庭氣氛太沉悶,往外頭遛達,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國,迷了路回不了家。朱曉生得知父親走失的消息,十分著急,駕車四處尋找,卻幾度尋找不著,朱曉生回到家中後,對妻子瑪莎發了一頓脾氣,把家當摔了滿地,警醒了瑪莎。朱老後來被警方尋回,但為了顧及兒子與兒媳婦一家...

    劇本與籌拍

    李安於1984年畢業於紐約大學後:45-48繼續留在美國,失業長達六年的時間,經濟拮据。期間李安寫下多部劇本,並不斷找片商碰運氣:51-66。李安在讀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時對太極拳中的「推手」有了興趣。當時,李安有了個劇本的想法:一位老男人與一位老婦人發展出一段戀情,在兒女面前為老不尊:66-67。儘管有了想法,李安始終未將其寫成劇本:67-68。後來,李安透過友人蕭嘉慶得知臺灣新聞局正在世界各地徵選優質劇本,李安為了獎金,才於1990年2月開始動筆。動筆前,李安至附近的社區大學學習太極拳,一邊練拳一邊撰寫劇本。1990年3月底,名為《推手》的劇本完稿,連同李安早已寫完的劇本《喜宴》一同寄給新聞局參賽:67-68。11月,比賽結果公布,《推手》與《喜宴》分別獲得一獎和二獎,獎金共60萬:68。 李安的劇本得獎後,中影找上了他。中影時任副總經理徐立功建議李安將《推手》拍成電影:69。對此,李安倍感猶豫,擔心《推手》在藝術及商業方面的表現都不佳。在聽完同為電影人的好友侯孝賢的建議後,李安下定決心拍攝《推手》。中影提供李安新臺幣1,200萬和另外15%的彈性預算,共計1,350萬新臺...

    拍攝與後期製作

    好機器製片公司推估該片的拍攝期為三星期,但在李安的堅持下,夏姆斯與霍普將拍攝期改為四星期:72。在開拍前,劇組花了兩星期擺設布景和排演:116。1991年4月10日,《推手》在美國紐約市開拍:73,是中影首部在美國拍攝的電影。開拍當天,劇組擺了供桌和香,還舉行了敲鑼儀式。這面鑼之後還用在李安後續作品的開拍儀式,如《理性與感性》(1995年)和《綠巨人浩克》(2003年)等。劇組的第一場戲為瑪莎牙痛就醫的橋段,但後來刪去:47-50。《推手》的主景位在紐約北瑞佛代爾區一棟灰木兩層洋房。李安要求該房子必須有極大的窗戶,以便從室外拍攝室內。由於該房子是法拍屋,沒有家具,故劇組從曼哈頓運來家具,但李安不滿意。李安從自家搬來拍攝所需的家具。這些家具後來全都在拍朱曉生砸廚房時毀損:74。屋內的一些畫作是李安向畫家好友借來的:117。片中朱老被關進看守所的橋段在紐約威斯特徹斯特郡揚克斯的一間監獄拍攝:123。餐館的橋段在殺青前三天拍攝:129。該片的拍攝作業於同年5月8日結束。在拍攝過程中,有許多留學美國的學生和華僑熱心協助劇組,中影時任總經理江奉琪在視察片場後形容這部片是「由許多碩士、博士打...

    該片在第28屆金馬獎上入圍九項大獎,包含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李安)、最佳男主角(郎雄)、最佳女配角(王萊)、最佳原著劇本(李安)、最佳攝影(林良忠)、最佳剪輯(李安)、最佳電影配樂(徐大安)及評審團特別獎[備註 1](李安)。《推手》原先還入圍了最佳錄音,當時提報出去角逐最佳錄音的人為王志成,但後來片商中影要求更改為朱志誠。經查,朱志誠實為製片人用的化名,而片頭字幕顯示的錄音人員也是王志成,導致混亂,因而被金馬獎評審團取消角逐最佳錄音獎的資格。另一方面,王萊對評審團二度(前次為《海峽兩岸》)將她飾演的女主角改為女配角之行為頗感不滿,表示倒不如不要得這個獎。 《推手》於金馬獎頒獎當天1991年12月7日在臺灣上映,票房表現平平。在拿下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備註 2]及評審團特別獎後,該片的...

    《推手》的DVD於2004年10月15日推出。該片與李安同樣描寫父親的兩部電影《囍宴》(1993年)和《飲食男女》(1994年)合稱「父親三部曲」,《推手》為其中的第一部。馮光遠撰寫了一本介紹該片在美國的拍片歷程及美國式製片流程的書《推手:一部電影的誕生》,由遠流出版公司於1991年12月1日出版:出版資料。2013年3月,臺北展出了數位修復後的《推手》、《囍宴》和《飲食男女》。

    開眼電影網上《推手》的資料(繁體中文)
    豆瓣电影上《推手》的資料 (简体中文)
    时光网上《推手》的資料(简体中文)
    AllMovie上《推手 》的资料(英文)
  6. 荣誉.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李安获奖与提名列表. 简体. 工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列举 台湾 著名 导演 李安 在电影制作上的历年获奖与提名列表。 李安在1999年执导的《 卧虎藏龙 》获得第73届 奥斯卡 最佳外语片奖 及三个技术奖项。 2006年和2013年则分别以《 断背山 》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获得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和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奖 ,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 亚洲 导演,也是至今唯一两度获得该奖项的 亚洲 导演。 并获得多个主要国际电影的奖项,五座 英国电影学院奖 、五座 金球奖 、两座 威尼斯影展 最佳电影 金狮奖 以及两座 柏林影展 最佳电影 金熊奖 [1] 。 李安是 柏林影展 历史上,唯一能够两次夺得最佳电影的导演。

  7. 《飲食男女》 (英語: Eat Drink Man Woman )是一部於1994年出品 台灣 劇情片,由 李安 擔任導演,以及由 郎雄 、 楊貴媚 、 吳倩蓮 和 王渝文 擔任主演。 是首部成為 法國 坎城影展 「 導演雙週 」中開幕影片 台灣電影 。 李安在本片運用近代家庭變遷搭配細膩描述親情互動,刻劃出家庭親情及世代隔閡電影作品。 為其『父親三部曲』(《 推手 》、《 囍宴 》、《飲食男女》)終章。 [4] 本片於2019年由 天作之合劇場 改編為 音樂劇 。 《飲食男女》劇本. 劇情描述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兒回家吃飯退休廚師,面臨家庭問題與兩代衝突。 藉由彼此生活與衝突,建構出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價值觀,描述90年代台北都會兩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