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烏腳病 (英語: blackfoot disease )為1950年代末期, 台灣 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 動脈 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 臺語 俗稱 烏焦蛇 (oo-ta-tsuâ)。 烏腳病的病理屬一種慢性閉塞性動脈疾病 [1] ,後期可有因足部 壞疽 而自然脫落(特發性脫疽)的特殊表徵。 病理切片可分為兩型:閉塞性動脈硬化型、血栓閉塞性血管炎型 [2] 。 烏腳病流行地區,以 八掌溪 下游南北兩岸的 嘉義縣 布袋鎮 、 義竹鄉 及 臺南縣 學甲鎮、北門鄉(今 臺南市 學甲區 、 北門區 )等4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 [3] 烏腳病很早就確定為飲用深 井 水有關,隨著 自來水 普及後病患已大幅減少。

  2.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或脫疽(gangrene)或俗稱「烏乾蛇」的血管疾病,大部份是屬於血管疾病中因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的並非傳染所致,有時也會發生在手指即所謂烏手病。. 烏腳病曾在臺灣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所流行 ...

  3. 2023年5月11日 · 烏腳病 (athlete’s foot)是一種常見的真菌感染,通常發生在腳部,特別是腳趾間的皮膚。 它得名於運動員容易感染這種疾病,因為他們通常在潮濕且密封的環境中活動,這種環境是真菌滋生的理想場所。 烏腳病 通常由稱為足癬菌(Trichophyton)的真菌引起,也可能由其他真菌或酵母菌引起。 這些真菌通常存在於潮濕的地方,如公共淋浴間、游泳池、更衣室等。 烏腳病 的常見症狀包括腳部皮膚的發癢、燒灼感、紅腫、剝落或龜裂,以及可能出現小水泡或潰爛。 感染可能從一隻腳傳播到另一隻腳,甚至可能傳播到其他部位,如手部。 預防烏腳病的關鍵在於保持腳部清潔和乾燥,避免長時間穿著悶熱的鞋子,使用乾燥的襪子並定期更換,避免與已感染的人分享個人用品。

  4. 2020年11月24日 · 烏腳病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症狀,只有因肢體末端血液循環不良,而出現的手腳末端有冷、麻感覺,以及將手、腳抬高一陣子,指尖和腳尖就變成白色的徵候。. 另外,一般人手腳如果碰到尖銳的或是熱的東西,就會很快地縮回來;但是烏腳病患者因為手腳末端的 ...

  5. 烏腳病-台灣 (警告:圖形圖像) Mar 17, 2020 · Michael Schram 薛龍熙. 我們於2015年首次看到烏腳病,當時我們在台中市遇見了街友顏先生。 由於嚴重的烏腳病,他陷入了可怕的困境,無家可歸,並且處於雙腳差不多快截肢的狀態。 這個機緣讓我們接觸到已故王醫師的女兒Mary。 她對烏腳病了解甚深,並且擁有非常善良的靈魂,就如同她的父親數十年對病患的付出,她繼續傳承這種善良。 一次的造訪給了我複雜的情緒,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痛苦和令人不寒而慄的故事,但也充滿了希望,同情和善良。 黑暗中的光芒,鼓舞著人心。 Mr. Yen by Basil Hall Photography.

  6. 其他人也問了

  7. 烏腳病 (英語: blackfoot disease )為1950年代末期, 台灣 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 動脈 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 臺語 俗稱 烏焦蛇 (oo-ta-tsuâ)。 烏腳病的病理屬一種慢性閉塞性動脈疾病 [1] ,後期可有因足部 壞疽 而自然脫落(特發性脫疽)的特殊表徵。 病理切片可分為兩型:閉塞性動脈硬化型、血栓閉塞性血管炎型 [2] 。 烏腳病流行地區,以 八掌溪 下游南北兩岸的 嘉義縣 布袋鎮 、 義竹鄉 及 臺南縣 學甲鎮、北門鄉(今 臺南市 學甲區 、 北門區 )等4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 [3] 烏腳病很早就確定為飲用深 井 水有關,隨著 自來水 普及後病患已大幅減少。

  8. 烏腳病,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血管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其中又以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台南縣學甲鎮、北門鄉等四個濱海鄉鎮...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