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7日 · 孩子成了大人復仇「武器」?離婚搶爭訟中,家調官心痛目睹,孩子的忠誠兩難與無聲求助

  2. 2024年3月26日 · 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簡稱國健署)即將於3月28日舉辦的《人工生殖法》第二次公聽會前夕,《報導者》整理以下10個關鍵QA,帶讀者理解。. 自 1985年全台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 後,人工生殖技術為無法自然生育、卻想擁有孩子的父母照進一線曙光,根據 國健署最 ...

  3. 2021年4月8日 · 3月底,我們錄了這一集,本來要在清明節前播出,後來因臨時製播新疆專題延後。. 在太魯閣號事故發生後,我們仔細思考,決定還是在此時播出,可能很多人正在思考這集的主題:「如何說再見」。. 本集專訪有15年經驗的喪禮花藝師翁宜,她的工作 ...

    • 不說英雄故事,同理「沒那麼英勇的」一般人
    • 從「華人」到「台灣人」身分認同轉變
    • 目標,只是希望觀眾能多一點點「了解」
    • 「入不入戲」應要成為對話媒介
    • 不說教,箇中體悟留待個人發酵

    面對白色恐怖題材,林頎姍放棄了一貫的英雄主義式劇本,相較於歌頌和悲情,她更想了解和呈現的是「革命英雄」與「無辜百姓」這兩極之間「中間人」受難者的多元面貌。「《白噪音》主要是在處理這個時代對白色恐怖的不同觀點,試圖提出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面對白色恐怖這段歷史比起以往還可以有什麼角度、白色恐怖在劇場裡再度被提及,能有什麼不同的、新的樣貌,」林頎姍說。 於是,一批演員加入進行集體創作,他們中的大部分起初對白色恐怖並不了解。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一起讀史料、看檔案、聽講座、做田野,再基於體悟發展自己的片段。讓導演驚訝的是,基於對遙遠時代氛圍的想像,演員們呈現出來的5、60個片段中,很少著重於為國奉獻的理想、慷慨就義的情懷,更多是演員們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他們表演的工具,去同理與想像受難者們所經歷的身體感受,...

    《白噪音》中,那個被「憲兵」綁縛槍決的演員叫張采軒。 「那是我最親近的父母,變成跟他們談論政治的時候,就好像我要重新教育他們,感覺到父母會被挑戰,那個溝通就沒辦法順利進行。」往往張采軒和父母聊到政治事件和話題,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現實生活裡,張采軒的爸爸是香港人,媽媽是外省二代,她從小自稱華人,直到24歲那年才能肯定說出自己是台灣人。 「大學畢業以後,很幸運接的作品都能讓我去深入瞭解,我現在就可以很直接地告訴爸爸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發生了什麼。」在和導演們去各個地方田野的過程中,張采軒參加了很多台灣傳統的儀式,她不再像先前一樣只是「路過」,而是真實進入情境用身體去感受。於是,張采軒發現,身分認同不應化約為血統,「華人」的標籤也無法定義自己。終於,張采軒在24歲那年能夠肯定說出自己是台灣人...

    回顧自己在《白噪音》創作過程中的收穫,張采軒說:「因為這個製作,知道了有這麼多這麼棒的在專注推動轉型正義的學者,以後有機會的話會想瞭解更多,因為我知道這是重要的事,我希望有多一點人知道。」 談到《白噪音》想要對大眾造成的影響,林頎姍笑了:「我的目標不是讓大家哭,我甚至很努力地在降低這個情感的強度。不敢說對大眾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吧,只是希望來看戲的人,他們在離開劇場的時候,願意打開節目冊看看裡面寫了什麼故事,會想去Google『白色恐怖』,願意對白色恐怖有多一點點的瞭解,對我們來說這樣就夠了。」 「我覺得人類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不用真的去經歷了一件事情,才可以理解那個感受。」在張采軒看來,人類光是看見或是知道,即使沒有真實經歷過,也能試著感受,擁有這個奇妙的特質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探問後才知道,即使有主辦單位的演員「帶頭」強行抓捕學生,但無論現場氣氛與互動如何明示暗示,似乎都讓作為「憲兵」的他們難以真正對「學生」下手。這些參與者的難以「入戲」,多半是覺得自己「很難變成」壓迫者的角色——可能是出於純粹的良善,認為壓迫腳本與自己距離太遠;或者,是不確定自己除了順從壓迫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選擇。但參與者在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種種矛盾,都未能在體驗活動中揭開或釐清。 「這個進不去(角色)其實是有機會可以被討論的。例如說,讓他知道它(角色)也具有(行使權力的)正當性,然後呢?當你也有正當性的時候又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對於此次白色恐怖的體驗劇場,作為導演的Monique坦承並不太滿意,諸如場地、時間等限制導致體驗設計並不完整,最終可能僅是化約複製了歷史的創傷和權力關係;但實際上,應該要...

    故事所觸發的理解與對話,不只發生在進入他者生命經驗的演員,對於觀者也造成影響。有一回,《恐懼紀念日》的一個場次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演出,現場有一名受難者家屬上台分享了自己的痛苦及反遭社會汙名化的心境。結束後,有一對夫婦走向劇場團員打招呼,原來他們是在桃園看過《當代小島人》的演出而認識三語事。Monique好奇問,是順便來參觀二二八紀念館嗎?丈夫笑著說:「不可能啦,我還有機會喔,我老婆他們家深藍的啦,不可能!」但是夫婦兩人都靜靜地觀賞完了方才的演出。 「她人站在二二八這一個場館裡面,我不需要她馬上說轉型正義是對的,不需要。她出現了,她意識到了『其實我們作為人,很多時候很快地標籤別人』這件事情就夠了,」Monique說。參與式戲劇不是要激昂地揮舞特定理念的旗幟,但確實引領了每一位觀者踏上自省之路;...

  4. Watch on. 也許因為客訴太多,這首〈遊覽車〉成了史上最短命的片尾曲,只存活一天便被撤換;不過,原曲MV在YouTube上已經突破百萬點擊,甚至引來網紅朝聖留言,連原唱者都有些訝異,買下台語八點檔時段公播原來效果這麼強。 慕名而來的人把它當成一種迷因(meme):因為突然在網路上爆紅,成為被模仿、再創作和傳播的素材。 迷因、狗血與陪伴:台語八點檔吸引年輕觀眾的三位一體. 網路社交平台Instagram(IG)有個專頁名叫 「台八成果發表會」 ,裡頭有超過400張的迷因梗圖,素材全都來自台語八點檔。 經營者八八(化名)是社工系三年級的大學生,目前IG已有接近2萬5千名的粉絲,她最初也沒想到此專頁能引起迴響。

  5. 爬高塔、渡冰河、說故事:一個吟遊詩人的藏獨之路. 以英語寫作的著名詩人丹增宗智(Tenzin Tsundue),是出生於印度的流亡藏人第二代。. 在他身上,文學創作與政治行動合而為一,他爬高塔、渡冰河、翻越喜馬拉雅山,只為了心中的唯一目標:西藏獨立。. 他 ...

  6. 2021/3/9. 文/廖淑芳(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碩、博士論文皆以七等生為研究對象) 作家七等生於去年(2020)10月24日離開我們,隨著 導演朱賢哲拍攝的七等生紀錄片《削瘦的靈魂》 將上映,讓這位早已進入台灣文學史的文學人物再度引起討論。 然而,即使到今天,仍然是讚美者有之,批判者有之。 對許多人而言,七等生的思想怪異、行徑離奇,作品更是離經叛道,難以理解與消化。 然而,對他自己而言,他不過選擇忠於自己,並追隨生命的節奏與脈動而已。 評價的反差:投射出文學與社會文化間的迎拒頡頏關係. 七等生長期選擇隱遁與避世,與文壇交游有限,但許多年輕時曾經受其影響的讀者,把他視為徬徨迷惘的青春時期裡,最能撼動與撞擊思想與年輕靈魂的文學啟蒙者。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