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10日 · 藥廠. 建置一座藥廠需要花費數百億美元的資金,研發新藥的成本從較低的8億美元至20億美元不等,但是藥價卻屢屢創新低。 在台灣這樣的體制與環境下,藥廠只好以改包裝、換成份來削弱成本,以取得平衡。 舉例而言,以鋁箔(PTP)防潮包裝的錠劑口服藥品,因為包裝實在不符成本,會改以大罐裝1000顆的形式販售給醫院,但是罐裝只要一打開就容易受潮,藥師包藥時若數錯顆數也只能徒手再放回,整體品質與衛生大受影響。 另外,也會降低藥中較昂貴的成分的比例,藥效因此受影響。 許多藥廠受不了台灣的環境,因此紛紛自台灣市場退場;新研發的藥通常也因為售價,無法被市場所接受。 換句話說,台灣人以享有優秀健保制度驕傲,但實際上卻因此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 兒童讀經班的提倡與弟子規的推崇
    • 建構而來的僵化道德教育
    • 對讀經的過度期待
    • 讀經班用意良善但早該改制

    《弟子規》作者為李毓秀,山西康熙年間秀才,此書為其所編寫之童蒙書,後經賈存仁修訂方定名。然仔細讀來,此書無論內容文字皆非上乘,是以其人其書皆不見顯揚。那麼這本書何以成為當前聖典呢?遠因出在王財貴教授提倡的兒童讀經班。 上世紀九零年代,王教授主張兒童要大量背誦經典,而且不用解釋,如此便可內化成賢,因為理論簡便,接下來此說風行草偃,大量宗教團體基於道德教育之出發點,亦大舉投入物力人力鼓動,在台灣常見的就是淨空法師、一貫道、福智基金會等教團。 他們印製好了教材、準備好了師資志工、辦理了大量活動和讀經班,這大風就這麼一路吹入了各級學校,不少基層老師可能來不及反思,再加上近年閱讀教育推廣,也就樂得順勢配合。聲勢之大,連對岸中國都跟著擺動,隨著國學熱,近年蔚為顯學。 這種只背不講的教育,要的就是本簡單易...

    我不能說他們的「用意」是錯的,但是他們對當代困境的「問題意識」跟「解決方法」卻可能有誤。 道德不是問題之因,也不是解決之道,更不可能被規訓而成。一個人的思想跟行為,必須經過倫理學思辨才能成形,先搞定「為什麼該這麼做」,才能導出「該怎麼做」,偏偏《弟子規》在這部份付之闕如,劈頭就來個「弟子規(乃)聖人訓」,孔子知道應該會火大到彈出來。 我們回去看看《論語》,裡面皆是情境討論教學,面對一個真實或假設的前提,師生共同思考,孔子擔任的也只是引導,這位老師溫暖而舒闊,課堂充滿討論思辨的氣氛,絕對沒有板起臉來擺起「林北聖人也」的架子。 況且九流十家都不是什麼乖寶寶,他們都覺得世界有問題,可是都沒有先例提供答案,能靠的只有自己,他們以身心跟所處時代辯詰搏鬥,是為了活得有意義,並不是要成為後代的什麼規範。 ...

    我們早就該問為什麼了!我甚至在自我檢討為什麼這麼晚才開始發聲! 對兒童讀經教育和《弟子規》的反思,今天人渣文本也出手了:見蘋果社論《弟子規與龜弟子》 目前整個社會對於讀經風氣的「寬容」或期待,是因為覺得提昇(拯救)道德,真的能改善困境與亂象。但我們也應察覺,當代問題之複雜,不能過於簡單歸因。 我的擔憂是,在這樣鋪天蓋地的氣氛裡,一早就發現教育跟生活脫鉤的孩子,讀經對他來說就是培養虛以委蛇的表面功夫,就跟我們以前讀三民主義、青年十二守則一樣。 茍若子弟真的受其陶成,並形成價值觀,那麼在未來恐會遭逢更多的困惑甚至掙扎,因《弟子規》能涵蓋的範圍太小,而且當代社會之軌道已經不在其規劃邏輯裡運行,比如我還挺想知道《弟子規》能如何看待或解釋公民運動。 單一價值觀很容易只尋求簡單解、無上解,成為「接受問題...

    簡單整理起來,我們初步應該針對的問題有: 1.《弟子規》是儒家傳統經典嗎,內容就是儒家思想嗎? 2. 《弟子規》強調的倫理秩序是先驗的、放諸四海而皆準、古今不易的真理嗎? 3. 熟讀《弟子規》,與德性養成有必然關係嗎? 4. 除了道德教育,《弟子規》具有文化知識或文學美感的養成效果嗎? 5. 《弟子規》為什麼主要都是宗教團體在推行? 6. 這樣的體系會什麼會這麼輕易的跟學校結合? 7. 只需背誦不用解釋,小孩長大就會懂的理論,為什麼這麼容易被接受? 8. 當代沒有更適合的童蒙教材嗎?為什麼非《弟子規》不可? 請各位家長,或身邊有學齡兒童親友的朋友們先參考,然後多與讀經教育提倡者對話。我寫這篇不是為了否定或對立,相反的是感覺讀經教育或跟慈濟志業一樣,都是台灣民間難能可貴的動能,只是發展至某階段...

  2. 2020年2月6日 · PISA 和 TIMSS 涵蓋數十個國家的中學、小學學生學習評量與調查,這些資料的蒐集是由跨國教育評量組織推動,建立收集資料的標準程序與作法,再由各國的大學研究團隊收集學生資料。 資料定期釋出,提供研究者使用。 過去我是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EPS)這項資料收集計畫的協同主持人,主要負責學生學習評量測驗的設計,以測量學生從國一到高三的學習成長。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EPS) 是針對 2001 年的國中一年級與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做調查,各約兩萬個樣本,約兩年做一次追蹤調查,直到高三下學期。 問卷內容包含許多面向的問題,有學生、家長、老師、學校行政人員等不同問卷。 除了調查問卷之外,學生還接受一組約 75 題的學習評量,測驗時間約 90 分鐘。

  3. 2016年12月9日 · 台灣傳統聚落與建築是台灣早期移民的一面鏡子,反映了台灣當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 移民的原鄉以閩南最多,建築自然以閩南建築為藍本而發展,形成了閩南傳統式樣。 什麼是閩南傳統式樣. 閩南傳統式樣可以說是在考量閩南地域特徵,且在尚未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之下,傳統匠師表現出來的風格。 地域文化的形成,事實上存在著一些觸媒,其中地理特徵、語言與宗教信仰與儀典都可以用來檢視閩南文化。 不過因為閩南地域環境多變,有沿海地區,平原地區,也有山嶺之地,因此也出現了不同形態的聚落。 特殊的地理特徵是一個地域得以和另一個地域有所區別的基本因素。 因為聚落的分佈、資源的取得與民生物資的分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取決於該地域的地理特徵。

  4. 2021年3月2日 · 這項研究是探討延遲享樂與即時享樂對一個人未來的影響。 實驗中,學齡前孩童可以選擇立刻把棉花糖吃掉,或者先忍耐十分鐘,但之後就可以吃更多棉花糖。 幾年後的追蹤研究發現,當時選擇忍耐以獲得更多棉花糖的人,考試成績會較優異、社交與認知,以及競爭力表現得更優秀,並且在往後人生中也會獲得正面的成果;相較於選擇延遲享樂、能持續發揮自我約束力的孩子,一開始就選擇吃掉棉花糖的孩童,在成年後可能會出現難以自制的問題。 所以,假如你給老鼠一塊餅乾,而牠卻不願意為了更好的零食而忍耐,牠就注定一輩子都要與意志力抗爭嗎? 羅伊.鮑麥斯特 (Roy Baumeister)博士表示並非如此。

  5. 2021年4月16日 · 中研院學者為你解答。 (責任編輯:連柏翰) 採訪撰文|Yichen Wang、美術設計|林洵安. 神明為何要進香遶境? 香火裊裊中,十萬信徒、九天八夜徒步,無論男女老少、貧富階級皆點燃一炷炷香,與神明對話,直達天聽。 臺灣的媽祖進香遶境超過百年歷史,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 進香遶境有何意涵? 香火又象徵什麼意義? 為何年年吸引十萬信眾徒步百萬公里? 研之有物 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她認為香蘊含許多價值與象徵,而民間信仰如同「時空膠囊」,將無數歷史、文化、政治痕跡保存下來。 1980 年代,大甲鎮瀾宮的進香隊伍。 進香是民間信仰總動員的時刻,除了香客信徒,居民也紛紛相迎由地方團體組成的各大陣頭。 圖片來源:張珣.

  6. 2019年3月6日 · 書傳媒 2019-03-06. 圖片來源: unsplash. 《VO》導讀:. 人生總會遇到必須道別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借鏡唐詩裡的「道別哲學」,發現原來「面對別離」能有這麼多種方式。.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詩詞專家學者 程千帆、 俞平伯等. 活在現代的我們或許很難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