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曾文賓

      「烏腳病之父」曾文賓花蓮逝世 享耆壽98歲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曾文賓在1958年擔任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時,加入台大醫學院「烏腳病」研究團隊,當時多次前往中南部地區,面對病人壞疽發臭的雙腳,採集上千病例研究後,發現致病元兇就是當地井水含砷量過高,並於1968年在「環境衛生展望」國際期刊裡,發表烏腳病盛行率跟飲水中砷含量的關係,因論文被引用超過1000次,獲得國際高度推崇,也成為國內流行病學先驅。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王金河於1916年4月23日出生於台南縣北門鄉,其先祖王象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南門外十五都,登岸後居住於台南縣北門鄉蚵寮部落,到了祖父王煥為了經營事業方便起見,兄弟相偕遷至北門本部落,地方人士稱這批由蚵寮來的為「蚵寮王」,其父王讚以捕漁及養殖牡 ...

    • 年表

      完成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及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暨財團法 ...

    • 獻給王醫師歌曲

      仁慈者 鍾弘遠 詞曲 一雙烏腳有路嘛丕行 心頭受驚嚇 阮ㄟ生 ...

    • 夫人

      1942年毛女士與王金河結褵之後,即隨王金河前往日本,不久 ...

    • 兒孫們敬重

      因為烏腳病基金會館的成立,使得今年的過年跟以往有很大的 ...

    • 社會的尊崇

      台北醫學大學 蔡尚穎醫師 <詳全文 > 總統府副祕書長- ...

  3. 烏腳病 (英語: blackfoot disease )為1950年代末期, 台灣 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 動脈 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 臺語 俗稱 烏焦蛇 (oo-ta-tsuâ)。 烏腳病的病理屬一種慢性閉塞性動脈疾病 [1] ,後期可有因足部 壞疽 而自然脫落(特發性脫疽)的特殊表徵。 病理切片可分為兩型:閉塞性動脈硬化型、血栓閉塞性血管炎型 [2] 。 烏腳病流行地區,以 八掌溪 下游南北兩岸的 嘉義縣 布袋鎮 、 義竹鄉 及 臺南縣 學甲鎮、北門鄉(今 臺南市 學甲區 、 北門區 )等4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 [3] 烏腳病很早就確定為飲用深 井 水有關,隨著 自來水 普及後病患已大幅減少。

  4. 王金河(臺灣話: Ông Kim-1916年4月23日—2014年3月13日),臺灣 臺南 北門人,外科醫生,長期對嘉南沿海烏腳病病患免費醫治,有「臺灣烏腳病之父」之稱,第七屆醫療奉獻獎得主。

  5. 2018年3月28日 · 王金河醫生,受人尊稱為「台灣的烏腳病之父」。 1916年4月23日出生於台南縣北門鄉,父親王讚是以捕漁及養殖牡礪為業,並兼營運輸船。 王醫生七歲時進入北門公學校。

  6. 王金河醫生,受人尊稱為「台灣的烏腳病之父」。 1916年4月23日出生於台南縣北門鄉,父親王讚是以捕漁及養殖牡礪為業,並兼營運輸船。 王醫生七歲時進入北門公學校。 畢業後,在老師的建議下考進台南長榮中學,在三年級時受洗。 畢業後與同學共赴日本求學,1941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醫科大學。 受聘於當地太久保病院擔任外科醫員。 1942年與夫人王毛碧梅女士結褵。 兩年後,因母親病危,趕回台灣,母親過世後就留在台灣。 王醫生於1943年在省立台南醫院外科服務時,一直有教會生活,因此認識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孫理蓮牧師娘,及謝緯醫生,結下他們為烏腳病患服務的因緣。 後來,北門鄉有一位老醫生,他在過世之前曾鼓勵王醫生回鄉服務。 1944年3月終於回鄉開業「金河診所」,同時也擔任衛生所的醫生及法醫。

  7.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過去稱為金河診所,是一座位於臺灣 臺南市 北門區永隆村的一處診所,由「臺灣烏腳病之父」之稱的王金河所創立,現則作為展示王金河、烏腳病歷史等相關紀錄的紀念館使用。

  8. 2024年4月28日 · 烏腳病俗稱黑腳仔、烏乾蛇,曾經是臺灣從日治時期以來就有的特殊地方流行病,並非遺傳或傳播所致,肇因係地質水文環境惡化引起的病變。 初期,患者手、腳皮膚變成黑色(圖1),接著末梢血管阻塞、潰爛,出現肌肉萎縮、硬化或有壞疽(圖2),至組織壞死猶如木炭。 若缺乏藥物治療,只能先切除患者手、腳部位,如果病情持續惡化,必須接二連三截肢。 患者身體除了承受手術負擔,還得忍受社會異樣眼光,心理備受煎熬,苦不堪言。 烏腳病患者手部特寫。 烏腳病患者手腳特寫。 在日治時期,臺灣西南沿海村落已出現病例。 當時病因不明,又屬於零星個案,加上蔓延速度緩慢,威脅範圍較小,並未引起臺灣總督府的關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許多地方遭到美軍轟炸,自來水設施毀損,衛生環境惡劣,在戰後時常聽聞烏腳病流行的消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