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越王勾踐劍 是 春秋時代 末年的 錫 青銅 劍 ,為越王 勾踐 所使用。 於1965年12月在 湖北省 江陵縣 望山1號楚墓出土,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後藏於 湖北省博物館 。 位列2013年頒布的第三批 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目錄。 形制 [ 編輯] 劍長55.7公分;劍寬4.6公分;劍柄長8.4公分;質量875公克。 劍身兩面有深色菱形暗紋,護手正面鑲藍色 琉璃 ,背面鑲 綠松石 花紋。 劍首為圓箍形,內有11道同心圓圈。 劍身整體經過硫化處理,耐腐蝕性和強韌程度得到極大地提高,說明中國古人在金屬的冶煉和表面處理方面的技術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該劍出土時仍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反映了 中國 古代 高超的製劍技術,為古代 兵器 中的奇寶。 關于越王之劍為什麼出現在湖北境內,有多種解釋。

  2. [來源請求]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也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最有代表性的是 四川 的 三星堆遺址 , 湖北 武漢 的 盤龍城遺址 , 湖南 長沙 的 炭河裡遺址 , 江西 新干 大洋洲商代大墓 等的出土青銅器證實了 長江流域 也有發達的青銅文明 [6] 。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 郭沫若 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分法認為屬於奴隸制國家 [7] ,有爭論 [8] ),有了發達的 農業 和 手工業 ,並且從其上之銘文,如 毛公鼎 可知 漢字 已發展成熟。 長江中游地區自創發明了冶煉技術,併到石家河文化時(約公距今5000年起)已形成青銅文明。 石家河文化常用氧化銅與硫化銅搭配著冶煉,並自行原創發明了錫銅以及錫鉛銅三元合金技術。

  3. 青銅神樹 是1986年8月從中國 四川省 廣漢市 三星堆遺址 二號器物坑出土的6件樹形的 文物 ,造型為樹狀,上有神鳥,被市民昵稱為「搖錢樹」。 原樹高395cm,3簇樹枝,每簇3枝,上有27個果實和9隻鳥,可能是「九日居下枝」的意思,樹幹上嵌鑄了一條造型怪異的龍,龍頭朝下,身體呈辮繩狀,前爪匍匐在樹座上,後爪象人手,身上還掛著刀狀的羽翅。 中國龍的造型從古到今千變萬化,但像這樣怪異的龍還是獨此一見。 在中國的古代神話寶庫中有很多關於神樹的傳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東方的 扶桑 、中央的 建木 和西方的 若木 ,通過比較研究,學者們認為三星堆的神樹綜合了扶桑、建木、若木的特點和功能,是這三棵神樹的複合體。

  4. 入錄. 2013年. 兩羊之間的紋飾. 四羊方尊局部. 四羊方尊 , 商代 青銅器 ,是商代方 尊 中現存最大的一件,其造型獨特和工藝精美而堪稱 國寶 。. 現藏於 中國國家博物館 。.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 湖南省 寧鄉縣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 ...

  5. 中國最早期的剑是用玉或石製造的青銅劍出現於 商代商代也开始有製剑的史料记载。 [1] 。 西周時期 中原地區以車戰為主,劍在當時是作為弓矢、長兵器之後的近戰短兵器,處於輔助的地位。 在吳、越等地區則不同,水網縱橫,多山林,近身戰使用短兵器的機會較多,是以將劍作為主要武器, 春秋時期 的名劍也因此大多出於這些地區,例如 越王勾踐劍 。 戰國時期 車戰衰落,步戰興起,青銅劍成為步兵的標準裝備之一。 [2] 隨著劍在戰爭中的地位上升,劍的長度也逐步加長,從春秋到戰國早期的約50公分到秦始皇時期的80至90公分。 東周時期 盛行佩劍之風,劍身上的裝飾也日益華美。 [3]

  6. 2017年4月21日 · 臺灣正體. 工具. 中國青銅器時代 跨越 夏 、 商 、 周 三代。 中國出土最早的青銅器物是甘肅 馬家窯文化 的青銅小刀,時候在西元前2000年 [1] 。 河南 二里頭文化 被認為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 二里頭文化的三期至四期(前1590年~前1300年),已屬青銅時代,所以中國青銅器時代始於前1590年。 根據最新的發掘成果,中國南方 長江流域 在商朝前期進入了青銅時代,有著發達的青銅文明 [2] 。 在青銅時代,中國已經建立了國家( 郭沫若 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分法認為屬於奴隸制國家 [3] ,有爭議 [4] ),有了發達的 農業 和 手工業 ,並且 漢字 也已經發展成熟。 名稱 [ 編輯]

  7. 外觀. 銅像身份. 參見. 參考資料. 青銅立人像 ,出土於 三星堆 二號祭祀坑,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 中國 發現的距今最久遠也最高大的青銅人像,現存於 四川 省 三星堆博物館 。 外觀[編輯] 銅人連同底座高達2.62米,基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 [1] 銅像中空,重約180公斤。 銅像五官突出,稜角分明,耳垂上有圓形耳洞。 銅人身著三層薄衣,內層長至小腿,後擺開叉,衣服上有精美的花紋。 此銅像左右手中心軸不在一條直線上。 有的學者認為這樣設計是用來放置和展示 象牙 或瑞草。 青銅立人像出土時從腰部被斷為兩截,背部斷裂變形,專家推測在入土前就被砸碎,1987年8月由當時 中國歷史博物館 專家孫振翔、趙家英、傅金凱、王赴朝等人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