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14日 · 我解釋說社區裡沒有足夠的心理健康床位儘管他早就知道這一點了 他後來透露他的妻子是一名精神科醫生。 「如果國民健保署和監獄服務單位是人的話,」我說,「根據《侵犯人身法案》第18條,他們都會被定義為實際人身傷害的受害者。

  2. 2019年3月24日 · 由林君陽執導、金鐘編劇呂蒔媛執筆、大慕影藝製作,這部10集的電視劇從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起點,延伸出加害者家庭、受害者家庭,各自在巨大的黑暗創傷中蹣跚前進、追尋稀微希望之光的故事。 第一集,賈靜雯、溫昇豪飾演的受害者家屬,和陳妤飾演的加害者家屬,在電視新聞台狹路相逢,把立場對立的兩方拋入慣於製造立場的新聞場域中。 《我們與惡的距離》像是一把鋒銳的手術刀,在所謂正義的表面劃出一道又一道的縫隙來,每個人心中竄流不息的小奸小惡如膿血汩汩流出。 我們與惡,若即若離。 即時媒體氾濫、鄉民正義當道,當我們轉開電視收看劣質新聞、或在臉書留言辱罵的那一刻,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法庭上是否總是鐵證如山? 死刑判決是否沒有瑕疵? 槍響的那一刻,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3. 2019年11月17日 · 吳念真/看見理解精神疾病的可能:醫療工作者、家屬到病人的40年見證. 從小燈泡案、林奕含專訪,到龍發堂解散,《報導者》從2016年至今長期關注精神疾病議題的各個面向,真實記錄其與整體社會複雜多變的關係,相關報導即將由衛城出版社於11月27 ...

  4. 但真的是這樣子嗎? 或許得先一一撕下標籤,再慢慢找出重新貼上的路徑,才有機會穿過重重隔離,理解何謂精神疾病。 「多年來我一直希望『康復者』能出來,但就算本人願意,家屬也怕左鄰右舍得知不光彩而反對,所以幾乎找不到病患公開現身分享自己的經驗。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盟)理事長李麗娟表示。 為了強調精神疾病經過治療後能夠回復正常生活,盟將患者稱為「康復者」,並於2014年與台灣精神醫學會成功推動「更名運動」,將Schizophrenia過往的中譯「精神分裂症」改為「思覺失調症」,希望中性的病理詞彙洗去長久以來所背負的沈重污名。 無論是否因此能減低一些既定的印象或偏見,但對於患者而言,更名與否,疾病標籤仍是不可承受之輕。

  5. 台灣. 《麻醉風暴1》/推薦人:孫維仁、黃毓惠、黃致翰. 劇情 一場罕見麻醉併發惡性高熱症奪走病患的性命負責麻醉的蕭政勳醫師在各方壓力下被迫停職接受調查之後保險員葉建徳介入兩人查訪發現醫院有計畫卸責在真相即將浮現時和該起手術相關的人接連出事⋯⋯。 專業亮點 該劇拍攝手法不浮誇,接近醫學事實,未把醫師「神化」、什麼病都醫得好。 劇中麻醉科蕭政勳醫師從頭到尾都像是快要睡著了,非常真實,在醫院裡,應該有一半的住院醫師都是這樣無精打采,很多事不是不想做好,而是因為嚴重過勞、心有餘力不足,這是演到心坎裡的,也反映出住院醫師工時過長的問題。 曾是醫師的保險員葉建德,因老師(院長)要保留病床給VIP病人而被迫拒收一名緊急手術患者,也點出醫院階級制度鮮明,上層的權力很大,可以操縱很多事情。

  6. 2020年3月12日 · 一、池上:「在那個時代,我們兩個早就是冤魂了! 夫妻兩人如常散步到不遠的大坡池,沿路迎來鄉民親切的笑臉,招呼聲不絕於耳。 「周醫師」已是池上鄉民最熟悉的醫師,從花生哽喉到蜜蜂螫傷,從蜂窩性組織炎到老年慢性病,在這個離大醫院遙遠的小鎮,多年來他耐心又仔細地替在地人處理各式疑難雜症。 有次病患叫救護車緊急送醫,當被問到要送到哪家醫院時,脫口而出的竟是「池恩診所」 ── 周經凱於2009年來到池上重新披白袍、執聽筒的所在,具體而微反映出小鎮居民對他的信任與依賴之深。

  7. 2020年9月27日 · 總是詳細和病人解說手術及術後情況的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特聘教授、中研院院士魏福全,認為無論是個人或團隊的成就,都是當年健保開辦與醫院支持下的累積成果。 (攝影/余志偉) 「整形(美容)與重建(燒燙傷和癌症術重建等),就像是鳥兒的兩支翅膀,少了一邊、鳥兒就飛不動了。 」這是國際醫學期刊對整形外科不同發展精確的形容。 但在台灣,自費的醫美整形風風火火,吃力不討好的重建整形山河日下;其他外科系亦然,有高價新科技的次專科開始回溫,複雜不討好的愈來愈冷寂。 沒有人比75歲的整形外科耆宿魏福全體悟更深刻。 他是台灣首位以外科醫師身分當選中研院院士者,多項技術仍是醫學教科書的範本,讓台灣成為國際整外顯微手術的訓練中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