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李嗣涔 (1952年8月13日 — ), 臺湾 高雄縣 岡山鎮 (今 高雄市 岡山區)出生 [1] ,原籍 河南 濟源 , 電機工程學 學者,主要研究 半導體 領域,為臺灣早期研究 非晶矽 的學者,亦為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 會士(IEEE Fellow),在該領域有一定聲望 ...

  2. 李嗣涔教授(Professor Si-Chen Lee)於1974年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1981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1986年至2019年為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專長為半導體光電材料與元件,奈米結構光電元件,氣功、特異功能與信息場的研究。

  3. 嗣涔(1952年8月13日 — ),臺灣 高雄縣 岡山鎮(今高雄市岡山區)出生 [1],原籍河南 濟源,電機工程學學者,主要研究半導體領域,為臺灣早期研究非晶矽的學者,亦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在該領域有一定聲望。

  4. 2023年10月1日 · 回憶起踏入氣功研究領域的起點與故事,臺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不時閉起雙眼、沉醉於其中,在半導體研究正起飛的年代,他毅然投入「生命科學 ...

  5. 李嗣涔 (1952年8月13日 — ), 臺湾 高雄縣 岡山鎮 (今 高雄市 岡山區)出生 [1] ,原籍 河南 濟源 , 電機工程學 學者,主要研究 半導體 領域,為臺灣早期研究 非晶矽 的學者,亦為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 會士(IEEE Fellow),在該領域有一定聲望。. 後來應 ...

  6. 李嗣涔1999,”心物合一與宏觀量子現象,”中國人體科學,第九卷,第三期,頁79-88。 手指識字係大腦經過手指由身體外向內擷取信息在大腦成像的過程,其中伴隨著屏幕效應的產生。

  7. 專訪 | 李嗣涔教授個人網頁. 一、身心靈研究,一切正要開始. 二十世紀前三十年的兩大物理科學上的發現-相對論及量子力學,讓人們對宇宙最大結構(銀河與星系)以及宇宙最小結構(夸克、原子及分子)有了深入的了解。 一九五二年華特森及克里克發現了生命遺傳的密碼結構DNA,由此帶動了生命科學的突破性發展,由基因工程到複製羊都已經實現,甚至不久的將來出現複製人都不再稀奇。 在這些飛躍進步的領域之外,卻仍有少數領域進展緩慢甚至有時被摒除在科學範疇之外,那就是與人體科學有關的大腦運作所產生的現象像意識、價值觀,倫理與道德,創造力,超感官知覺,念力,靈的經驗、宗教信仰等等。 這是因為過去科學家很難用神經生理學來解釋這些現象,甚至有時連其基本原則都摸不著邊。

  8.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