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22日 · 桑園圍申遺特邀顧問專家佛山市水利專家陳彥文介紹在桑園圍建設伊始採用了巧妙的辦法宋代水利官員將浮糠拋入江水中然後跟隨浮糠的走勢選擇修建堤圍的合適地點正因這樣順勢而」,60多公里長的桑園圍防洪和灌溉的方式別具智慧彎彎曲曲如巨龍橫貫在西江與北江之間。 「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這也是佛山桑園圍‘申遺’成功的重要原因。 」陳彥文說,這與都江堰的飛沙堰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代是桑園圍建設的重要時期。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九江堡鄉紳陳博民請旨,率眾築壩甘竹灘,堵塞倒流港,連接西北兩江防洪堤。 至此,開口圍轉變為閉口圍,西基段基本上全線有堤,桑園圍雛形初顯。

  2. 2022年2月1日 · 根據官方資料指出公園將分為三個區域當中農業區佔11公頃讓農民以生態友善的模式耕作有打算回到塱原復耕的農民表示去年12月曾獲邀進場視察惟當時發現農業區的工程進度及規劃未如理想亦未能滿足農民耕作的基本要求部分田地的排水工程並未完成惟當局預計在今年第一季便會完成工程他們亦會回到農業區復耕擔心屆時的配套或未能讓他們順利進行復耕工作。 長春社則指,當局至今仍未有公開農業區的未來運作模式及方向,建議應與農民保持溝通,交代日後運作細節,減少雙方出現預想落差的情況。 漁護署表示,區內會設置配合農耕需要的留宿及貯物設施供農戶租用,在工程完成後,會盡快安排農戶在區內耕作。 Ken(化名)是其中一位打算回到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復耕的農民。

  3. 2016年12月28日 · 社區專題. 【細說雙魚河】防洪、生態難兼得? 塱原濕地、港米候鳥一同遭殃. 撰文:溫釗榆. 出版: 2016-12-28 00:00 更新:2016-12-31 23:52. 自古以來,人與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河流為人們提供淡水和食物促進農業水力發電和航運河流盆地亦是人們聚居和建立社區的起點是人類文明的起源。 隨着市鎮化發展,土地需求愈來愈大,河流的存在反而成了阻礙,深水埗就有不少河流因此被長埋地下。 新界地區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重要河流之一的雙魚河,雖然逃過被填平的厄運,也得配合城市化發展而被改造,昔時奔騰的河流,如今成為了筆直的長渠。 近年社會經常倡議親水文化,我們又應如何與河共融? 攝影: 吳鍾坤、張浩維.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畜聚居河道兩旁 經常犯濫遂被拉直.

  4. 2017年4月30日 · 由於印度政府沒有投放資源建設水利工程目前全國只有約四成農地有灌溉設施其餘的都是依賴降雨沒有水庫收集雨水沒有溝渠把水送到農田沒有排水道把多餘雨水疏導走沒有節約用水的噴灌滴灌和湧泉灌溉系統農田的抗災能力基本上 ...

  5. 2023年9月8日 · 邊境村民僅收水閘警報、循例電話. 撰文:梁祖饒 李穎霖. 出版: 2023-09-08 20:28 更新:2023-09-10 04:56. 香港受暴雨侵襲,天文台發出史上最長黑色暴雨警告,全港大範圍水浸。. 港府在周四(9月7日)晚23:44發新聞稿通知,深圳將在周五00:00排洪,相隔僅16 ...

  6. 2021年3月18日 · 藝文中國. 台灣缺水史|旱澇不均 清代台灣甘蔗與稻米的搶水戰爭. 撰文:許陳品. 出版: 2021-03-18 11:03 更新:2021-03-18 11:03. 近期台灣中南部各大水庫儲水量只餘一成,發生堪稱是自1964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 為何台灣平均年降雨量有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雨量的2.6倍,還會發生缺水災情? 屬於華南水田農業的台灣,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想要追求稻作豐收,成功的水利開發必不可少,明清時期的台灣官民仕紳,也視水利開發為土地拓墾中重要的一環。 建成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曹公圳,為當時鳳山縣知縣曹謹召集紳民一起開鑿的灌溉水渠,以解當地百姓乾旱之苦,灌溉高雄6,000多公頃的土地。 1919年,圳頭改為鋼筋混凝土製。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7. 2022年2月14日 · 即時中國. 18億畝耕地紅線難守 官媒調查耕地現況數量正減少品質變差. 撰文:蔡苡柔. 出版: 2022-02-14 13:30 更新:2022-02-14 13:30. 日前由國務院主辦的內地官媒經濟日報發布耕地問題調查報道指出耕地數量正在減少局部品質也在變差據官方規定經常進行耕種的土地面積最低值──耕地紅線是18億畝。 目前內地尚有19.18億畝耕地,但若以現在的速度減少,10年後可能會突破18億畝紅線。 《經濟日報》指出,2021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 習近平曾對耕地保護提出要求,強調「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