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所以尾牙的雞叫作「無情雞」。. 閩南語 廈門話 與 臺灣話 的俗語稱,「食頭牙撚嘴鬚,食尾牙面憂憂( 白話字 :chia̍h thâu-gê lián chhùi-chhiu ,chia̍h bér/bé/bóe-gê bīn/bǐn iu iu)」(頭牙聚餐捻著鬍鬚大快朵頤,尾牙聚餐時就只能露出無奈的表情)。. 而近年來 ...

  2. 百揚大樓 ,別稱Mega Tower,是位於 臺灣 新北市 板橋區 的摩天大樓,由 遠揚營造 興建,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 樓高220.6米,共地上50層、地下4層,2013年6月27日竣工。. 現為新北市第1高樓、 台北都會區 第4高樓,也是 台灣第7高樓 。. 該大樓位於 新板 ...

    • 歷史
    • 地理
    • 政治
    • 教育
    • 交通
    • 公共設施
    • 都市更新及重劃

    詞源

    板橋原為平埔族原住民擺接社聚居地,後來漢人在17世紀後逐漸遷入並形成聚落。在大漢溪船運興盛時,商旅貨物在「湳仔港」上岸運往「擺接社」漳州閩南人聚落,途中需經林家花園後方的「公館溝」。為方便人貨通行,其上興建了一座木板橋,當地因而被稱為「枋橋頭」(pang-kiô-thâu)。後來的「枋橋城」即沿著公館溝東南岸興建城牆,在木板橋前設置西城門,約為今府中路、林園街口。近年來公館溝經整治加蓋後,橋已經不復見。 日治時代,統治當局將「枋橋」改為日式地名板橋,日語讀法為「いたはしitahashi」,先為板橋庄,1929年升格為板橋街。戰後延續此名至今,差別在於改用華語發音,惟台語仍讀作「枋橋」(pang-kiô)。

    發展沿革

    板橋區自古即為凱達格蘭族原住民武朥灣社和擺接社的生活範圍。清治康熙年間始有漢人足跡,根據板橋「新埔賴氏族譜」記載,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漳州平和縣葛竹鄉賴天經族人,渡海至現新埔地區開墾。 乾隆年間廖富樁、林成祖入墾擺接平原,隨後大量漳州閩南人移住,人口漸增。其時為「擺接堡」之行政中心,轄地遍及今日板橋區、中和區、土城區和樹林區、新莊區西盛地區。道光年間林本源家族自新莊遷居此地,更使板橋區形成鄰近地區的宗教、商業、文化中心。大正9年台灣行政區改制為五州三廳,板橋為海山郡役所的所在地,是郡之行政中心。 日治時代後期,板橋為海山郡之中心,稱海山郡板橋街。二戰結束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改稱臺北縣板橋鎮,為縣治所在。1972年7月1日,升格縣轄市而改稱為板橋市。1990年代後期起開發的新板特區,強化了板橋做為淡水河左岸商業樞紐的地位。2010年12月25日,五都改制案實行,板橋市隨著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而改制為板橋區,仍為市治所在,並成為新北市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地形

    板橋區位於新北市中西部,新店溪與大漢溪河流交會沉積處,為整個大臺北淡水河以西的中心城市,北隔大漢溪與三重區、新莊區相望,東與台北市萬華區以新店溪為界,西接樹林區,南與土城區、中和區毗鄰。幅員略呈東北- 西南走向,東北部較寬闊,西南部則較為狹長。全境為適宜開發人居的平原地形並有河川環繞,總面積23.1368平方公里,河域面積廣達686公頃。 全區地勢平坦,無山嶽及丘陵。東南部略高,但海拔僅約10公尺,漸次向西北部趨低,至海拔約2公尺。其地質時期全屬第四紀完新世完新統之沖積層。但板橋街區及新埔、埔墘、深丘、後埔以東一帶,地勢較高,可謂之為老沖積層,形成較早,可能為地質時期的台北湖之沉積。

    水文

    板橋區最主要的河川為大漢溪與新店溪。大漢溪為淡水河主流上游,也是本區最大河川,流經浮洲地區後,以弓狀形成本區西北邊界,至東北端江子翠地區與新店溪相會。新店溪為淡水河最大支流,流經板橋區東北邊界。日治時代以前板橋是個有許多溝渠的地方,現在已經大都覆蓋成為下水道。湳仔溝是分隔板橋與浮洲地區的河道溝渠,湳仔即當地地名湳雅的閩南語原文。湳仔溝本來是大漢溪之分流河道,1982年因應防洪堵絕大漢溪上游的水流入,只剩其他溝渠與地下水匯入。湳仔溝最後流向大漢溪。 公館溝為板橋地區僅次於湳仔溝的最大溝渠,也可能是板橋一名之由來。現在已經大都成為地下排水溝。水脈發源於土城山區,19世紀曾經成為林本源園邸周圍枋橋城城牆外的護城河。該溝渠約略從土城青雲路進入板橋信義路、四川路、館前西路,館前西路即為林家花園城牆之南側。沿著館前西路,流過接雲寺及湳雅夜市入口,轉往府中路、西門街,在北門街北流,離開原本城牆的範圍。最後約略經過公館街、國光路、智樂路、中正路、新海抽水站,匯入大漢溪。公館街即以公館溝命名。現在只有館前西路旁一區段無覆蓋,可見到黑水溝,且縣民大道經過館前西路和華福街間之路段,有明顯隆起之橋樑特徵。

    人口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底板橋區戶數約22.5萬戶,人口約55.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2.4萬人,是全臺灣所有鄉鎮市區中人口最多、人口密度第五高的行政區[參 1],也是全國唯一高於舊制省轄市人口門檻(即50萬人)的三級行政區,且其人口多於全國半數以上的縣市。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溪福里與復興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4,558人與925人。

    板橋區為新北市的首府,地處新北市溪南最接近於溪北的中間區域,此一地緣特色反應出來的政治板塊,選民均勻,使得板橋歷來呈現接近全國整體投票傾向的縮影。與新北市所轄的其他行政區相較,板橋明顯不若新店、雙和的偏藍,亦不若新莊、三蘆的偏綠,亦加以擁有新北市南來北往的中心樞紐位置和最大票倉,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競選總部的所在地。

    大專院校

    1.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 亞東科技大學 3. 致理科技大學

    高級中等學校

    1. 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 2. 新北市立海山高級中學 3. 國立華僑高級中等學校 4. 新北市立光復高級中學 5. 新北市私立光仁高級中學 6. 新北市私立光華高級商業職業進修學校 7. 新北市私立豫章高級工商職業學校

    國民中學

    1. 新北市立中山國民中學 2. 新北市立江翠國民中學 3. 新北市立板橋國民中學 4. 新北市立忠孝國民中學 5. 新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 6. 新北市立溪崑國民中學 7. 新北市立大觀國民中學 8. 新北市立新埔國民中學 9. 新北市立海山高級中學 10. 新北市立光復高級中學 11. 新北市私立光仁高級中學

    板橋區為新北市政經中心,地理上亦為新北市人口密集帶的中心,都市定位及南來北往的中心地理位置,使得板橋擁有頗為發達的聯外路網及發達的大眾運具。其中有四座東西向橋樑(華江橋、萬板橋、華翠橋、光復橋)直通臺北市;南北向則有新北環快、臺64線(特一號)及臺65線(特二號)三大快速道路貫穿板橋市區並連結國道一號及國道三號;捷運板南線在板橋區設有五站(江子翠站、新埔站、板橋站、府中站、亞東醫院站)與北市主要精華區(西門商圈、博愛特區、站前商圈、東區商圈、信義商圈、南港經貿園區)直接串連;串連新北市發達區的捷運環狀線第一階段(西環段)亦以板橋為中心,並於區內設置三個捷運站(板新站、板橋站、新埔民生站)。連接臺灣西部走廊主要都會區的高鐵及大小都市的臺鐵和短中長客運中心亦在板橋設站,使得板橋區堪稱是新北市的交...

    由於板橋區是新北市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因此除了市政府本身的辦公大樓外,包括市議會與許多下屬單位的總部,都是設籍在板橋區內。 1. 見證板橋歷史風華的林本源園邸是頗富盛名的重要古蹟 2. 經歷蛻變的板橋現已集新北市的政經商業中心及交通樞紐於一身 3. 正在開發的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ark 4. 新北市藝文中心 5.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新館 6. 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 7. 萬坪都會公園 8. 板橋第一運動場 9. 林本源園邸(板橋林家花園) 10. 435藝文特區 11. 板橋大遠百Mega City(及威秀影城) 12. 百揚大樓 13. 遠東百貨板橋中山店 14. 新月橋 15. 亞東紀念醫院

    板橋江翠北側重劃區:A、B區則鄰近435藝文特區與舊市區,公園綠地多;C區面河景住宅沒有高架橋影響,鄰近板橋運動中心及中正路商圈,價格是重劃區相對便宜區塊;F、G區雖開發較晚,但周邊有舊市區既有機能。
    東方戲院都市更新案:富品建設位於板橋區「東方富品」,舊址為知名「東方戲院」,榮獲第24屆國家建築金獎金獅獎,已完成上樑預計2024完工。
  3.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板橋為一街庄,稱為「枋橋街」,隸屬於 擺接堡 。. 該庄北與 社後庄 為鄰,東北與 崁頭厝庄 為鄰,東與 深坵庄 為鄰,東南為 後埔庄 ,西南及西為 湳仔庄 [3] 。. 1920年(日治 大正 九年),枋橋街併入原崁頭厝庄西南部、深坵庄 ...

  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板橋街 為 臺灣日治時期 1929年6月至1945年10月間存在之行政區,原為1920年10月成立的 板橋莊 ,轄屬 台北州 海山郡 ,也是海山郡行政中心海山郡役所的所在地。 今 新北市 板橋區 。 行政區劃 [ 編輯] 板橋街在 清治時期 及日治時期初期屬原屬 擺接堡 之 街庄 ,在1895年隸屬於 臺北縣 ,在1897年9月隸屬臺北縣新莊 辨務署 ,在1898年3月改隸 三角湧 辨務署,在1899年10月改隸臺北辨務署,板橋地區在此時主要劃分為「第12區」、「第13區」 [1] [2] 。 在1901年11月11月,改隸 臺北廳 枋橋支廳,在1901年12月7日劃分為臺北廳下的「第18區」、「第19區」 [3] 。

  5. 清治時期 ,板橋已是臺北地區西邊的重要商業聚集地,發展歷史甚早,後因當地屬於新北市主要人口商業腹地的中心位置,加上 戰後 初期成為 臺北縣 縣治,便由早期 臺北都會區 的主要 衛星城市 之一逐漸成為現在新北市以及 淡水河 系左岸的政經中心。 境內的 林本源園邸 (林家花園)為臺灣少數保存至今的 中式古典園林 建築,並與板橋近來快速發展的城市面貌相互呼應,形成新舊並續、古早味與現代氣息並融的城市景觀。 歷史 [ 编辑] 詞源 [ 编辑] 板橋原為 平埔族 原住民 擺接社 聚居地,後來 漢人 在17世紀後逐漸遷入並形成聚落。 在 大漢溪 船運興盛時,商旅貨物在「湳仔港」上岸運往「擺接社」 漳州閩南人 聚落,途中需經 林家花園 後方的「公館溝」。

  6. 美國俄亥俄旗艦. 1969年11月15日,戴夫·湯瑪斯於 俄亥俄州 哥倫布 開設第一間Wendy's漢堡包速食店。 1969年到了2006年公司總部搬至 都柏林 。 1970年,設立第一間汽車速食店。 1979年,於店內開設沙拉吧。 1984年,推出經典廣告 - 牛肉在哪裡? (英語:Where's the beef?) 1985年,分店數目達到3,000間。 1986年,結束近五分一分店,創辦人戴夫·湯瑪士亦於1986年退休,之後只是偶爾幫忙拍廣告。 2002年,創辦人戴夫·湯瑪斯逝世。 2008 年 4 月 24 日,公司宣布與上市公司 阿比集團 的母公司 Triarc公司 合併。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