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2日 · 給孩子人生造成不良影響「有毒母親」、在毫無自覺狀況下施加精神暴力「精神虐待父親」、年老父母的照護問題等, 父母本身就形成巨大壓力,許多人因此身心失調,飽受困擾。

    • 費時 20 年的臺灣家庭追蹤調查
    • 不分世代,妻子做更多家務
    • 二十年追追追!臺灣最大規模家庭調查
    • 核心題+加掛題,問卷設計包羅萬象
    • 「根本是禍延子孫!」訪調功力大考驗
    • 臺灣怕詐騙,中國要審查
    • 追蹤資料庫像美酒,時間越久越珍貴
    • 推薦閱讀

    成年子女誰最常探視父母?夫妻相對收入和婚姻品質有什麼關係?幸福感有年齡和世代差異嗎?這些研究從親子、性別、世代等不同角度,探討社會重要議題。不過,它們其實有一個共同基礎 ── 研究數據皆來自中研院「家庭動態資料庫」。這個至今已追蹤 20 年的臺灣家庭調查,就像用問卷紀錄庶民生活,不僅是學術研究者的寶庫,也是觀察臺灣社會變遷、提供政策建議的重要依據。研之有物專訪資料庫現任召集人與專案經理,談談如何運作規模龐大的調查計畫。

    「你們看過《厭世媽咪日記》嗎?」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于若蓉描述她的研究成果,臺灣妻子就如同《厭世媽咪日記》(Tully)中的莎莉賽隆,她飾演一位帶著三個孩子的年輕母親,日日困在無窮的家務中,焦頭爛額,但先生卻只忙於工作。 于若蓉說:「雖然世代價值觀有差異,但不同世代的女性無論有沒有工作,都要負擔大多數的家務!」 從事經濟研究的于若蓉,身兼中研院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PSFD)的計畫召集人,她從大量的資料庫追蹤資料,萃取研究主題。家庭動態的訪談問卷細緻豐富,勞動、家庭、性別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都可以從中撈取感興趣的資料。于若蓉自己相當關心女性的家庭角色,便透過調查數據,進行了夫妻權力分工、代間流動、已婚女性工作時數與幸福感等...

    家庭動態資料庫計畫是由中研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所進行,最核心的關鍵就是「持續的動態追蹤」。資料庫從 1999 年定期調查訪談,第一批樣本追蹤至今已 20 年,持續追蹤人數超過 6000 人。 于若蓉強調,這不是一次性的調查,也並不是每次重新抽樣的調查,而是對同一批受訪者「一直」追蹤下去。計畫目的是理解家庭與家庭中的個人,在勞動、教育、性別等諸多面向的長期變化與影響原因。 資料庫以臺灣本島家庭為主,樣本包含原住民族、新住民等不同族群。2004 年起,調查地區擴增中國浙江、福建、上海三省市。于若蓉表示,選擇這三個中國省市是因為與臺灣社會、文化、地緣接近。 臺、中的調查一比對,有些意外發現!于若蓉舉例,臺灣已婚夫妻與丈夫父母同住的比例高於中國,與妻子父母同住的比例則低於中國,傳統「孝道」觀念...

    資料庫每兩年進行訪談,但前置作業可是大費周章。專案經理黃奕嘉表示, 有研究者想了解老年人口的身體活動情況,身體活動情況便曾是當年加掛題組。 訪談問卷到底有多細緻?問卷共分為 3 類:主樣本首次訪談問卷、追蹤訪談問卷、子女樣本問卷。問卷內容五花八門,包含教育歷程、收入、如何找工作、和家人的相處等等。2018 年最厚的一份問卷有 53 頁,光是受訪者「與誰同住」這題就有 38 個選項可以勾選! 完成訪談平均要花 40 分鐘,而且家庭人丁越興旺訪談越久,最長曾到 1.5 小時。受訪者有時會不耐煩:「這些上次不是問過了嗎?怎麼每次都再問一次!」黃奕嘉說,工作、婚姻狀態短期也許變動不大,但「不變」也是很重要的資訊。

    一般的橫斷面研究是單次訪談,但追蹤調查是持續追蹤同一批人,了解長時間的變化,調查難度高,也相當考驗與受訪者的關係經營。畢竟一旦被抽中成為樣本,一、兩年訪員就會上門「長談」,孩子也被納入子女樣本,難怪曾有人抱怨:「這根本是禍延子孫嘛!」遇到這類狀況,都有賴一線訪員耐心溝通。 至於最容易被拒訪的問題是什麼?黃奕嘉說,每個人的地雷不一樣,有些人介意薪資問題,有人被問到婚姻狀況破口大罵,因為配偶過世不久,情緒激動。 還好,數位化助上一臂之力。以往紙本問卷需要一題一題詢問,2012 年後有電腦系統輔助較能避開尷尬狀況,例如若是已註記父母過世,系統可設定跳過父母狀態,讓訪談更加順暢。訪談技巧也是重點,好比臺灣人喜歡少報或多報幾歲年紀,但問卷上有生肖題,訪員可以技巧性地交叉比對,也會確認回答和以往是否一致...

    20 年來長期追蹤訪談,已培養出與受訪者間的信任,黃奕嘉笑稱:「有些人還會打來提醒我們該訪談了。」但研究人員與受訪者的關係,仍必須謹慎拿捏。 不少受訪者長期由同一訪員訪問,雙方就像朋友,對於追訪有幫助。但追蹤調查也可能出現「追蹤相依」(panel conditioning)的現象,受訪者過去的受訪經驗,有可能影響當下的訪談結果。于若蓉舉例,如果受訪者記得上一次訪談,在問到目前的工作時,可能直接回答「對啊,還在那家公司上班」,而在行業等訊息蒐集上產生追蹤相依問題。因此,訪調規畫每個細節都很重要。 另外,中國、臺灣調查的困難分別是什麼?于若蓉指出,臺灣在進行新抽樣本調查時,常收到受訪者的查證,擔心是「詐騙」。市面上各種不同的民調也讓民眾厭煩,容易抗拒。 中國的困難點則在於「官方因素」。兩岸的訪談...

    談到資料庫最珍貴的地方在哪?于若蓉馬上笑說:「就像很好的高粱酒,越陳越香,時間越久越好。」 于若蓉表示,社會科學常需要從因果關係來分析驗證學說。一次性的橫斷面調查較難說明因果,通常只能判斷伴隨出現的兩個現象具有相關性,例如所得和生育、工作和幸福感的連動;家庭動態調查屬於長期追蹤,增加了時間的軌跡觀察,較能控制個人不隨時間變動的因素,並較準確推論因果關係,例如個人收入對生育行為的影響效果。 黃奕嘉認為,追蹤調查比一次性的民調「更加真實」。好比問到幸福感,要受訪者回憶過去一年或更久以前的時間,有相當困難性,且會受到當時狀態或回憶失真的影響,但追蹤調查是詢問當下的感受,在測量的誤差上會比較小。 累積 20 年的資料庫也如同「用問卷紀錄庶民生活的歷史」,呈現許多社會現象,可以作施政參考。于若蓉以自己...

    「我們政府骨幹每天被攻擊的次數,跟水表一樣!」資安長陳其邁怎麼以過來人經驗,對戰中國網軍? 【用 MIT 夾腳拖拯救世界】台灣回收制度更勝國外!紐西蘭兄弟用「海洋廢物」打造 100% 台製夾腳拖 【高中生眼裡的台灣未來】近 8 成青少年認同「我是台灣人」,管中祥 4 分析點「中國史」是關鍵 【誰偷了我的血汗錢】經濟研究員用「2 大要素」破解:台灣 GDP 成長,為何薪水卻沒漲? (本文經合作夥伴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妻子收入增加,丈夫不開心?臺灣家庭比中國更傳統?20年臺灣家庭追蹤調查〉。首圖來源: 研之有物。)

  2. 2019年9月24日 · 研究區分三種家庭效能感,討論家人間互動關係的品質:侍奉父母的待親效能,對待子女的教養效能,與夫妻相處的婚姻效能。 這也是典型「三明治族」家庭日常的三大關係── 孝親、育兒、婚姻。

    • 林秉樞的父母1
    • 林秉樞的父母2
    • 林秉樞的父母3
    • 林秉樞的父母4
    • 林秉樞的父母5
  3. 2017年1月10日 · 父親吸毒、賭博,拖垮原本富裕的生活,呂捷曾對已逝的父親充滿怨恨;然而一切的成長過程,卻讓他更深刻理解人生起伏,逐漸平衡對父親的情感。 我爸好賭、好嫖,後來還沾染毒品拖垮我們家,曾經我很失望、很怨恨,但他在我大二那年血癌過世了 ...

  4. 2019年7月25日 · 父母上了年紀之後,我們就必須肩負起照顧他們的重責大任。. 很多人在陪伴父母的時候,常常因為無法改善父母的負面情緒,而感到很沮喪、難過。. 讓心理師給你一些建議,減輕照顧父母的挫折感。.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諮商心理師 吳姵瑩 ...

  5. 2018年12月20日 · 如果你的父母或家人,總是要求你去做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總是強力反對你去實現你的夢想;每當你們談起關於夢想的計畫時,雙方就會大動肝火,不歡而散,那麼,你可能需要試著與你的父母或家人保持一點距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搬出去住,而 ...

  6. 2019年12月20日 · 父母離婚時間點作為觀察的變因,將父母離婚的時間點分為「子女 12 歲以前」(兒童期)及「子女 13 歲以後」(青少年期)。 研究發現,「12 歲以前父母離婚者」,在 19-20 歲時有約會對象的比例,顯著高於「13 歲以後父母離婚者」和「雙親家庭」。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