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6月14日 · 六部影片都背負1968的歷史意義,探討階級、社會、制度、性、生死等議題,展現人類嚮往自由的終極追求。 此外,節目亦舉辦「68回望:時代與電影」工作坊,邀請嘉賓講者與大家分享「五月革命」與電影時代的關係,有興趣的朋友記得留意。

  2. 2018年5月8日 · 1968年是政治動的一年。. 1月捷克「布拉格之春」掀開公民抗命的序幕,到法國「五月風暴」,學生、工人起來爭取自由和平等。. 在美國,此起彼落的黑人平權及反戰運動震撼人心。. 橫跨整個西方社會的抗爭運動,象徵了反建制與反保守主義 ...

    • 一切安好?作為境遇的五月之後
    • 《一切安好》中對工人們工作環境的直接呈現
    • 為了忘卻的紀念:轉向、改寫和所謂「共識」
    • 編者按

    黑色螢幕上出現了大字:MAI 1968(五月 1968)。然後大字變成了:MAI 1972。再然後:FRANCE 1972。大字的顏色以紅白藍——法國國旗的三色,象徵平等、博愛、自由——反復交替。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和讓-皮埃爾·哥連(Jean-Pierre Gorin)執導的《一切安好》(Tout va bien)就是這樣開始的。這部實驗電影以1968年五月風暴刻度測繪著1972年法國的現實,並由此展示作為境遇的「五月之後」: 「一個國家。有國家,就有農村。就有城市。有很多房子。很多很多人。有農民。有工人。有資產階級,小的,大的。很多很多人。農民幹農活。工人做工。資產階級呢?當資產階級……」 這是電影的畫外音,也可謂分鏡頭劇本,該片的鏡頭語言以此鋪開。一方面,電影徵...

    《一切安好》在反思電影能做甚麼。在當年的訪談中,高達把自己的作品和另一部反映罷工的電影《為自由而戰》(Coup pour coup)加以對比。馬蘭·卡米茲(Marin Karmitz)的《為自由而戰》採取高度的寫實風格,記錄埃爾伯夫(Elbeuf)紡織廠女工七十年代初佔領工廠的事蹟。但是,高達認為,這部同樣完成於1972年的電影相信鏡頭本身的誠實和透明,而不去反思電影之為媒介。在《一切安好》中,雅各拍不出政治電影,正是因為他對媒介本身和知識份子身份的高度不適感。然而,反諷的是,他因此成為了晚期資本主義文化生產的一部分:廣告製作人。在片場,流行音樂伴奏下,他拍攝高度商品化的性感肉身,背景中時不時傳來越南戰場的新聞。 同時,政治也在私人生活中如影隨形。當蘇珊把對新聞媒體的沮喪感帶到了兩人的小日子...

    發達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常態有著稀釋政治化境遇的邏輯,這一點我們都不陌生,從《一切安好》的工廠經理的振振有詞中也可以窺知一二:社會的問題當然多的是,但「看看人均收入吧!」還有「馬克思、恩格斯時代」人民的困難嗎?但總有一些「找麻煩」的人。所以,「五月」是心理疾患、是「污染」、是偏離。「五月」,作為發生在戰後發達資本主義世界最大規模的群眾反抗,從一開始就遭到輕描淡寫,意義縮減。 不過,在羅斯的考察中,五月後續/遺忘的真正轉捩點,則發生在七十年代中期,當時,一批以前的五月分子相繼「轉向」,隨著他們「回歸」(後)現代社會之後慢慢掌握話語權,以紀念五月為名而進行的歷史改寫悄然發生,成為日漸壯大的新意識形態敘事。這和七十年代後半期所謂「新哲學家」(nouveaux philosophes)崛起密不可分。該...

    1968年,五十年前,美國深陷越戰泥沼,馬丁·路德·金與甘迺迪相繼遇刺身亡。那一年,捷克斯洛伐克大搞「布拉格之春」,一直搞到蘇聯坦克開進布拉格。那一年,全球崇拜已成革命符號的切·格瓦拉。那一年,「六日戰爭」慘敗,馬克思主義的阿拉伯左翼武裝反殖民。那時,全世界青年學生走上街頭,高呼造反有理的口號。 本文關注點不在「五月風暴」事件,而是它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在法國,有兩種「五月之後」,一是簡稱為68後的左翼時期,一種是遺產/遺忘的後現代功業,後者總想埋葬前者。無論如何,五月風暴都不是一段陳年往事,它總在提供著教益。 保馬將陸續推出「反思1968」系列文章,本文是該系列的第一篇。 感謝王璞老師授權保馬推送此文。文章轉載自公眾號:澎湃思想市場。

  3. 2018年7月1日 · 1968年阿拉伯世界剛剛經歷了上一年「六日戰爭」的慘敗,數十萬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進攻下流離失所。戰敗後,阿拉伯左翼以馬克思主義武裝了其反殖民運動,填補了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伊斯蘭興起前的政治真空。1968年,冷戰中的社會主義陣營也並不 ...

  4. 2024年4月30日 · 怒火燒至歐洲 巴黎政治學院學生封鎖校園要求讉責以色列.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爆發反戰、挺巴勒斯坦示威,示威燒至歐洲校園,勾起上世紀60年代美國學生主導反對越戰、反種族主義運動的回憶。. 事隔50餘年,哥倫比亞大再次成為左翼運動的起點,但這一次 ...

  5. 2018年5月27日 · 正如有人會說,1968年的學運浪潮沿自歷史的必然軌跡。 那時世界大戰結束廿載,美國以霸權姿態介入越戰,觸發大學生廣泛不滿。 法國沙特等icon人物主張解放殖民地,培養出大學生普遍反建制意識強烈,可謂如此一轍。

  6. 2024年5月1日 · 1968年4月23日,數百名學生舉行示威活動,抗議越戰,同時反對哥倫比亞大學計劃在附近的哈林區(Harlem)建造一座他們聲稱將成為種族隔離的體育館。 示威者到達體育館建設現場,拆除防護圍欄,然後返回校園,將自己封鎖在Hamilton Hall內,並阻止代理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