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2月6日 · 1. 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患得患失;眼中只有自己,會把所有人當成自己對待,所以會過度關心、沒有界線,如果發現別人跟自己切割,通常會崩潰。 經理人月刊 第 182 期. 2. 戲劇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 情緒、行為反應變化極快;想成為眾人焦點,會主動用各種方式吸引別人的注意。 經理人月刊 第 182 期. 3. 反社會型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無法服從社會常規,會慣性說謊;無法事先規畫,行為躁動具攻擊性;缺乏反省能力,會合理化自己加諸於他人的傷害或威脅。 經理人月刊 第 182 期. 4. 邊緣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2. 2023年8月8日 · 我們可以從所謂新一代談話療法的其中一種,「辯證行為療法」(DBT,Dialectical Behavioural Therapy)中學到很多關於如何管理強烈情緒的方法。. 這種形式的治療結合了幫助人改變無益思維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對接受真實自己的強調。. 「辯證」的意思是試圖去理解 ...

  3. 2014年12月23日 ·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原本是心理學名詞,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羅聖索爾(Robert Rosenthal)與傑柯布森(Jacobson)兩人於1968年所作的研究而來。他們對學校裡一群6∼12歲的兒童做智商測驗,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告訴老師們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商比較高,老師因此設計較為艱難的 ...

  4. 2023年7月21日 ·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提倡的概念,阿米巴是英文變形蟲的意思,指的是將公司分為許多的小型組織,每單位由小組長負責營運,各自以追求「營收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作為經營的原則,跟傳統企業從上而下命令同仁遵循,更能喚醒同仁把企業當成自己事業的經營意識。

    • 愛賺錢
    • 簡單專注
    • 有紀律
    • 自信又堅持
    • 誠信正直
    • 儉樸無華
    • 討人喜歡
    • 對夥伴忠誠
    • 惜福感恩

    從童年開始,巴菲特就展現出對「賺錢」的天分和熱愛,10歲就展開打工事業:買來6罐包裝的可樂,拆開來賣賺取差價;撿拾回收高爾夫球,然後到球場兜售……。 到了15歲時,他已經靠送報賺進超過2000美元,並買了一塊40畝的農地出租給佃農。他在高中時的自我介紹詞是:「我是來自內布 拉斯加的華倫‧巴菲特,在中西部擁有一塊農地。」

    投資最常見的問題往往不是資訊不足,而是小道消息太多。巴菲特過濾雜訊的方法,就是專心。「不要去想市場在做什麼,只要想你知道的企業,專心在這家企業上,」他每次只選一種行業,培養相關專業知識,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唯有徹底了解一家公司的優缺點,才會做出買或不買的決定。 這也是巴菲特不願搬到世界金融中心紐約的原因。「在這裡可以思考,對市場的看法更透徹;你不會聽到許多傳言,只要做著專心看桌子前面的股票;你可以想很多事。」

    建立能力圈並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用功和紀律。巴菲特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下午5點半下班。一進辦公室,他會先打開電視,以靜音模式播放CNBC財經台,接著閱讀十數本各領域期刊和股票與債券通訊,廣泛涉獵市場情報。下午則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旗下事業送來的各種月報、周報、日報,掌握各種業績變化。有空時,再看數百家他有興趣、但尚未購買公司的財報,以備不時之需。 日積月累之下,巴菲特甚至比投資標的公司內部人員更了解其企業本身,分辨哪些好公司的價值可能被低估,哪些又只是一時炒作,精準掌握市場變化,因而總能買進中意的目標。

    謹守能力圈範圍,「不買自己不了解的股票」,是巴菲特堅定不移的原則。2000年科技股狂飆時,他便以無法評估這些公司為由,完全沒有進行相關投資,不但引發各界質疑,導致波克夏股價大跌,連知名金融雜誌《霸榮周刊》(Barron's)都以「華倫,你怎麼了?」(What's wrong, Warren?)做為封面故事,批判他過於保守,甚至已經過時。 但巴菲特對於這些雜音完全不予理會,等到科技泡沫破裂,大家才發現完全沒有遭受損失的巴菲特是多麼睿智與有勇氣。只投資自己所知道的,帶領巴菲特避開群眾的盲從,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判斷。

    「誠信正直」是巴菲特畢生的行為準則,他也以此做為公司經營和用人的最高準則。「雇用員工要看3種特質:正直、聰明與活力。如果沒有第一種特質,其他兩種將會害慘你。」 1991年,波克夏旗下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的交易員,違法冒用客戶名字投標美國國債,釀成重大醜聞,引發外界嚴重質疑該公司誠信,瀕臨破產。巴菲特臨危授命接下董事長,寫了一封公開信,要求將各種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都上報給他,甚至為此留下自家電話。歷經10個月的整頓,巴菲特最終成功挽救了這家公司。

    巴菲特什麼都買得起,生活卻很儉樸。40年來都穿同款白襯衫、辦公室40年不換,開的車很普通,住的也是幾十年前買的普通房子,連《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董事長夫人造訪巴菲特家,也忍不住打趣說:「你只住得起這樣的房子嗎?」裡面唯一的「豪華」家具,是幾台四、五十吋銀幕的大電視。 出門時,巴菲特自己開車、自己提行李。女兒蘇珊(Susan Buffett)如此形容父親,「金錢只是他勝利的成績,他很少花什麼錢,車子與衣服都是用到破舊才換新的。」

    從小開始,巴菲特便很渴望博得他人好感,但青少年時卻曾為此困擾不已,甚至為了引人注意而到處惡作劇。後來,他接觸到人際關係大師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著作《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書中第一頁的一句話「假如你想採集蜂蜜,就不要踢翻蜂窩」讓他深受感動,並努力實踐,逐漸讓自己成為可親的人。 「要得到愛,唯一的方法是討人喜歡。……你給出去的愛愈多,得到的愛愈多,」巴菲特將這個過程形容為雪球:「如果你裹在正確的雪球裡,它一定會滾下去。……我的意思不只是指錢滾錢,也是指你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你所結交的朋友。……你必須讓雪花願意黏在你身上。……你必須是那團濕雪,你最好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生命就是...

    巴菲特非常重視夥伴關係,對於合作愉快的夥伴,不僅給予最大的信任與授權,也不會因為短期的業績變化而加以責難,更不會輕易背棄或離開他們。波克夏沒有退休年齡限制,所屬各公司執行長的平均服務年資為23年,不曾有人離職轉任,而且除了一人為空降主管外,其餘全是內部晉升。 「如果你的經營模式就是一再將你所喜歡、欽佩、覺得有趣的同事拋棄,只是為了追求更高一點的數字,那麼成為有錢人又有什麼意義?我們喜歡更多錢,但不會為了錢而放棄一切,」巴菲特說。

    對於自己的成就,巴菲特向來歸因於社會體系給予他優厚的支持與回饋。「我的錢很多,代表我必須向社會做出許多回饋,」所以巴菲特不只會賺錢,也是非常慷慨的贈與者,除了為家人成立5個基金會,讓子女從事各自的慈善事業外,2006年更宣布將資產的85%(總值370億美元的股票)分20年捐給5家基金會,成為美國史上最鉅額的慈善捐款。

  5. 2016年11月26日 · 最重要的是全力集中在「 Try 」上面,所謂的「 Try 」就是根據 Keep 與 Problem 的反省結果,提出下一次如果怎麼做「有可能」更好的改進測試! 要注意的是,這並非是構想真正的解決辦法,因為事實上我們通常不知道哪個方法才是最佳解法,唯有「先測試後才知道」。 所以一個有效的 KPT 法,通常會畫成下面這樣的表格,填寫內容的方式大概如下: 另外也要提醒大家的是, 「 KPT 方法」 核心是「流動」 ,關鍵行動是「 Try 」的「測試」。 為什麼是流動的呢? 因為這一次的測試,如果發現了某些值得保持( Keep )的方法,那麼就會進入下一次 KPT 反省的 Keep 中。 同樣的,如果這次測試發現新的疑惑,就會進入下一次 KPT 的 Problem 中。 因此這裡面的內容會是流動的。

  6. 2022年12月16日 · 「一開始大家的印象是,這是廢棄物處理。 它不是,它是直接回生產線,有很大的效益。 」馬蔚自信地說,當製程廢棄物可重新回產線利用,既是環保設施,也是生產設備,因為「它能幫企業賺錢。 跟隨客戶開發設備、海外設廠,客製化與售後服務獲信賴. 被問及最感到驕傲的是哪一項技術,馬蔚的答案有點意外:「好像沒有。 」因為技術是與時俱進的,客戶也面臨很多挑戰,今天只要採用新的技術,廠商就要跟進,像是引入新的設備、新的化學品、新的氣體,或客戶希望做到 recycle(循環利用)、reclaim(重新使用)或 reuse(再利用)。 朋億就會跟客戶一起去實驗開發客製化設備。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