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牡丹社事件 是發生於1874年(清 同治 十三年,日本 明治 七年), 日本 以1871年 八瑤灣事件 殺害 琉球國 的 琉球族 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 大清政府 和日本國兩方的外交折衝。 在 日本 ,这次事件被稱為「 台灣出兵 」、「 征台之役 」或「 台灣事件 」。 這也是日本自從 明治維新 以來首次對外用兵。 背景. 原因. 琉球王國 自 明朝 起為 清朝 的 從屬國 ,其國王接受之 冊封 ,獲准 朝貢 貿易的次數為 藩屬 國中之最。 由於大清和日本均採取鎖國貿易體制,當時琉球成為「大清 絲綢 —日本 白銀 」轉口貿易特區之一 (另一個貿易特區是日本長崎)。

  2. 牡丹社事件 是發生於1874年(清 同治 十三年,日本 明治 七年), 日本 以1871年 八瑤灣事件 殺害 琉球國 的 琉球族 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 大清政府 和日本國兩方的外交折衝。 在 日本 ,這次事件被稱為「 台灣出兵 」、「 征台之役 」或「 台灣事件 」。 這也是日本自從 明治維新 以來首次對外用兵。 背景 [ 編輯] 原因 [ 編輯] 琉球王國 自 明朝 起為 清朝 的 從屬國 ,其國王接受之 冊封 ,獲准 朝貢 貿易的次數為 藩屬 國中之最。 由於大清和日本均採取鎖國貿易體制,當時琉球成為「大清 絲綢 —日本 白銀 」轉口貿易特區之一 (另一個貿易特區是日本長崎)。

  3. ihc.cip.gov.tw › EJournal › EJournalCat原住民族文獻

    牡丹社事件成為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第一次向國外發動的戰爭也是清代中國統治臺灣政策從消極轉向積極的關鍵本文試圖以美國領事李仙得日本與清代中國三方所遺留有關恆春半島原住民地區的地圖史料進行牡丹社事件背景與發生歷程的空間探索以及探討三方所描繪的地圖內容的差異隨時間推移產生的變化和原因。 一、 導讀事件的經過與族群背景下的空間分析. (一)事件的經過. 「牡丹社事件」這個名稱是中文後來約定俗成的說法(事件當時的中國文書沒有特定用詞,日本文書則稱「臺灣征蕃【1】事件」、「蕃地事件」、明治七年臺灣出兵或征臺之役等)。 實際上,事件發生的地點涵蓋整個恆春半島,「牡丹社」只佔事件的一個部分。 牡丹社事件的經過,可以分為以下5個階段,以「牡丹社事件經過圖」(圖1)來說明:

  4. 2020年8月14日 · 臺灣史上最著名的船難事件──牡丹社事件的完整始末. 在明治初期政局很不穩定,「征韓論高張之際李仙得適時出現鼓動日本出兵攻打臺灣南端的原住民地區。 辛未年(1871)10 月 18 日(西曆 11/30),屬於琉球王國的宮古島和八重山島各有兩艘船,計四艘船,從那霸港出航,要返回自己的島嶼。 這四艘船是到琉球王國的首都首里去獻「年貢」的船,不是一般的漁船。 11 月 1 日的午夜,人們從船上可以遙遙望見宮古島,但很不幸的,遇到暴風,無法入港,船任由風吹而漂流。 八重山的兩艘船,一艘漂流到臺灣清政府統治的範圍內,難民被送到府城,另一艘下落不明;宮古島的兩艘船,一艘後來順利抵達日本的生島,另一艘則是「琉球人船難事件」的主角。

  5. 5月22日日本陸軍中佐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150人進抵石門 [24] (今屏東縣 牡丹鄉石門村遭到排灣族強烈抵抗最後日軍陸戰隊攀上峭壁居高臨下情勢逆轉排灣族在裝備劣勢和人數劣勢下被迫撤兵牡丹社頭目阿祿古父子身亡

  6. 6 天前 · 牡丹社事件關鍵一役石門之役發生地石門古戰場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人抵禦日軍入侵之處見證台灣原住民族捍衛家園的決心去年經 屏東縣 文資審議會通過登錄為屏東縣史蹟縣府明天舉辦縣定史蹟碑揭牌及啟用旅遊資訊站後展開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傳統競技活動風域祭國際交流講座小旅行等。...

  7. 2021年9月28日 · 這是所謂牡丹社事件裡我們所知的一角整整150年前的謎團懸宕在恆春半島秋季燠熱潮溼的上空中這場殺戮並非沒有前後文從史料和口傳敘事的蛛絲馬跡裡可以得知暴風使得船隻偏離航道琉球人在海上迷航了一週才上岸南排灣的人們在遇見琉球人之初先是為琉球人取來飲水特地熬煮了招待客人用的芋頭甜粥為他們安排頭目家中的房間過夜甚至準備要上山打獵以獲取足夠的肉食來安頓這些琉球人。 可後來的劇情卻急轉直下,為了某個至今我們都無法釐清的因由,琉球人悄然逃離部落,排灣人追捕殺伐,將琉球人的頭顱砍下,帶回森林深處,掛在雀榕樹上祭祀。 餘下的琉球人在當地漢人的庇佑下倉皇生還,帶著創痛輾轉回到家鄉。 而死難琉球人的屍身,也是由這幾位漢人在溪畔拾回、殮墓、供奉至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