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日 · 美國 AI 新創 Anthropic 共同創辦人 Dario Amodei、Google DeepMind 共同創辦人 Demis Hassabis、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以及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皆認為 AGI 不會在近一年實現,但不排除會在 2030 年左右發生。

    • 隱憂壟罩的北京
    • 爆發力驚人的西北軍
    • 危機四伏的中原地帶
    • 內戰頻頻的西南地區
    • 蔣中正朝向神奇寶貝大師統一的收服之旅

    回到正題,1926 年的情況也差不多,控制北京政府的奉系控制了東三省、熱河與京津地區,奉軍雖然裝備精良,但在多次的擴軍中使戰力逐漸稀釋,成為一大隱憂;而周邊的其他勢力更不會坐視奉系獨大,當然會不斷的試圖牽制他們。 奉系比較靠得住的盟友是以山東為地盤的直魯聯軍,他們是從奉軍分化出來的勢力,主要是張宗昌的舊部和山東本地的部隊 (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新軍第五鎮)。直魯軍在戰力和軍紀上都相當糟糕,總兵力大約 10 萬人,但卻任命了十幾個軍長,足見其浮濫;直魯軍中最能打的部隊可能還是要靠白俄鐵甲車這支傭兵。 在奉系的右翼是閻錫山的晉系,晉軍以防禦戰著稱,在山西又有本土作戰的優勢,外敵不易入侵他的地盤;晉軍的裝備也因為境內有太原兵工廠的關係,可以達到水準之上,起碼不會有人比槍多的情況。儘管晉軍帳面上人數不多...

    西北地區是馮玉祥的地盤,包括綏遠、陝西,後來又擴張到甘肅 (含青海、寧夏) 等省, 但在 1925 年當下,馮玉祥的主力仍在直隸,與奉、直、晉聯軍爆發南口大戰,兵敗後才撤 往綏遠重整,並向國民政府靠攏。 馮玉祥原本的國民軍有主力三個軍 (曾擴大到五個),但只有第一軍才是嫡系,二、三軍已被打殘,不是投靠其他勢力,就是被一軍消化掉。馮玉祥西北軍的優勢是士氣高昂、攻擊力強,但資源十分有限,無法持久作戰。 馮玉祥後方的馬家軍此時力量較弱,是西北軍的附庸,後來才轉而依附國民政府。更遠的新疆楊增新則是保持中立,沒有參戰。

    中原地區此時是吳佩孚的地盤,控制河南、湖北兩省,另有湖南趙恆惕作為盟友。吳佩 孚的主力第三師在二次直奉戰爭中喪失殆盡,現在的部隊是以湖北直系部隊作為核心重建而來,加上在河南收編的大批雜牌軍 (鎮嵩軍、國民二軍殘部、一堆土匪),戰鬥力早已不如以往,而且他的主力又和奉系聯手與參加南口大戰了,後方只有三線部隊留守,完全就是塊肥肉。 至於湖南的趙恆惕當初利用吳佩孚的勢力起家,趕走了譚延闓,結果卻被吳佩孚反將一軍,變成了直系的附庸;他旁邊還有個野心勃勃的唐生智隨時準備背刺。 長江下游是孫傳芳的五省聯軍所控制,孫傳芳是直系中的新秀,在 1924 年的江浙戰爭中崛起,後來在蚌埠之戰中打垮張宗昌的白俄鐵甲車隊而成名。 孫傳芳雖然名義上控制了五 個省,但他的勢力基礎是來自湖北的北洋第二師一部,僅能控制江浙地區...

    到西南地區,四川除了楊森明確支持吳佩孚外 (但他不會離開四川),剩下的劉湘、劉文輝、鄧錫侯、劉成勳、賴心輝、田頌堯、李家鈺等人一直都是各打各的,最多就是掛名而已。雲南唐繼堯雖然總是想當西南霸主,但此時他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1927 年初就垮台 了,雲南隨即陷入內戰,最後由龍雲勝出。貴州方面有興義、桐梓兩系的內鬥,興義系領袖袁祖銘打算向四川和湖南發展;而桐梓系的周西成則伺機奪權。 在兩廣地區,國民政府在 1925 年完成了廣東的統一,起碼擁有了一個穩定的地盤,並爭取到了新桂系的支持,當時新桂系也才剛完成廣西的統一,也需要尋找盟友。 因為懶得重畫了,以下拿老圖來描述一下 1926 年北伐前夕的局勢: (圖片翻攝自 PTT 原文。) 北伐軍的組成我也在這板寫過很多次了,一共八個軍:

    接著這些是在北伐過程中因各種理由被收編的軍隊,由上述八個軍擴編或改制的不算,其 中有不少番號重複,可能是因為存在時間不同,或是由武漢或南京政府各自任命。 以上這些只是蔣介石和李宗仁吃掉的部分,還沒算上馮玉祥與閻錫山。願意接受改編的多半都是依附於大型勢力下的次級勢力,對他們而言,改編不過是換個旗號,能繼續保持對地方上的控制,掌握人、槍、錢才是重點,名目並不重要,倒戈或接 受改編就像換衣服一樣容易,投降輸一半也算是贏。 教科書上所謂的「北伐成功」其實也不過是讓中原地區的軍閥勢力重組,換了幾個新面孔,形成新的勢力平衡而已,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藍色部分為北伐統一後國民政府控制力較高的地區。圖片來源:wikipedia。) (本文由 sam09授權刊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教科書...

  2. 2021年8月13日 · 分享本文.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在今年 4 月的發表會中,NVIDIA 用 Omniverse 做出了一個虛擬黃仁勳其逼真的外表與動作騙了全世界長達 3 個月。. 為什麼 NVIDIA 要這樣做?. 又為什麼到了現在才公開真相?. (責任編輯:郭家宏). 本文經 AI 新 ...

  3. 2024年3月7日 · 產業動態. 2024-03-07. 分享本文. 聯發科技集團轄下的前瞻技術研究單位聯發創新基地,繼 2023 年初釋出全球第一款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後,今日再度開源釋出能夠精準理解和生成中英兩種語言的 MediaTek Research Breeze-7B 70 億參數系列大型語言模型(以下簡稱 Breeze-7B)供大眾使用。 Breeze-7B 基於開源界最熱門的 Mistral 模型,較上一代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增加 20 倍以上的知識量,使 Breeze-7B 能更精確掌握中英文的細微語言與文化差異,呈現更自然、準確的溝通以及雙語內容創作。

  4. 2024年2月17日 · 財訊. 2024-02-17. 分享本文. 科技發展不斷顛覆各行各業,也為個人、企業乃至國家訂定了新的競爭規則。 《財訊》獨家針對 120 位產官學界重量級人士進行調查,選出十大即將為全世界帶來巨變的新科技。 在這個科技驅動的新時代,誰能搶先掌握科技趨勢,誰就能掌握先機。 最新出刊的《財訊》雙週刊,製作「10 大黑科技改變全世界」專題,由專家票選的技術中,進一步解析最新的產業發展與可能的投資方向。 人類的生產、移動、溝通、思想乃至生命,都已逐步被科技顛覆。 特別是,2023 年生成式 AI的異軍突起,全球再度感受到新科技帶來的亢奮。 新科技不僅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更將為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的競爭訂定新規則;行動敏銳者將搶得先機,而守舊者必面臨淘汰。

  5. 2017年12月4日 · 本文作者 吳昇,從學術界的角度,點出為何台灣學術界明明擁有領先全球的人才與技術,卻遲遲無法發展成為世界級的技術中心。 (責任編輯林厚勳) 台大資工有很多傑出的研究人才,在 AI 領域可說是國內的重鎮,其中的林智仁教授,是在 AI 領域裡很重要的 Support Vector Machine 技術頂尖的學者。 2000 年的時候他和學生張至中(畢業後在Google服務)開發了 SVM 的函示庫 libsvm 成為該主題引用最多的軟體與文獻,應是全球前十名最多引用次數的論文,也可能是國內學界論文被引用次數最高的一篇,高達三萬多次的引用次數。 他指導過的學生林軒田也是國內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頂尖學者之一,再加上林守德,三林,是台大資工在機器學習領域的三位著名的頂尖學者。

  6. 2021年5月7日 · 「球型馬達」的點子雛型,是張量科技平均年齡不到 21 歲的 4 位創辦人,在看到球型輪胎的概念影片後,開始投入研發球型馬達, 之後透過教育部的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進入到成大謝旻甫教授的實驗室學習、做研究,「張量科技」就在這四名年輕人的工程精神下,慢慢孵育而成。 顏伯勳解釋,所謂「做工程的」可以細分成幾個 level,例如:民生規格、車規、軍規而到 太空等級的「航太規格」,可謂工程界最高殿堂。 「這是『實力』的一種認證,所有做工程的都會嚮往、想要挑戰,就像要打怪,我們就會選最終 boss 打。 」 語氣間,透露出工程人對於工程工藝的追求與堅持。 張量科技最新研發的球型馬達,僅比滑鼠再大一些。 (圖片來源:TechOrange 編輯藍立晴攝。 張量科技的「球型馬達」為何如此特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