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國道五號將規劃自末端延伸至東澳隧道北口的永樂高架橋處銜接蘇花改,路線長度約7公里,所需經費初估近200億元 [ 15] ,以國道基金建設並擬用系統交流道連結 [ 16] ,採雙向2車道配置 [ 17] 。. 2021年2月,國5直通蘇花改可行性研究出爐,新闢國道聯絡道接往蘇花 ...

  2. 2024年8月9日 · 苏花公路改善计划 ,正式名称为 台9线苏花公路山区路段改善计划 ,简称 苏花改、新台9线 ,实施路段为 台9线 苏澳至大清水,原路段全长约70公里,其中断断续续建设了长度38公里的桥隧道路。 台湾东部的联外道路 苏花公路 在开辟以来,一直未能维持长期稳定的安全度, 交通部公路总局 因而提出此改善计划,以根本性的提升苏花公路服务品质。 自 2010年苏花公路游览车事故 后,加速通过 环境影响评估 ,于2011年1月29日开始动工。 公路总局为回应民意“安全回家的路”诉求,基于花东环境保育及社会公平之精神,建构于强化路线抗灾维生性及运输安全服务性,苏花改计划的目标为改善苏花公路的安全性与可靠度,而非提升苏花路廊公路运输量 [ 1] 。

  3. 其他人也問了

    • 歷史
    • 替代道路
    • 沿線景點
    • 大眾運輸
    • 事故與災損

    蘇花古道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為鞏固邊防與安撫原住民,由欽差大臣沈葆楨派遣臺灣道夏獻綸與福建省陸路提督羅大春修築理蕃道路。經費時兩年,開闢「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為準之路,俾能通行輿馬,與當時完成的崑崙坳古道形成一南一北,因而被稱為「北路」,即現今所稱「蘇花古道」。 路線是北起蘇澳,沿途經過東澳、大南澳、大濁水、大清水、得其黎、新城、奇萊花蓮港、吳全城、太巴塱、周塱社,南迄至秀姑巒水尾。全程總長308里。北路開通前的交通貿易都靠海路,陸路則僅為東西向的原住民遷徙路線、獵路。北路沿著峭壁開出,相當狹小曲折,路寬僅約一丈多,且路況不穩定,時有坍塌的情形,交通功能極為有限。 但對於清朝開山撫蕃的政策下,有宣揚國威、防堵海寇、移民開墾、獲取資源等多重功能;然而此路修築後仍不時受到原住民侵襲,加上首尾間遠、駐防兵勇、維護不易、瘴厲疫病等問題,於完工後不及一年半即移紮駐營,任其廢棄。1881年(光緒七年),曾有清朝營官何秀林帶兵重修,又有1889年劉銘傳副將劉朝帶再度疏通,但後者部將弁勇等人卻不慎中伏,所帶官兵死傷逾半,在劉銘傳大軍圍勦後原住民雖投降,但實際上清代末年...

    臨海道路

    日治時期後,北路被日人改稱為「大南澳路」、「沿岸理番道路」,沿線設置七個駐在所,多次整修拓寬。1916年,臺灣總督府眼見島內局勢穩定,開始著手於開鑿「東海徒步道」,費時7年,將路寬拓增至12台尺,於1925年完工後,可供辦公、行旅之人來往,但車輛依然無法通行。 1927年,為了使車輛通行,將路幅拓為3.56公尺之寬,並於蘇澳到太魯閣口之路段鋪設砂礫路面,其中有部份之路段是為供車輪行駛,因而鋪設兩道混凝土(即剛性路面),然後於太魯閣口到花蓮港之路段則大幅拓寬為14公尺,鋪設砂礫路面。完工總長約120公里。合計有大型橋梁9座,隧道14處。在施工期間該道路曾被稱為「花宜道路」、「蘇花崖道」或「蘇花道路」等,1930年由時任台灣總督石塚英藏正式命名為「臨海道路」,於1932年全線通車,並編列為指定道路,沿線計有屬於以國庫或地方經費改善養護之。當時通車後的臨海道路,有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經營客運服務,提供巴士載運乘客來往於宜蘭、花蓮,每日對開二班車次,行車時間約莫於海運載客之航程。

    蘇花公路

    戰後,臨海道路改稱為「蘇花公路」,最窄的路面僅有3.5公尺,彎道的最小半徑則僅有15公尺,相當險峻。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到1990年10月25日才開放雙線通車。 蘇花公路早年單線通車時期,南下北上車輛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規定放行,從北往南設有蘇澳、東澳、南澳、谷風、和平、崇德共六處管制站。此時車隊多為日間通行,頭車必為臺灣省公路局金馬號客車,行經斷崖路段,車中旅客往往無法看見狹窄道路的邊緣,僅見低處海色藍白,駕駛車行左旋右迴,讓人驚恐不已,印象無法磨滅。但在臺灣鐵路管理局北迴線正式通車後,鐵路挾著安全、舒適、快速、便宜的優點,使得蘇花公路之定期客運路線慢慢走入歷史,雖一度有民營客運業者經營台北-花蓮客運路線,但和1970年代海路的花蓮輪一樣,重要的客運、貨運運輸,均已轉向鐵路,蘇花公路則轉為以景觀公路、採石運礦和區域性交通為主。

    由宜蘭羅東台7丙線(羅天公路)後接台7線(北橫公路)達棲蘭後台7甲線(中橫支線)達梨山後台8線(中橫公路)後達花蓮新城接台9線。蘇澳至東澳、南澳至和平、和中至和仁、和仁至大清水等四個路段可改行台9丁線(舊蘇花公路)。

    清水斷崖

    蘇花公路沿線最著名景點為台灣十大地景之一的清水斷崖,主要界於秀林鄉崇德到和仁(或和中)之間約9至21公里斷崖。斷崖峰頂之清水山(清水大山)海拔2408公尺,斷崖之北端台九線約168公里處為今日太魯閣國家公園和仁界址碑所在(若列入姑姑子斷崖則北端從和平村和中的和平隧道北口起算)。「清水斷崖」於日治時期曾經由台灣日日新報社讀者票選為臺灣十二勝之一,戰後也曾被台灣省政府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紀念碑

    1. 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位於宜蘭縣蘇澳鎮晉安宮內,立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囑託其幕僚范應祥撰文記述道路開闢經過等情事。 2. 遭難碑:在東澳的烏岩角附近,有一廟稱「慶安堂」,又名「開路先鋒爺」,原刻「遭難碑」,立於1917年12月。紀念日治至二戰後開闢蘇花公路而不幸殉職的12位日籍與台籍工作人員。 3. 大南澳抵達紀念碑:此碑為清代提督羅大春所立,位在南澳往朝陽漁港的叉路上(蘇澳鎮朝陽里)。 4. 莎韻之鐘紀念碑:位在南澳鄉武塔路段,距武塔車站不遠處。 5. 殉職碑:原位在大清水遊憩區北側清水橋畔,後遷移至大清水遊憩區內,原碑立於1922年11月,是紀念日治時期不幸殉職的51位築路工人,現存為後續修建。 6. 吳故段長錦文殉職紀念碑:原位在大清水遊憩區北側清水橋畔,後遷移至大清水遊憩區內,紀念1950年6月7日殉難於清水斷崖的前省公路局花蓮工務段首任段長吳錦文先生。 7. 故丁監工員培俊殉職紀念碑:位在和仁隧道外的蘇花公路舊道上,紀念1973年,殉難於清水斷崖的前省公路局丁培俊先生。 8. 蘇花公路安魂碑:位於台9線114.2公里處,悼念2010年...

    觀音亭

    位在觀音二號橋的觀音石旁,有一台灣省公路局於84年(1995年)9月立的碑文,記載巨石在1993年(民國82年)3月進行蘇花公路彎道改善工程時墜落,入土二點五公尺。觀音石位在第二觀音橋畔,命名來由應參照1960年觀音瀑布的原始由來,此處興建觀音亭及蓮花池各乙座並在石上繪有觀世音菩薩像供人膜拜。

    自臺汽客運於1997年2月1日、福和客運於2006年12月21日停駛北花線客運路線後,原無全程行駛蘇花公路的定期客運或公車班次;於2020年起,因蘇花改開通後有國光客運與葛瑪蘭客運新開闢聯營之201及201A公車班次(2024年3月起暫停試辦營運半年),統聯客運1663、首都客運1580、臺北客運1071三條北花線客運路線亦有於蘇澳設點並中停載客往來蘇花間。

    蘇花公路被稱為「死亡公路」,內政部警政署的統計資料指從1997年至2008年5月1日期間,在蘇花公路發生的交通事故共造成1,046人死亡,13,488人受傷。不過根據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戴興盛分析內政部警政署及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在2001至2007年間,台九線由台北到屏東楓港共627人因交通事故喪生,其中蘇花公路70公里距離喪生65人,還排不上事故發生率前三名(池上馬蘭段、瑞穗玉里段和林榮光復段)。前述十年內造成1,046人死亡的數據統計可能錯誤引用全台九線總和,而非單指蘇花公路;惟以上數據資料並未區分天災事故與人為事故,尚無法解釋蘇花公路受天災事故影響較高的比例,故推測會有「死亡公路」的印象乃自於蘇花公路相較其他公路擁有較多天災事故所造成的傷亡比例而為之。 蘇花公路歷年...

  4. 蘇花公路改善計劃 ,正式名稱為 臺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劃 ,簡稱 蘇花改、新臺9線 ,實施路段為 臺9線 蘇澳至大清水,原路段全長約70公里,其中斷斷續續建設了長度38公里的橋隧道路。 臺灣東部的聯外道路 蘇花公路 在開闢以來,一直未能維持長期穩定的安全度, 交通部公路總局 因而提出此改善計劃,以根本性的提升蘇花公路服務品質。 自 2010年蘇花公路遊覽車事故 後,加速通過 環境影響評估 ,於2011年1月29日開始動工。 公路總局為回應民意「安全回家的路」訴求,基於花東環境保育及社會公平之精神,建構於強化路線抗災維生性及運輸安全服務性,蘇花改計劃的目標為改善蘇花公路的安全性與可靠度,而非提升蘇花路廊公路運輸量 [ 1] 。

  5. 蘇花公路改善計畫 ,正式名稱為 臺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 ,簡稱 蘇花改、新臺9線 ,實施路段為 臺9線 蘇澳至大清水,原路段全長約70公里,其中斷斷續續建設了長度38公里的橋隧道路。 臺灣東部的聯外道路 蘇花公路 在開闢以來,一直未能維持長期穩定的安全度, 交通部公路總局 因而提出此改善計畫,以根本性的提升蘇花公路服務品質。 自 2010年蘇花公路遊覽車事故 後,加速通過 環境影響評估 ,於2011年1月29日開始動工。 公路總局為回應民意「安全回家的路」訴求,基於花東環境保育及社會公平之精神,建構於強化路線抗災維生性及運輸安全服務性,蘇花改計畫的目標為改善蘇花公路的安全性與可靠度,而非提升蘇花路廊公路運輸量 [ 1 ] 。

  6. 蘇花公路 是位於 臺灣 東海岸的幹線公路,為省道 台9線 、 台9丁線 的一段,在 日治時期 經倡議修築原先清代之北路為「臨海道路」,1932年5月通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改名 蘇花公路 ,之後並持續新建隧道及拓寬為柏油路面,1990年10月25日改為雙向通車。. 北 ...

  7. 為提供花東地區民眾往來臺北宜蘭間一條全天候、安全、可靠的聯外維生道路系統, 中華民國政府 計畫興建蘇花高速公路,以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該計畫最初於1990年2月由 李煥內閣 核定之「改善交通全盤計畫」中將此列為「環島高速公路網發展計畫」之一。 1998年4月進行工程規劃,2000年完成;環境影響說明書於2月經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審查通過。 2002年5月 游錫堃內閣 將此列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同意本建設計畫分期分段辦理;2003年納入 新十大建設 之 第三波高速公路 的子計畫之一來推動,以加速建設臺灣東部與北部區域間全天候快捷的運輸道路。 歷史. 1990年2月,行政院核定「改善交通全盤計畫」並將本計畫列為「環島高速公路網發展計畫」之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