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8月24日 · 從3個人國小時候開始,林育信就從技術、技能、柔軟和線條各方面,抓準他們各自的專長,如何編配動作和項目,從小為他們打下紮實的基礎,造就如今亞運舞台上的新星。. 2018雅加達-巨港亞洲運動會,23日進行競技體操單項賽事,中華隊李智凱(中 ...

  2. 2021年8月2日 · 從小備受呵護的「小王子」,在就讀宜蘭公正國小附幼大班時,因為極佳的柔軟度被啟蒙教練林育信發現,開啟了體操之路。. 在林育信眼中,李智凱骨骼驚奇,手長腳也長,身體又很輕盈,非常適合練體操,堪稱是練體操的奇才。. 體操的路太苦,但李 ...

    • 林育信1
    • 林育信2
    • 林育信3
    • 林育信4
    • 林育信5
    • 努力苦練,直到做出完美動作
    • 「我可以接受失敗,但絕對不能接受未奮鬥過的自己。」
    • 命運,又將他後空翻了一步
    • 「嘗試過有50%的機會,不嘗試等於0。」

    體操其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運動,不僅要訓練全身的肌肉和協調性,也因為體操的動作難度非常高,訓練時會遭受到許多挫折,需要無比的意志力和努力,許多人會因為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而紛紛退出,到最後,體操隊裡那七個小男孩中,只剩下李智凱和當年比賽成績最好的黃克強堅持下來。 當年帶領體操隊的教練林育信,曾在華視製作的紀錄短片中提到,黃克強是屬於天才型的選手,許多困難的動作一學就會,很快就能輕易上手。但李智凱不是,自認天份不及黃克強的他,儘管每個動作都要花上將近一個月才能做到極致,但他仍然不氣餒,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找到對的方式,也用比別人多上許多的時間練習動作,換取更極致到位的表現。 李智凱分享,正因為黃克強總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動作做得標準,讓他得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有了想達到更完美目標的動力,兩個人一起互...

    在這十幾年的追夢過程中,李智凱歷經了訓練的疲憊、過度運動的傷害,好不容易踏入2016里約奧運聖殿,卻在比賽前一個月進行地板動作訓練時,右腳脛骨末端骨裂、踝韌帶撕裂傷。儘管積極治療、復健,最後打上鋼釘咬牙站上奧運舞台,仍在執行最高難度G旋轉時「落馬」。 「我可以接受失敗,但絕對不能接受未奮鬥過的自己,」李智凱這麼說,堅強的他,並不因為遇到挫折就氣餒,他花上比從前更多的時間訓練,在2017年成為第一位在世大運拿下金牌的台灣競技體操運動員,爾後更接連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2019年杜哈體操世界盃的男子鞍馬項目奪得金牌,刷新紀錄,成為台灣體壇最亮眼的一顆新星。

    2020年,李智凱好不容易再次拿到奧運的門票,離奪金夢想只差臨門一腳,但卻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延期,讓他的奧運奪金夢,被延了一年。「十幾年的努力,不要輕易說放棄,要繼續努力下去,」李智凱在長期贊助他練體操的贊助者華南銀行拍攝的守護你的初衷《夢不變篇》中眼神發光。不管追夢之路,必須翻滾過多少挑戰,要遇上多少的障礙,他都不會輕言放棄。而努力不懈的李智凱,也終於在2021年順利地進入東京奧運參賽,並以第一名之姿成功晉級男子鞍馬項目決賽,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奪金熱門人選。

    「努力過、嘗試過有50%的機會,不嘗試等於0,什麼都沒有。給自己多一次的機會,不要苦了、累了、痛了、酸了就說要放棄,」李智凱在身為TOYOTA品牌大使拍攝的影片中堅定的說。從6歲開始接觸體操,一路堅持到現在,儘管當年在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離去,他也不願放棄夢想。李智凱憑藉著自身的努力,一路上堅持自己的信念,從世大運、亞運到奧運,完成了許多當年看似不可能的挑戰。 李智凱曾說過,「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別人堅持得更久一點。」期待如此努力的他,將會在2020東京奧運突破自我極限,用最完美的狀態,完成那一直放在心中的,奪得金牌的夢想。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圖片來源:FB@李智凱 Chih Kai Lee)

  3. 2017年8月24日 · 當年因生活迷惘而返鄉在宜蘭公正國小任教的體操教練林育信,現在已是國家教練。 10 多年來,他帶著這群學員中當時排名第一的臭屁強黃克強,與第二名的菜市場凱李智凱,持續朝著奧運殿堂的目標追逐翻滾。

  4. Tag: 林育信 報橘 台灣體操隊不再用「馬戲團式」訓練,翻滾出一個「鞍馬王子」李智凱 【為什麼我們選擇這篇文章】 2018年亞運在印尼雅加達舉辦,中華隊在各個體育項目都有亮眼的表現,而體操得到了金銀銅各一面獎牌 ...

  5. 2021年8月3日 · 合庫銀每年斥資達新台幣 1 億元以上,維持桌球、棒球及羽球隊運作,支持體育已有74 年之久;旗下現役選手包含桌球選手莊智淵、陳建安、洪子翔、林昀儒、鄭怡靜等,羽球現役選手戴資穎、周天成、王子維等,以及棒球現役選手吳昇峰、加祐、 ...

  6. 2017年12月4日 · 台大資工有很多傑出的研究人才,在 AI 領域可說是國內的重鎮,其中的智仁教授,是在 AI 領域裡很重要的 Support Vector Machine 技術頂尖的學者。 2000 年的時候他和學生張至中(畢業後在Google服務)開發了 SVM 的函示庫 libsvm 成為該主題引用最多的軟體與文獻,應是全球前十名最多引用次數的論文,也可能是國內學界論文被引用次數最高的一篇,高達三萬多次的引用次數。 他指導過的學生軒田也是國內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頂尖學者之一,再加上林守德,三,是台大資工在機器學習領域的三位著名的頂尖學者。 這幾年,他們帶領學生在 ACM KDD 知識挖掘比賽中多次獲得第一名,證明台灣在AI領域的研發潛力是很強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