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對話 (英語: social dialogue )起源來自於 國際勞工組織 1960年制定的諮商建議書,建議 社會夥伴 (英語:Social partners) 間針對特定議題以各種形式對話與合作。 [1] 意涵 [ 編輯] 國勞組織的定義 [ 編輯] 經濟與社會政策有與社會夥伴間有相關利益的議題中, 勞 、 資 、 政 雙方或三方有任何形式的 談判 、諮商或單純交換資訊,可以是全國層級、產業層級或企業層級,也可以是跨產業、跨行業別或者以上任何形式的討論。

  2. 2024年3月8日 · 英語英語English),直譯為英國語[4][5]、英吉利語、英倫語、英格蘭語,是源自西歐英格蘭地區的一支西日耳曼語言,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日耳曼語(至少70%的日耳曼語使用者是在說英語),也是使用範圍最廣的印歐語言。英語是世界上母語人口第三多 ...

  3. 現今許多學校未針對語言細分普遍規劃為第一外語是英語而需學第二外語通常是日語或是其他外語如韓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俄語等)。但即使有分仍以英語和日語為主。 基礎學科 [編輯] 英文文法與修辭 英文字彙 英文聽力 英文會話 英文閱讀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學習障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序言. 不同地區對「學習障礙」的定義. 香港. 北美洲. 英國. 主要學習障礙的分類. 參考來源. 延伸閱讀. 參見. 外部連結. 學習障礙 或 學習困難 (英語: Learning disability ),又稱 特殊學習需要 ,是指儘管智商沒有問題,也沒有發展遲緩,但是在 聽力 、 會話 能力、 閱讀 能力、 書寫 能力、 計算 能力、 推理 和 推論 能力這些特定領域上,學習或使用上卻出現明顯問題而引致學習困難。 [1] 學習障礙的成因很複雜,科學家還不太了解。 不同地區對學習障礙亦有不同的定義,而亦可歸因到醫學、心理學或教育學等不同的範疇上。

    • 歷史發展
    • 主要議題及子領域
    • 外部連結

    古希臘哲學

    在西方,對語言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斯多葛派。系統描述語言的語法傳統大約於公元前5世紀在印度出現(見耶斯迦),於公元前3世紀在希臘出現(見赫里亞努斯)。而在印度和希臘,語言學推測(linguistic speculation)都比這種語法傳統更早出現。 在對話克拉底魯篇中,柏拉圖討論了事物的名稱是由約定俗成還是自然決定的問題。他批評約定主義(conventionalism),因為約定主義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結論,即任何事物都可以約定俗成地以任何名稱命名。因此,它無法解釋名稱的正確或錯誤應用。他聲稱名稱有一種天然的正確性。為此,他指出複合詞和短語有一定的正確範圍。他還認為,原始名稱具有天然的正確性,因為每個音素都代表著基本思想或情感。例如,對於柏拉圖來說,字母 l 及其發音代表了柔軟的概念。然而,在克拉底魯篇的結尾,他承認名稱的決定也涉及一些社會習俗,並且音素具有單獨含義的想法存在錯誤。柏拉圖通常被認支持極端實在論(英語:extreme realism)。 亞里斯多德的興趣涉及邏輯、範疇學和意義創造等問題。他將所有事物分為種(species)和屬(...

    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的哲學家對語言的微妙之處及其用法非常感興趣。對於許多經院學者來說,這種興趣是由將希臘文本翻譯成拉丁文的必要性所激起的。中世紀湧現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語言哲學家。根據 Peter J. King 的說法(儘管這一點仍然存在爭議),Peter Abelard 預見了現代指稱理論(英語:Theories of reference)。此外,奧卡姆的威廉在《邏輯學大全(英語:Sum of Logic)》中第一次嚴肅地提出了編纂一種思維語言(mental language)的建議。 中世紀盛期(11世紀到13世紀)的經院哲學家,例如奧卡姆和約翰·鄧斯·斯科特斯,認為邏輯是一門語言的科學(scientia sermocinalis)。他們對語言哲學概念的闡述的複雜性和微妙性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視。中世紀的思想家預見到了現代語言哲學中許多最有趣的問題。他們對模糊和歧義的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導致人們對與使用諸如「與(and)」、「或(or)」、「非(not)」、「如果(if)」和「所有(every)」等附庸詞(syncategorematic words)相關的問題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興趣。範疇詞(c...

    現代哲學

    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許多語言學家,如 Johannes Goropius Becanus(英語:Johannes Goropius Becanus)、 Athanasius Kircher(英語:Athanasius Kircher) 和約翰·威爾金斯,受漢字和埃及象形文字( Hieroglyphica ) 影響,開始對一種可以消除語言混亂的哲學語言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思想與一種可能存在的通用音樂語言的概念類似。 直到18世紀中葉,歐洲學術界才開始逐漸吸收印度語言傳統。這一進程由 Jean François Pons(英語:Jean François Pons) 和 Henry Thomas Colebrooke(英語:Henry Thomas Colebrooke)(17 世紀梵文語法學家)發起。 19 世紀初,丹麥哲學家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堅信語言應該在西方哲學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認為目前哲學界沒有足夠地重視語言在認知中的作用,而未來的哲學應該有意識地關注這個方面。

    意義(meaning)

    語言哲學中受到最多關注的話題就是意義的本質(nature),即解釋「意義」是什麼,以及我們談論意義時的意思。在這個領域內的問題包括:同義詞的本質、意義本身的起源、我們對意義的理解、組合(composition)的本質(有意義的語言單元如何由較小的有意義的部分組成,以及整體的意義是如何從其各部分的意義中派生出來的問題)。 關於語言學上的「意義」是什麼,存在幾種不同的解釋。每一種都與其自身的文獻體系有關。 1. 觀念論,通常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約翰·洛克聯繫在一起,認為意義是由符號引發的心理表徵。雖然這種觀點從一開始就遭受了許多問題的困擾,但在一些當代理論家以語義內在主義(英語:semantic internalism)的名義重新提出後,它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2. 真值論(英語:truth-conditional theory of meaning),認為意義是使一個表達式可能為真或為假的條件。這一傳統至少可以追溯到弗雷格,並與以阿爾弗雷德·塔斯基和唐納德·戴維森等哲學家為首的許多現代作品相關聯。(另見維根斯坦的語言的圖像論(英語:Picture theory of langu...

    指稱

    研究語言如何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理論被稱為指稱論。戈特洛布·弗雷格倡導間接指稱理論(英語:mediated reference theory),他將每個表達式的語義內容分為兩個部分:涵義(sense)和指稱(reference)。句子的涵義即是它表達的思想。這樣的思想是抽象的、普遍的、客觀的。任何子句(sub-sentential)表達式的意義在於它對其嵌入句所表達的思想作出的貢獻。涵義決定指稱,也決定表達所指對象的呈現方式。所指是詞語從世界中挑選出來的對象。一般句子的所指是真值(真或假)。而對於嵌套在命題態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表述或其它晦暗語境(opaque context,將某一詞語替換為同指的詞語後可能導致真值改變)中的句子而言,它們的所指是它們的通常意義。 伯特蘭·羅素在他後來的著作中,出於與他在認識論中的親知理論(英語:theory of acquaintance)相關的原因,認為唯一直接指稱的表達是「邏輯專名(logically proper names)」。邏輯專名是諸如我、現在、此處和其它索引詞的術語。他將上述類型的專名視為「限定摹狀詞...

    組成及部分

    人們很早就知道存在不同的詞類。常見句子的一個部分是實詞,它由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組成。該領域的一個主要問題——也許是對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思想家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句子的含義是如何產生自其各個組成部分的。 句法語言學領域涉及句子構成問題的許多方面。哲學語義學傾向專注於複合性原理,以解釋有意義的部分和整個句子之間的關係。複合性原理主張,可以基於句子各部分(即單詞、語素)的含義以及對其結構(即句法、邏輯)的理解來理解整個句子。此外,句法命題被編入話語或敘事結構中,而這些結構也通過時間關係和代詞等語用學要素來編碼含義。 函數的概念不僅可以用於描述詞彙含義的運作方式,還可以用於描述句子的含義。例如,在句子「這匹馬是紅色的」中,「這匹馬」可被視為一個命題函數的產物。命題函數是一種語言操作,它以實體(如本例中的「馬」)作為輸入,並輸出語義事實(即由「這匹馬是紅色的」表示的命題)。換句話說,命題函數就像一個算法。在這個例子中,「紅色」的含義是將實體「馬」轉變為命題「馬是紅色的」。 語言學家已經開發出至少兩種理解語言串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及其組合方式的通用方法:句法樹和語義樹。句法樹在考慮句子語法的前...

    陳嘉映:〈語言哲學的一些常見概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7)
    語言知識:Knowledge of Langu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sai, Cheng-hung. Knowledge of language in action.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2015-01-02, 18 (1): 68–89 [2021-01-27]. ISSN 1386-9795. doi:10.1080/13869795.2014.8973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9) (英語).
    Tsai, Cheng-hung. On the Epistemology of Language.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6-12, 44 (4): 677–696. doi:10.1111/j.2041-6962.2006.tb00023.x (英語).
  6. 柏拉圖(古希臘語: Πλάτων,羅馬化:Plátōn,國際音標: [plátɔːn],前429年—前347年),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或 ...

  7. 現今,許多學校未針對語言細分,普遍規劃為第一外語是英語,而需學第二外語(通常是日語,或是其他外語如韓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俄語等)。但即使有分,仍以英語和日語為主。 基礎學科 英文文法與修辭 英文字彙 英文聽力 英文會話 英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