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2日 · 此外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也表示待總統公告後會提出釋憲行政院閣揆卓榮泰稍早也表示修正案有因違憲而致窒礙難行時行政院將在收到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條文後研議依憲法增修條文所定程序移請立法院覆議

  2. 2014年3月6日 · 多數人著眼於他的無厘頭與頻頻失言少有人注意他其實從35歲成為主管外科加護病房主任以來至今已有20年的管理經驗。 在他辦公室的鐵櫃拉門上,一張泛黃的A4紙上列印著「開創艱難,守成不易」八個大字,充分說明了一位改革者在擁有百年歷史的組織裡的心境。 那一天,柯文哲在地下四樓談管理;希望這一次,你可以從「管理」的角度重新認識他。 柯語錄--柯P的10個管理哲學. 柯文哲提到許多一針見血的管理名言,應用在職場中,其實很好用。 談團隊:我的個人風格很鮮明,來的人都已經有相當的能力與覺悟,沒有兩把刷子的人,絕對不敢加入團隊。 談執行:我並不重視學歷,切實執行檢查表( checklist )反而比較重要。 談管理:部屬如果做錯事情,會被處罰。 但是,如果不說實話,處罰會更重。

    • 罵人的時機:馬上、立刻、及時
    • 罵人的場合:關起門來罵
    • 罵人的技術:有前半場與後半場,不要只罵一半
    • 上半段的斥責
    • 下半段的斥責

    主管要給部屬意見,特別是指正對方缺失、希望對方有所改善的意見,「最好當下就能告訴對方」。一旦時間拉長,部屬可能對於問題、錯誤早已記憶模糊,不是覺得老闆在「翻舊帳」,就是埋怨主管「當時為什麼不說」,反而增添彼此的不信任感。 雖然罵人最好的時機是「馬上」,但是有些情況下,過一段時間再罵,效果更好。例如,員工犯了很嚴重的錯誤,而那個錯誤必須緊急處理,當下就應該先解決問題,等到問題平息、員工也冷靜下來,再給予對方指教。「如果問題愈嚴重,當事者往往愈慌張,根本聽不進去你的責罵或教導,你的責罵不會有效果。」

    有些人分析柯P當眾罵人的行為,是為了「立威」「殺雞儆猴」「趁機告誡其他同仁」,讓大家快速了解這位「空降主管」的行事風格。不過,稍微運用一點同理心來想這件事,如果我的老闆當眾罵我,我可能會自尊心嚴重受創、面子掛不住,好幾天都睡不好覺。 給部屬意見有一個基本原則:讚美要公開,批評要私下。人人都喜歡被稱讚,而且愈多人聽到愈好;但是如果是被老闆罵,一定會希望愈少人聽到愈好,輕則心生羞愧,喪失工作動力,自覺被老闆討厭、被同事看扁;重則對老闆心懷恨意,變成主管的反對派,甚至直接請辭走人。 沒有人喜歡被罵,也沒有人是故意要犯錯,因此,顧及同事部屬的自尊心,主管在指正對方缺失時,最好採取一對一的方式,關起門來罵。 至於什麼情況下可以公開罵人?有些主管之所以當眾罵人,背後可能有如下考量: 1. 部屬屢勸不聽,...

    暢銷全球的商管書《一分鐘經理》(The One Minute Manager)提到,高效經理人只需要做3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斥責」(reprimand;另外兩件是定目標與讚美)。 書中建議,主管在帶人時,最好一開始就跟部屬講明,你是一個有話直說的人,「我會清楚讓你們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而且,你一定是在親眼見到部屬犯錯的言行,或是掌握了真憑實據的情況下,才會斥責或指正對方,絕對不會只依賴他人的片面之詞。 在此前提之下,接著才進入有效斥責的實際做法,書中劃分為兩階段,主管應該提醒自己,「罵人不要只罵一半,還要記得收拾善後」:

    (1)斥責要收到效用,首要原則就是要「立即做出回饋」。 主管不應該「儲存或囤積部屬的不良行為,等到某一天要評估對方表現,或是怒氣累積到極限時,才大發脾氣,把部屬幾個星期前或更久之前做過的錯事一次倒出來。」 簡單說,看到部屬的不當行為,主管沒有立刻指正,可以說是主管在教人、待人上的失職;而主管如果能夠早一點介入部屬的錯誤言行,「部屬就能一次矯正一個行為,受到指正時也不會覺得打擊很大」,這對部屬都是比較公平、清楚的指導。 (2)告訴部屬做錯了什麼事,用詞要明確。 主管一定要告誡自己,斥責部屬是為了「革除不當的行為」,所以要「保全個人的人格」,千萬不能人身攻擊、貶低部屬個人所具有的價值,也才不會激起部屬的防衛心。 (3)告訴部屬你對他們做錯事的感覺,像是生氣、惱怒、失望、心情低落等等,話不可以含糊...

    (1)與部屬握手或拍拍他們,讓他們知道你是真誠地站在他們那一邊。 (2)提醒部屬,你對他們的重視。 (3)再度強調,你向來很肯定部屬的能力,只是對這次的情況不滿意。 (4)要記住,斥責一結束,事情就過去了。

  3. 2015年4月5日 · 面對自稱「酷吏」的上司,蔡壁如歸納出了3個共事的心得: 第一是「相信」,相信自己、相信主管,也要讓自己值得主管相信;其次是為人正直誠信;第三是休戚與共,學會團隊合作與互相支援 。 文哲講話直白,蔡壁如也不相上下,直言不諱(一般人眼中的「白目」)的風格,如同「女版文哲」。 對她而言,說真話一點都不難,「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以空降之姿成為首都市長辦公室主任,蔡壁如認為這反而是好處,可以發揮「 鯰魚效應 」,因為「完全沒人認識,正好方便重新定義企業文化。

  4. 2017年8月31日 · 《好主管得學會罵人》 一書作者齋藤直美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71.4%的主管自認沒有自信責罵部屬,背後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恐懼、有罪惡感,擔心自己會傷害到部屬」。 齋藤直美認為,是因為主管罵人的心態不對,才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因此無法有效責罵部屬。 對此,齋藤直美建議,主管在罵人前或當下,要能掌握好以下2個原則: 一、 責罵,不是為了要否定員工,而是幫助他們成長. 齋藤直美強調, 責罵的目的,絕對不是要否定這個人,而是促使對方改善工作態度或方法。 因此,人身攻擊、否定員工人格的說詞,千萬別說出口。 舉例來說,當你看到員工進度緩慢,拖累到後續的工作進行時,你不能說「你動作真慢,不管讓你做什麼,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主管這樣的責備方式,不僅不會讓員工有所成長,甚至只會讓員工更加挫折。

  5. 2016年3月2日 · 凡績效不彰,解決之道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何不換人做做看。. 但是,為何換人後有的起死回生,有的卻愈換愈糟。. 且,若是當換,卻又為何不換?. 還要恐嚇,期望殺雞儆猴;又,若非當換,卻也換人,豈不承擔主管過錯,背個黑鍋、落個罵名?. 最後還 ...

  6. 2018年8月2日 ·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維(Stephen Covey)提出的「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概念,也是常見的極端假設性問題之一。 維請讀者假設自己現在正要去參加一位至親的喪禮,抵達現場後,發現親友們齊聚一堂,竟然是為了向你告別。 當下,你最希望親朋好友怎麼描述你的一生呢? 「人生蓋棺論定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維指出,透過預想自己到了生命盡頭,可以發掘出人們最根深柢固的價值觀,進而探究出最終願景。 普朗在 《領導最好的自己》 中,還提出了以下幾個假想情境,看看在如此極端的情境下,你最執著、最在乎的事會是什麼? 如果只剩下一年生命,你會怎麼度過?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讓自己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你會從事什麼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