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7月6日 · 中心指去年食物中毒個案最常見的3大成因分別是生的食物導致污染食物處理人員造成污染以及儲存溫度不當其中涉及大規模流行病學關連食物中毒個案包括去年5月三文治食物中毒風波合共236人受影響當中有42人的糞便樣本含有沙門氏菌有一人需要接受深切治療其血液樣本驗出腸炎沙門氏菌。 另在一名患者所購買仍未食用的三文治中,亦檢驗出D組沙門氏菌。 中心指,涉事三文治由一所本地食物製造工場生產,經實地調查發現,個案的成因有多項,包括:即食配料被未經煮熟的配料及食物處理人員所污染、三文治在運送往零售點的過程中儲存溫度不當,以及製成品儲存溫度不當,即置於危險溫度範圍內,使病原體得以生長。 此外,生產商沒有在三文治包裝上標示生產日期及食用期限供員工及顧客參考。

  3. 2020年1月8日 · 食安中心指交叉污染是食物中毒常見成因交叉污染是指細菌由一種食物通常是生的傳播至另一種食物。 受污染的即食食物具有較高的風險,因為食用前一般不會再經進一步烹煮程序殺滅細菌。 有兩種較常出現交叉污染情況,一是食物與食物接觸,或有汁液滴下至另一種食物上,直接傳播細菌,例如生的介貝類汁液滴下至雪櫃內的蛋糕上。 第二種交叉污染通常是經由受污染的食物、設備、廚具、工作面,甚或水花,間接將細菌傳播至食物,例如在砧板上切生雞,細菌便可由生雞傳至砧板,甚至深入砧板上的花痕或切口。 如果同一砧板在使用前,或處理熟食時未有徹底清潔,細菌會很可能傳播至隨後在砧板上處理的食物。 沖洗生的肉類及家禽也會導致交叉污染,因為飛濺的水花可把其中的細菌由洗滌盆帶至80厘米外,污染附近的表面、器具或食物。

  4. 2023年11月6日 · 蠔本質上比其他海產有更高的食物安全風險由於蠔是濾食性動物透過鰓過濾大量海水的方式進食因此周圍環境中可能存在的病毒或細菌會在其體內積聚其中最常見的是諾如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過往就不時出現涉及進食生蠔後的食物中毒個案患者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等病徵食安中心指平均每年約25宗。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年1月初公布進食生蠔後食物中毒個案,有3名年齡介乎24至25歲的男子,在去年12月18日於尖沙咀某食肆晚膳期間進食生蠔後,約38.5至44.5小時後出現腹痛、惡心、嘔吐和腹瀉等病徵。 至於食安中心亦曾發表文章,指在2021年曾接獲超過100宗涉及生蠔的食物中毒事故,在2016至2020年間,每年平均亦有約25宗。

  5. 2021年9月20日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 (20日)正調查2宗懷疑食物中毒個案共涉及11人他們均在旺角一所餐廳晚膳後出現腹痛腹瀉及嘔吐等病徵其中6名受影響人士已求醫毋須入院接受治療全部病人情況穩定署方已通知食物環境衞生署有關事故並正繼續調查。 首宗個案涉及6男2女,年齡介乎24至31歲,他們在上周五 (17日)於旺角一所餐廳晚膳,並於進食後約35小時後出現上述病徵;另一宗個案則涉及3名同為23歲的女子,她們上周六 (18日)於上述同一所餐廳晚膳,約30小時後亦出現類似病徵。 相關新聞. 最高瀏覽. 05月13日 (一) 16:46. 美明尼蘇達州爆高致病性H5N1 港暫停進口禽類產品. 因應世界動物衞生組織通報,指美國明尼蘇達州Dodge縣爆發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為保障...

  6. 2021年11月24日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 (24日)公布2宗於懷疑食物中毒個案涉及的餐廳為觀塘的The Fat Oyster。 個案涉及5人其中2名受影響人士已求醫毋須入院全部病人情況穩定署方已通知食物環境衞生署有關事故並正繼續調查。 中心亦呼籲市民保持個人、食物及環境衞生,預防經由食物傳播的疾病。 首宗個案涉及3名年齡介乎27至28歲女子。 她們上周一 (15日)進食購自The Fat Oyster的外賣食物,每人進食了約7隻生蠔,並於進食後約33小時30分鐘後出現腹痛、發燒、噁心及嘔吐病徵。 另一宗個案涉及2名女子,年齡為35及36歲。 她們上周五 (19日)於同一所食肆晚膳,每人進食了約9隻生蠔,約23小時30分鐘後出現類似病徵。

  7. 2024年1月4日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跟進去年12月30公布的兩宗到會公司Fever Food 到會熱點食物中毒個案懷疑是由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的細菌引致食物安全中心經調查後發現該製造工場懷疑未有徹底煮熟有關食品以及將食品長時間儲存於不合適的溫度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懷疑引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分別於去年12月21日及25日製造並以到會形式派送予客戶食用由於涉及長假期和節日慶祝活動不排除受影響食品可能供應予多於2個群組的顧客提醒市民如曾於相關日期進食於Fever Food 到會熱點」訂購的一口牛、鮮蝦帶子螺絲粉,和紅酒牛肋條等到會食品,並曾出現腸道傳染病症狀,與防護中心聯絡,並向家庭醫生求醫。

  8. 2023年5月30日 · 1/2. 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今日 (30日)表示夏季是由細菌引致食物中毒的高危時節因為溫暖的環境利於細菌快速繁殖隨着氣候持續暖化預計香港今年全年平均溫度偏高。 中心提醒市民和業界人士,在夏季尤應小心注意食物安全;同時,中心已在本月開展夏季食物監測計劃,進行專項食品調查,加強抽取食品樣本作微生物測試。 中心提到,致病菌大多在攝氏4度至60度之間迅速滋生及繁殖,所以此溫度範圍稱為「危險溫度範圍」。 有潛在危害的食物如受致病菌污染,致病菌在室溫會迅速繁殖至危險的水平,並導致食物迅速變壞。 當中,毋須再烹煮的即食食品如燒味滷味、已煮熟的米飯麵食,以及生或未煮熟的食物如生蠔刺身等高風險食物須小心處理,不應長時間放於室溫。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