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4月3日 · 米酵菌酸為Bongkrekic Acid中文譯名名稱與無關。 (中央社製圖)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曾以寧台北3日電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福部今天決定即日起米酵菌酸更名為邦克列酸避免米製品污名化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這是不幸事件也是寶貴經驗將建檢驗擬指引預防。 寶林茶室案增2例輕症 通報以3月28日前發病為限. 米酵菌酸攻擊細胞粒線體致死率高 留意這些事免恐慌. 衛福部今天上午11時舉行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專家會議,開會約2小時,食品、毒理、微生物、臨床醫療、食品檢驗、衛福部食藥署及疾管署、農業部農糧署及農試所、環境部化學署、台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等代表與會,被質疑污名米製品的米酵菌酸 更名備受關注。

  3. 2024年4月3日 · 衛福部 今天舉行第二次專家會議衛福部次長 王必勝 會後在臉書表示今天召開寶林案第二次專家會議Bongkrekic Acid的中文翻譯米酵菌酸」,因為容易對我們主要食物造成誤解會中決定改用音譯改為邦克列酸」。 王必勝指出,另在臨床治療上,目前建議以「血漿置換術」(plasma exchange) 來加速毒素的排除。...

  4. 2024年4月3日 · 北市寶林茶室中毒案多名個案驗出米酵菌酸引發部分民眾對米製品的擔憂衛福部今3日召開專家會議決定將米酵菌酸改名為音譯邦克列酸」,不以其他食物如椰子玉米等命名避免相關產品受影響北市寶林茶室中毒案已造成2死4例重症共30人出現不適症狀多例個案驗出中毒元凶全台首見的米酵菌酸2日寶林廚師手部樣本檢驗結果也是陽性引發部分民眾擔憂避免購買米製品。 「米」酵菌酸引發對米製品疑慮 王必勝:將討論是否更名. 衛福部今日舉行第2次專家會議,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會後宣布,與會人員一致決議,米酵菌酸應更名,改用音譯「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

  5. 2024年4月3日 · 衛福部 今舉行第二次專家會議衛福部次長 王必勝 表示經會議討論一致決定,「 米酵菌酸確定更名改採音譯邦克列酸」,避免民眾望文生義降低不必要的恐慌。 今天專家會議邀集食品、毒理、微生物、臨床醫療、食品檢驗等專家,及衛福部食藥署、衛福部疾管署、 農業部 農糧署、農業部農試所、環境部化學署、台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

  6. 2024年4月1日 ·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認為元凶是進口澱粉」;還有學者認為米酵菌酸最初來自印尼的椰子餐點且產生米酵菌酸的病原菌其拉丁文名稱有椰子及有毒的意思因此改名為椰酵菌酸比較合適。 「米酵菌酸改名專家建議改椰酵菌酸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持續延燒有專家認為關鍵毒素米酵菌酸的翻譯名稱應該再修正。...

  7. 2024年4月1日 · 王必勝說米酵菌酸是中國等地使用的名稱為避免污名化國內常用主要食材造成民眾誤會預計本週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是否改從英文Bongkrekic Acid音譯叫邦克拉克酸」,改名為椰黍菌酸也獲討論但也擔心椰子玉米等食材受影響並將討論因應唐菖蒲伯克氏菌的食材保存原則等作法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亦邀請國內專家就此次事件解析並發布媒體資訊。 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孟孟孝指出,米酵菌酸可能出現在許多發酵製程不良(多為家庭自製產品)、鹽濃度低、油脂量高、食品保存條件不佳的食品中。 孟孟孝指出,低溫、高濃度食鹽、和醋酸能抑制毒素產生;台灣家庭自己烹調的米飯、米粉等被污染的機率極低,家中米食料理如果存放冰箱,1、2天內即食,不須過度擔心。 (編輯:張雅淨)1130401. #王必勝.

  8. Bongkrekic Acid 中國大陸的通用譯名米酵菌酸 」。 原先於台灣並無特別翻譯,起初多直接引用中國譯名,2024年3月台灣發生 寶林茶室中毒案 後,因原名容易使當地民衆誤認爲「米酵菌酸」與 米 相關而引起誤會, [9] [10] 部分專家如 王必勝 、 姜至剛 等人建議改譯為「邦克拉克酸」或「椰黍菌酸」 [11] ,同年4月4日台灣 衛生福利部 宣布台灣譯名改為「 邦克列酸 」。 [12] 毒理學 [ 編輯] 其毒理機制為抑制 ADP/ATP轉運酶 (英語:ADP/ATP translocase) (又稱粒線體 ADP/ATP 載體),邦克列酸與轉運酶 受體 結合後,使粒線體合成的 ATP 無法離開,因而無法進一步向細胞提供能量,此機制發現於2019年 [13]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