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18日 · 郭太太現時53歲郭先生打算到太太都退休時兩口子才一起回國內退休。 冀租金收入撑內地退休費用. 現時國內物業正在收租,每月4,000元人民幣。 他的盤算是靠香港物業租金及其他資產的收益,應付退休後在國內的生活費。 我先向他了解未來退休後的支出預算會多少,目前每月支出約3.2萬元,但不包括由太太負責支付的租金,保險保費及生活費。 所以他估計退休後生活需要應不止3萬元,因為未計保險保費,現時他有兩份住院計劃及一份危疾保險。 雖然郭先生已明確提出理財諮詢重點,是希望達到財務自由,但我提醒他必須更清楚個人及家庭支出,才能夠為達到期望財務自由的目標準備。 我先從他的收入計劃着手,郭先生的香港物業雖然將來退休後不會留下來自住,但他說必須留給孩子。

  2. 2024年3月1日 · 她認為FIRE=引火自焚」,所有人為了提前退休都忽視了財務中存在的3大問題浪費了自己最值得投資的歲月去提前退休最終親手葬送自己的人生。 「我恨FIRE! 」大多數人太樂觀 忽視3大要點. Orman表示,目前FIRE運動參與者對自己的財務規劃 過於樂觀 。 作為一個兩度入選TIME雜誌的財務顧問,她以從業經驗來看:FIRE運動的踐行者輕視了生活的不可預測性,除非有大量資金支持,否則FIRE生活將極其不穩定。 「 我恨FIRE ,我說真的⋯⋯如果你沒有一大筆錢,那麼發生災難時,如果出了什麼問題,你該怎麼做? Orman直截了當地表示, FIRE運動忽視了這3大要點: 低估了保證穩定且舒適的退休生活的成本. 突發醫療事件、意外以及市場低迷的衝擊.

  3. 2024年4月16日 · 在人人都想提早退休之際據BBC報道不少精英與學者表示世界正面臨全球性退休危機」, 65歲退休已經成為奢望有專家呼籲將退休時間延遲到75歲。 未來老人佔全球6分1. 65歲退休已不切實際. 也許不少在職人員都在期待60歲的到來期待退休的黃金之門徐徐敞開。 然而,對現在的許多人來説,在60多歲退休的想法變得愈來愈不現實,甚至不少金融巨鰐都深有同感。 今年3月,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CEO,Larry Fink在近期的致CEO與投資者的 年度信件 中警告:全球性「退休危機」已迫在眉睫,65歲退休對大多數人來説將成為奢望。 Fink表示:「退休是一個比30年前難得多的話題,而在30年後,這將是一個更難的命題。 2000年~2019年間,全球預期壽命從67歲延長到73歲.

  4. 2021年3月9日 · 簡單一招脫身兼提早退休.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1/03/09 17:40. 最後更新: 2021/03/11 18:17. 分享: 已達財務自由的YouTuber專訪陸續有來! 繼早前港產理財YouTuber Rain分享過個人投資經驗,今次有台灣嘅理財YouTuber蕾咪。 兩位除了都是三十出頭就已經達成財務自由之外,都是由專業人士轉換跑道。 蕾咪原本是一位工程師,更是作家、部落客、創業家等多重身份集一身。 畢業於台大電子所,曾擔任研發工程師的她,工作穩定、前途光明,又是甚麼驅使她辭去工程師的工作呢? 蕾咪回憶,在2014那一年因為家人患病,所以決定辭去工作,陪伴家人度過人生的時間。

  5. 2024年3月3日 · 發布時間: 2024/03/03 10:00. 最後更新: 2024/03/07 15:13. 分享:. 退休需要幾多錢?. 不同退休年齡儲蓄指南一表睇清. 退休究竟需要儲蓄多少錢?. 富達近日發布退休儲蓄的4條規則》(4 rules for retirement savings研究報告根據4個關鍵指標年度儲蓄率 ...

  6. 2020年10月14日 · 每個人的人生規劃及目標都不盡相同因此對退休生活的期望都不一樣有些人喜歡環遊世界有些喜歡享天倫之樂有些人會選擇創業並沒有所謂的最佳退休生活而是視乎個人需要而定。 退下工作崗位後,的確有不少時間可以思考自己未來的計劃及目標,但如果一直無法為退休後的生活制定計劃,就會終日無所事事、失去人生目標,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退休生活規劃公司Buoy Coaching創辦人Larry Jacobson指,如果在退休前做好準備,就可以避免出現這種情況。 另外,即使已經規劃好退休生活,Jacobson亦提醒計劃可以隨時調整,毋須照本宣科。 【強積金戶口太多?

  7. 2023年11月18日 · 善用時間讓自己的財富藉着 複息效應 不斷滾存增值,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隨着時間推移,便能達至財富增值的效果。 再者,隨着儲蓄和投資年期愈長,累積經驗愈豐富,能夠作出更明智部署,資金成長的機會便愈多。 要是年紀大了,才開始為退休儲蓄,代表要從後追趕。 如果你已臨近退休前最後五年,較遲起步可能會令你處於嚴重劣勢。 理財策劃資訊網站SmartAsset指出以下 兩大劣勢 : 1. 你從複息增長中受益的時間更少 。 在美國等地,即使在50歲對某些退休金帳戶的年度繳款達到最高限額,也可能不足以彌補在市場上損失的時間。 但香港設有強積金(MPF)制度,僱員及僱主雙方須分別向帳戶作出月薪5%的供款。 雖然正常情況下到了65歲方可提取,但從複息增長的角度看,則較能收「細水長流」之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