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31日 · 況且在極端氣候下每逢颱風豪雨不管是水庫或攔河堰取到的地面水濁度常常高到自來水淨水場無法處理嚴重的時候反而造成缺水但此時伏流水的濁度仍然相當低就變成了救命水

  2. 2016年2月17日 · 1980年代,這裡是堆滿垃圾的河灘高地,面河背山,一群阿美族人陸續來到這裡,用雙手開闢耕地,搭建家園。 2009年2月,政府以部落位於河川區,具有安全顧慮為由,強制拆除部落屋舍,並在此興建「鶯歌-大溪」大鶯鐵馬道。 失去家園後,部落族人在退離河道十米外再度靠著自己力量重建部落。 2013年10月,部落通了電;2014年2月,部落裝上門牌;但至今,部落仍沒有水。 有門牌、有電,卻沒有自來水. 與部落相隔約10分鐘車程的山裡,身為部落總幹事的王金木走到水源處,挑出黑色水管中的一根,從兩根水管接點之間扭開,霎時,透明清澈的水流出。 只要颱風剛走,他就來檢查水流是否還挾帶泥沙,並確保沒有被「氣泡」堵住。 遇到部落斷水時,不論白天黑夜,王金木就要順著往山裡的路,沿著黑色管線,一處處接口檢查。

    • 從12處田調樣區開始,完成台灣海岸紀錄圖像
    • 淡水河口南方海岸的環境變遷
    • 八里鄉頂罟村──最後的前線
    • 台北港

    從物多樣性的角度看,濕地與海洋、森林,並稱為地球三大系統,但濕地是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同時還具「生命基因庫」的功能。如果再把生產力價值量化,濕地比農地的生產力高出六倍。 既然淺海水域與海岸濕地如此重要,應該受到萬般珍惜!因此,河海口的交會地帶,就成為我經常造訪的熱區。 在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總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奇,或無法理出頭緒的糾結。然而,心底的各種情緒,還是比不上人們不斷重複以自掘墳墓的荒謬之舉對待環境來得震撼。小時候經常踩踏的泥灘地,已成為飄渺記憶;年少時毫無顧忌可以縱身優游的的水域,亦被嫌惡;在波浪間恣意漂浮或翻滾的美好經驗,無法再來。我們的海岸回不去了嗎? 為了探尋自然海岸消失的原因,我的田野調查紀錄樣區,從中央管理層級的12處沿海保護區開始,包含淡水河口、蘭陽、蘇花海岸,...

    1960年代以前,淡水河口原是屬於淤積型海岸,但自從上游的石門水庫與翡翠水庫陸續完工之後,就成為侵蝕海岸。1987年起,淡水河域開始管制河砂開採,然而,八里海岸地帶的砂石業者並未停止作業,導致海岸侵蝕現象加劇。 根據水利單位的資料顯示,從1958年至1993年間,淡水河口南岸長約1千4百公尺,已嚴重侵蝕的垂直距離約200至300公尺,造成軍方的海防碉堡倒塌、毀損,並危及八里汙水廠的安全,也迫使海岸地帶的居民必須往內陸搬遷。 水利署自1992年至1997年1月間,依海岸侵蝕狀況,陸續進行拋石保護、突堤導流堤、離岸潛堤、丁壩等海岸防護工程,加上台北商港北防波堤工程陸續完工,才逐漸讓侵蝕現象減緩。 淡水河口南岸的地形與環境變遷速度,超乎海岸工程界推估。依據1998年與2008年的圖像對照,可明顯看...

    新北市八里鄉頂罟村附近的海岸,海潮經年累月沖蝕,當時推估1990年代海岸線每年平均要往後退縮25公尺左右,將危及海防部隊位於沙丘上的碉堡砲台據點。 1994年間,頂罟村附近,海防駐軍正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調用軍士官排成人龍,以人力和海浪爭奪石塊,趁著退潮之際,趕緊將被沖走的石塊一一撈上岸,重新堆砌做為海灘砲台下的地基,以此挽救垂危告急的「前線最後砲台」。官兵們心裡很清楚,這已經是他們的最後據點,一旦又被海浪吞蝕,陸軍就要變成海軍了! 而軍方為了減緩海岸侵蝕的速度,在砲台周邊海岸先擺置塊石,再堆填營建廢土。 台北港的北防波堤陸續完工後,海岸沙灘的侵蝕與堆積作用現象卻翻轉了,大自然輕輕一擺,再次戲弄了人類的思維。

    1993年,台北港的初期規畫是為了因應台灣東岸的砂石西運,因此建設兩座砂石專用碼頭,當時稱為「淡水新港」。到了1999年,行政院再度擴大淡水新港的營運目標與量體,做為基隆港的輔助港,而且規模比基隆港還大,主要功能也從砂石專用碼頭,蛻變為綜合性大商港,名稱變更為「台北商港」。港口的碼頭運輸業務則採BOT模式,由民間公司經營。 當台北港完工之後,港口北側海岸從侵蝕轉為淤積,甚至已影響淡水河口的排洪能力,可能危及大台北區的防洪安全。而港口南側海岸也因為突堤效應,出現嚴重侵蝕,必須增加海岸防護工程,將再造就一處「黃金海岸」。 2008年,台北港的外廓與消波塊大致完工,淡水河口南岸,也就是港口北側,侵淤現象持續加劇。從1990年代的嚴重侵蝕,到2008年的旺盛堆積,就連2000年擺置的消波塊,也被漂沙...

  3. 2019年1月23日 · 最初計畫是沿著雪隧興建得經過翡翠水庫集水區將比現行路線縮短26分鐘但恐影響環境和集水區台北市政府強烈反對當時的交通部鐵工局修改方案東移為經雙溪的路線避開水庫比現行路線縮短18分鐘。 有專家指出,北宜直鐵是從南港站經雙溪到宜蘭,除了讓速度更快之外,更重要的是開往東部的自強號由目前嚴重「塞車」的七堵站,改到南港站發車。 避開東西部幹線重疊困境,才能有效增加班次提升運量,效益不在提升10、20分鐘而已。 然而,只要開發便會涉及環境、投資效率等多方因素,必須經專業評估與社會共識。 但不管是哪一種方案,政府相關單位都未能充分與人民溝通討論,人們不了解各種選項的意義,便無法下決定;某方面也反映出,政府並不把提升東部運量當成「要緊的事」。 直鐵不開,也有B方案可考慮。

  4.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無風無雨卻水淹魚塭──颱風暴潮如沉默殺手,西南沿海如何補破網? 2023年8月4日,雲林縣箔子寮漁港因颱風暴潮遭受罕見衝擊。 從事養殖漁業的漁民王雲正站在因大水毀損的自家魚塭旁。 (攝影/楊子磊) 今年(2023)適逢聖嬰年,侵台颱風較往年更強,包括蘇拉颱風持續逼近。 但前一個從8月上旬影響台灣的卡努颱風,雖未登陸,卻在山區降下破 莫拉克 紀錄的豪雨,可以看到極端天氣對台灣的影響。 當時,大部分的人都將目光焦點放在受災最嚴重的 南投 ,但其實雨量不多的西南部沿海也是受災戶,高雄旗津、雲林口湖一帶都出現海水倒灌,甚至水淹魚塭的「暴潮」(storm surge)災害。

  5. 原一方案是直接穿過翡翠水庫集水區原二方案是南港先至雙溪再往宜蘭避開翡翠水庫集水區。 ,我當部長後出現新的想法如果繞過翡翠水庫集水區的路線直接做北宜高鐵速度更快15分鐘就可以到鐵道局已經在做初步評估這也可能是選項之一

  6. 卡努颱風外圍環流為台灣山區帶來災情,仁愛、廬山測站累積雨量破莫拉克紀錄。長期記錄環境影像的柯金源感嘆,從3、40年的時間尺度來看,水最終還是走原來想走的路,而沒有資源離開的人們,只能將土石流視作高風險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