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5月17日 · 中國皇后為何都長一樣?. 不是畫師太混,而是選妃制度打造了後宮複製人大軍. CO 肥皂箱 2017-05-17.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有網友在PTT提出有趣的問題,中國許多典故都在形容古代后妃的美艷。. 照理來說,每個帝王都娶得到幾位美女,後代基因應該會越 ...

  2. 2015年6月5日 · 大虛仙女是玉皇大帝的掌上明珠也是天庭裡的一個麻煩人物。 編按:事實上她是玉皇大帝的禁臠, 玉皇大帝代表漢人信仰漢人男尊女卑忠孝節義的價值因為統治了台灣所以監禁了代表阿立祖信仰的太虛仙女她不小心將王母娘娘的賜子拂塵丟落到一個山賊虎彪的肚子裡害得男人懷孕。 編按:她當然是故意的,而且她丟下去之後還哈哈哈笑了兩聲。

    • 神明為何要進香遶境?
    • 百年來的進香大軍
    • 進香:神明的靈力充電站
    • 香火才是靈力本體!
    • 一炷香的神奇體驗
    • 打開「時空膠囊」,進香路線按著古地圖進行
    • 「Be Water」民間信仰也懂!
    • 推薦閱讀

    香火裊裊中,十萬信徒、九天八夜徒步,無論男女老少、貧富階級皆點燃一炷炷香,與神明對話,直達天聽。臺灣的媽祖進香遶境超過百年歷史,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進香遶境有何意涵?香火又象徵什麼意義?為何年年吸引十萬信眾徒步百萬公里?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她認為香蘊含許多價值與象徵,而民間信仰如同「時空膠囊」,將無數歷史、文化、政治痕跡保存下來。

    1984 年,張珣第一次隨著中研院民族所團隊,參與媽祖進香遶境。六、七萬的香客,黑壓壓一片,步行路程沿途沒有路標,要走往哪裡? 跟隨著長長的進香隊伍,張珣腳底起泡,步履維艱,但舉頭望去,身旁盡是年邁長者。她好奇一問,這才知道長者們是多年的香客,雖然沒有進香指南,他們依舊可以按照百年來既定的路線,從大甲鎮瀾宮前進北港朝天宮。 百年來,信徒沿著清代的進香路線,徒步從一座廟宇再到另一座廟宇。作為全球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媽祖遶境」已從日治時期的幾百人,暴增為今日十萬進香大軍。進香遶境究竟藏著什麼神秘力量?為什麼廟宇年年都要進香?

    進香就像神明的靈力「充電站」,由信徒隨侍保護神明,返回老廟或母廟增添靈力。 民間相信,神像的靈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需要透過「謁祖割火」的儀式,重回祖廟拜見祖先、分取香火,重新帶回靈力。 例如,以前大甲鎮瀾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鎮瀾宮帶著香火爐前往,由朝天宮舀出三瓢香灰讓鎮瀾宮帶回。香灰即是神明的靈力,也是整趟進香行最重要的儀式與核心價值。 張珣指出,進香隱含飲水思源、尊卑長幼有序,廟宇之間有母子、姐妹關係,透過進香來確認彼此的淵源。因此,也有人以「回娘家」來形容媽祖進香。 媽祖的信仰傳播有兩種形式,一是由中心往外輻射形式,如湄洲為信仰起源,之後如同蜘蛛網般傳散到天津、廣州、臺灣各地。另一種則是系譜形式,經過數代由上往下分香,湄洲祖廟往下分香到北港朝天宮,再往下分香給彰化南瑤宮等,各自形成系譜...

    但你是否曾感到好奇:為什麼拜拜要拿香?神明進香也要取回香火?香,具有什麼特殊代表性? 「香」在漢人信仰及儀式中不可或缺。香火除了有媒介功能、精神性象徵,還隱含了嗅覺所引發的感官體驗。 首先,香如同「無線電」,人們想祈求什麼,便燒香拜拜向神明傾訴。信眾透過燒香與神明溝通,把人們的意念傳遞給神明;神明也會透過發爐等方式傳達訊息。 張珣解釋,香的重要性可能來自人類對火的崇拜。香被火點燃,燒出香煙後飄上天空,成為和神明溝通的媒介。燒香後的香氣鎮定心神,香灰則象徵精神與靈力,燒成香灰也代表完全的奉獻。至於香爐,則源自古代的食器,有些信眾相信神明會吃香,香灰裝在香爐中用來供養神明。 香爐、香火的重要性,可以從大甲鎮瀾宮進香儀式見到。從古至今,鎮瀾宮進香行經彰化經常有搶轎風波,神轎回程入廟也常耽擱時程,但...

    香還有另一作用:刺激嗅覺,引發身體的跨界反應。 「從進香的第一夜,香客點燃第一根香之後,開始步行隨香,沿途一直接續燒香,不能中斷,整個進香活動都在香的燃燒中進行,稱為進香也是用來區分進香時期與平常的差異。」 張珣曾在文章中,特別描述進香時香客經由香氣的嗅覺引發,帶出與日常不同的體驗,彷彿時時感受神明的庇佑。 這種感覺多數人應該不陌生,某些飯菜香常讓人一聞便升起懷鄉之情:啊,是媽媽的味道!嗅覺屬於較感性的感官,訊息傳達到大腦皮質,直接牽動感覺區域,不需要經過理性思考,就能聯想到某個記憶。 香從漢唐時期進入中土,許多宗教儀式上都會燒香,讓信徒從味道聯想到信仰,觸發不同想像和感受,到另一個超越日常經驗的世界。張珣指出,民間信仰透過「香」這個物質,展現出各種非物質的意義。可以說,

    媽祖廟從最原始的祖廟重重分香,幾代之後要回到哪裡謁祖進香?其中大有玄機。 清朝時,臺灣媽祖廟前往媽祖昇天處的湄州取香。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鼓勵本土化,建立非中國的國族觀,因而鼓勵廟宇到北港朝天宮取香。直到戰後,大甲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出現地位之爭,1988 年後,鎮瀾宮便轉到新港進香,中間也曾前往湄洲取香。 自主、彈性的多源頭進香顯示,進香遶境不只牽涉到信仰,更與政治息息相關。 進香除了神明謁祖,移民溯源也是重要源由。清代臺灣的族群械鬥嚴重,「團結」是生存之道,商人間習慣彼此結盟、稱兄道弟,同一族群、行業也會透過媽祖廟來結盟,平時保衛家園,宮廟活動時則熱鬧出陣頭。大甲鎮瀾宮到北港取香長達七、八十年,也是因為大甲、北港多為泉州移民。 有意思的是,百年進香傳承的不只是民間信仰,還有默默被保存的古老...

    研究媽祖信仰多年,張珣曾參與大甲媽祖遶境 6 次,白沙屯 1 次,全程遶境也走過了 2、3 次。她拿出遶境時要帶的旗幟、臂章,上頭還印著大大的「中研院民族所」,她笑稱:「這代表我們真的辛苦地去田野!」 張珣第一次進香在學生時期,協助外國學者進行都市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當時,國內少有學者研究臺灣民間信仰,許多人認為,漢人的信仰型態就是一盤散沙。 「如果只是一盤散沙,媽祖遶境怎麼能動員這麼多人?」張珣畫上問號。 她觀察,所謂的一盤散沙其實是一種「隱形的組織」。相較於國外宗教具體、常態性組織,進香團平常只是「一般人」,混跡在日常各界,遇上進香便「化整為零」。元宵節當晚擲筊決定路線後,透過村里鄰、行業開始動員,如同任務組織,只為了進香而集結,進香結束便自動解散。 這種「Be Water」模式,一來可以...

    【人與瘟疫:非武力的無聲戰爭】人類對抗疫情的手法很老派,隔離、檢疫、疾管局 【你的年薪=哪階嬪妃俸銀?】後宮薪資差達 115 倍!領「常在」的薪水不如出宮算了 【一份賭上歲月的研究】隨處可見的「台灣植物」竟承載「南島語族」遷徙史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首圖來源:研之有物/張珣)

  3. 2017年5月23日 · 媽祖信仰起源於中國福建地區 ,隨著閩粵移民而盛行於臺灣、香港、澳門等地, 以及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的華人社會, 甚至在日本、琉球、美國、加拿大等地都可見到天后宮、媽祖廟,顯示出媽祖的影響力與國際化。. 媽祖姓林, 是宋代 ...

  4. 2020年8月21日 · 「我很喜歡研究。 」陳錫煌盤腿坐在大理石木椅,嘴巴一邊回答,眼睛卻盯著電視機正在播放的電影「與森林共舞」,「我很喜歡看動物,觀察牠們的動作細節」,他看了有靈感,就把這些動作細節加入演出中。 國中 2 年級就跟著陳錫煌學布袋戲的陳冠霖表示,陳錫煌在布袋戲的製作和演繹上有很多創新,「一樣是騎馬,師傅會研究要怎麼樣可以騎得更漂亮,把動作更細緻化,或者是讓小旦的身段更嬌媚。 另外在劇本詮釋,早年布袋戲多半在廟口演出,人來人往進出頻繁,一齣戲大多可以演到 3.5 小時,通常是主角遇到男、女配角,都要再重新講解一次前面的劇情。 但陳錫煌認為,現代人沒有耐性坐那麼久,因此把這些重複性的情節省略,有時也會用破題法,一開始就演武戲,抓住觀眾目光,後面再講述劇情。

  5. 2017年4月6日 · 由以上的歷史,我們知道清國侵略台灣最大的功臣是「媽祖」,若以清國侵略 東土耳其斯坦 維吾爾民族的歷史來譬喻,媽祖與施琅對於台灣人而言,就好比左宗棠對於維吾爾人的意義。. 白話說就是,因為有她的庇佑,所以台灣變成了清國的殖民地,台灣先民成 ...

  6. 2016年1月5日 · 文/ 凌宗魁 二 年阿扁執政,本土化的政治思潮似乎見到曙光。 在臺北故宮空間不足及南北平衡的考量下,出現了故宮分院的構想。 歷經政策酬庸與配合高鐵特定區等選址考量決定落腳嘉義,因大清江浙提督太子太保得祿故居所在而得名的太保,竟也與清朝宮廷文物遙遠的扯上關係。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