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18日 · 近年來,全球皆面臨人口高齡化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從 2015 年到 2050 年,全球 60 以上人口的比例將增加近一倍,台灣國科會也預估,2026 年台灣老年人口將突破 500 萬大關,占比超過 20%。

  2. 2020年9月22日 · 高雄美濃老字號紙傘店「 廣進 」,繼承了上一代精湛的手藝,不僅結合現代美學設計出多樣的紙傘作品,更曾登上歌手蔡依林的 MV 中,讓這項傳統技藝在國際舞台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梁雁). 圖片來源:擷取自 廣進勝紙傘工作室 臉書。. 主編 / 林美蘭 ...

    • 51歲高勝美1
    • 51歲高勝美2
    • 51歲高勝美3
    • 51歲高勝美4
  3. 2018年2月6日 · 本文作者以自己在 LA 生活的經驗,一一相比舉出台灣的優點,不禁思考:台灣真的不好嗎?. 既然討論是「除卻工作以外的台灣生活水準」,就讓我們放寬心,大方接受台灣這方面的優點吧!. 多瞭解外國生活、事物,我們才有方向進一步討論如何改變 ...

  4. 2015年12月29日 · 文/ 徐嶔煌. 台北市捷運局前聯開處長嘉濃因為河市案被判 10 年徒刑。. 法院認定圖利日生 20 億、讓日生建築貢獻成本灌水拉到 252 億的關鍵角色嘉濃,被判 10 年。. 但,因爲找不到收賄的事證,當事人也堅不承認,所以,只能用圖利罪 ...

    • 設計、本土化兩元素,賦予產品特色和品牌深度,不僅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更引領台灣商業新趨勢
    • 高科技業是把 100 元的成本,往下壓縮;但微熱山丘是運用想像把 1 元的東西,加值到 100 元
    • 新生代消費者,買不買得起不是最重要的考量,而是較在意哪個產品,可以帶來更強的感動

    微熱證明了台灣糕餅業也能登上國際舞台,全球五家分店,台灣兩家、上海、日本、新加坡各一家,全是類似設計,一 年要送掉 200 萬個鳳梨酥。 「人,才是主角,我們賣的不只是用土鳳梨製成的鳳梨酥,」微熱山丘創辦人許銘仁告訴《彭博商 業周刊 / 中文版》記者,「這裡還延續台灣傳統的『奉茶文化』,就像招待老朋友那樣,塑造一個讓人放鬆的氛圍。」 「鳳梨酥,尤其在微熱山丘,創出 了 一 個新典型,」台灣《聯合報》社論分析,一開始就不走傳統的冬瓜餡路線,堅持「鳳梨酥包鳳梨餡」,不但為本地鳳 梨農開拓生路,更以海外展店證明台灣產品跨得出國門。把「土」極了的台灣土鳳梨,變成流行食品,賣到國外去,賣出了一個「台灣品牌」。 土鳳梨酥的原料有麵粉 、蛋 、糖和土鳳梨醬;如今,台灣的烘焙業者巧妙加入「設計 、在地文化」...

    去年,微熱山丘契作的鳳梨耕種面積已達三百多公頃,合作農民約有 二三百名,今年預估擴大到 400 公頃,加上自行採購,全台約有 5% 的土鳳梨都供應給微熱山丘。 「穀賤傷農,穀貴傷民,」許銘仁和農民約定好,鳳梨收成之時,將以高於農民栽種成本的固定價格收購。例如 2009 年,農民種植土鳳梨每 一台斤成本約 4、5 元台幣,但因盛產,售價崩跌到 1.5 至 2 元,農民只能賠本賣,最後許銘仁以每台斤 6 元價格,向農民收購。現在,微熱山丘的收購價固定為 10 元。 「與其增加水果銷量,不如設法提升價值。我們運用加法法則,做鳳梨酥,而非 cost down(降低成本),」長期待在科技業的許銘仁舉例,柳丁的盛產期在冬天,一台斤只賣 1 元新台幣,但日本人 將柳丁切片,糖漬後再裹上巧克力,一 片賣 1...

    宮原眼科一躍成為台中新地標,大批人潮包括日本、香港遊客為它而來,更鼓舞不少年輕人進駐找老房子創業,台灣媒體稱之為「宮原現象」;有了宮原眼科的經驗,日出打造四信店內藝術裝置時沒有拘束,起用不少年輕設計師,有的甚至還在讀大學。2013 年 8 月,距離宮原眼科不遠處,日出的第四信用合作社門巿開張營業,同樣是改造四信這棟老建築。 翁麗棻仔細地為來客解說四信的整建過程,主題為「再宮原眼科生」。大量運用廢棄建材,包括從宮原眼科拆下來的木料、彰化一間飯店不用的老式桌椅,連服務人員的衣服也由廢布製成。店裡,處處可見四信相關歷史文件、照片、以及當時的貨幣、器具、印章,重塑當時合作社的氛圍。 在講求管理效率和利潤至上的年代,日出的管理制度不在成事興利,而是留一方空間,讓員工反璞歸真,活得充滿生命力。在日出生產...

  5. 2021年5月27日 · 生活中有許多能夠增進魅力的「天然化妝品」,例如閱讀,也例如自信。. 個人發展與規劃培訓師 吳靜思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永保美麗」的關鍵,在她看來,能夠長久、不受時間打擾的美麗,或許就是一個女人的:努力+自律+敢「秀」。.

  6. 2019年5月29日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期成立的人才公益平台「華人領袖 100」邀請 50 位 40、50 的產業菁英,像是Whoscall 創辦人鄭丰、群眾募資平台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Google 大中華區科技行業總經理李殷豪等,針對在職場仍然有所茫然的 30 世代,給予一對一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