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7日 · 台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於Facebook發文指案中的病患皆提到曾進食炒粿仔條」,瞬即讓他想起一類型的食物中毒——炒飯症候群 (Fried rice syndrome)。 即煮熟米飯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就有可能導致一種特殊細菌稱為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的生長,這些細菌會產生一種腸毒素 (cereulide),這種毒素破壞粒腺體能量代謝,如果毒素量大就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 更可怕的是,這種毒素是熱力無法消除。 李建璋指仙人掌桿菌有孢子耐熱,毒素也耐熱,即使炒過也殺不死,等到吃入肚內適當溫度, 這些孢子萌芽加上毒素就產生症狀,過去亦曾有案例,如2008年有美國女大生,2021年澳洲有位華裔女士,均吃了放了一星期才加熱的炒飯炒麵,導致嚴重反應甚至喪生。

  2. 2024年4月17日 · 台灣腎臟專科醫生洪永祥在 Facebook專頁 發文食物中毒話題教大家預防手段他指出除了像近來引起社會熱議的米酵菌酸」、「蘇丹紅」、「小林紅麴這類急性食物中毒其實生活中還充斥著5大毒物包括吸入毒霉菌毒清潔化學毒加熱容器毒經皮毒。 同樣的中毒,但對每個人的傷害都不同。 除了暴露毒物的時間與劑量影響外,每個人的抗毒體質與解毒能力也都不同。 因此,洪醫生教大家抗毒5招,養成抗毒解毒的能力與體質,一旦遇到毒物時,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 第一招:減少外食與吃垃圾食物,學會自己買菜與煮菜. 洪醫生指出,要避免食安問題的第一招,一定是自己把關。 自己購買食材自煮的比例越低,會令身陷食安風暴的機率越高。

  3. 2024年3月28日 · 米酵菌酸/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急性肝衰竭/木耳台北寶林茶室近日爆發大規模集體食物中毒事件至今已累計14人疑因食用發酵不當的炒粿條或河粉後出現食物中毒症狀送院當中已有2人死亡

  4. 2024年5月6日 · 食用安全/食物中毒/麵包店/腹瀉嘔吐/越南各地食物安全事件接連不斷近日越南南部同奈省被爆出集體食物中毒案件逾千民衆在吃過一間麵包店的麵包後有超過550人出現上吐下瀉食物中毒症狀入院12人情況嚴重2名兒童更需搶救最新影片

  5. 2024年4月2日 · 事實上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食物中毒常見原因而金黃色葡萄球菌所產生的毒素是抗熱的就算加熱也無法去除。 至於為何這名高中生,先後於短時間分別患上腸胃炎及盲腸炎? 陳榮堅表示急性腸胃炎,造成腸胃腫脹之後,雖然已經消炎了,可是盲腸部分消腫比較慢,淋巴與靜脈迴流被阻塞,所以再致盲腸炎。 慶幸少年經手術後,已恢復良好。 陳榮堅因此提醒市民手部如有小傷口,記得要戴上手套再做菜。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 立即下載︰ 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 http://tinyurl.com/3dtnw8f5. 責任編輯:羅嘉欣.

  6. 2024年5月6日 · 2024年3月底台灣衞生當局通報一宗在台北一家餐廳發生的食物中毒事故導致34人食物中毒兩人死亡33人的臨床樣本檢出對米酵菌酸毒素呈陽性反應據報一名廚師的手檢出對該毒素呈陽性反應顯示經該名廚師處理過的食物可能受到污染。 懷疑涉事的食品包括河粉和粿條。 在本文中,我們將加深對這種致命毒素的認識,並了解減低風險的方法。 米酵菌酸是什麼? 米酵菌酸是一種耐熱毒素,由椰毒伯克氏菌產生,這種細菌在土壤及植物中無處不在,適合細菌生長的温度範圍是攝氏30至37度,適合產生毒素的温度範圍則是攝氏22至30度。 最初通報的米酵菌酸中毒個案是因食用發酵粟米和以椰子為原料的食物而發生的。 部分脂肪酸,特別是椰子和粟米內的脂肪酸能促進細菌生長和產生該毒素。

  7. 2024年3月28日 · 綜合台媒報道繼台北寶林茶室爆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後引起各界關注至今已經有14人曾在餐廳用餐後出現中毒症狀求醫當中有2人死亡。 有網民翻查寶林茶室的Google評論,發現該餐廳的評分高達4.6顆星,且有897篇食評,雖然當中以5星佔最多,但評分最低亦見1星和2星。 從近期的食評可見,餐廳的食品質素大不如前,有不少食客對於食品大失所望。 有食客甚至指,餐點裡摻入頭髮,水杯亦有一股「抹布味」,衛生情況讓人憂慮。 我點的是酥炸雞腿,第一口覺得蠻好吃的,但下一秒立刻嚇到,裡面有一根卡在裡面拔不出來的黑頭髮,我立刻把口中那一口吐出來。 負評中亦不乏食客批評餐點調味偏重口味且油膩,甚至懷疑食材有變壞變質的可能,整體用餐體驗讓人失望,直言「有種被雷到的感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