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5月28日 · 很悶,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而且更讓我感到納悶的是,如果我這麼不好為何還要找我一起合作? 後來遇到了一個諮商師,我們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問我一個問題:他這樣對待你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 「我覺得我怎麼做都不對。 「那這樣的感覺熟悉嗎? 」諮商師說。 再來的劇情我想大概大家都猜到了,在我青少年的時候,我也試著尋求其他人的認同、同樣經歷了「怎麼做都不對」的這種感覺……,童年創傷什麼的啦布拉布拉。 投射性認同,完畢。 透過「貶低」別人「墊高自己」 上面這個解釋並沒有不對,只是總覺得還少了點什麼。 直到我今天準備直播的時候看到了《情緒的解剖圖鑑》上面的一段話,突然恍然大悟! 「有時候習慣輕視別人的人,是透過貶低別人,來提升自己的價值。 由於貶低自己太痛苦了,所以只好轉過來,貶低他人。

    • 媽祖政治學:角頭、宮廟與政治的三角板凳
    • 無神論的中共透過媽祖進行宗教統戰
    • 顏家永久執政鎮瀾宮,兒女子承父業擔任民意代表
    • 霧峰林家也不敵「角頭、宮廟與外部政治勢力」集團
    • 文協的起源之一:反擊殖民者對角頭與宮廟的全面收編
    • 文協百年到今日刪 Q 的永劫回歸

    從 2019 年台灣眾多政治社會學者合著《吊燈裡的巨蟒》一書探討「中國因素」的對台紅色滲透開始,中國涉台「宗教統戰」的研究方興未艾,其中尤以中國官方對台媽祖信仰宗教網路的滲透,堪稱典範型教材。1986 年台灣社會解嚴前夕,中共涉台相關單位發現了宗教統戰的妙用,因此由統戰部主導聯合福建地方政府規劃湄洲「媽祖成道千年祭」,並於 1987 年與台灣社會本地解嚴的社會情境高度同步。

    1980 年代末期的國民黨,還是「漢賊不兩立」的國民黨,是那個還沒長成「一中各表」的國民黨。無神論的馬克思主義者要透過媽祖信仰搞宗教統戰,自然是被執政的國民黨視為大敵。為了避免台灣本地大量媽祖信眾與廟方將信仰認同提升成「祖國認同」,國民黨中央社會工作會以黨領政,透過內政部民政司召集台灣各大媽祖廟頭人研議應對方式,最後確定由北港朝天宮同樣以媽祖成道千年為名義,舉辦「全省」慶祝活動。 在這個時候,鎮瀾宮相較其它百年大廟資歷仍淺,因此無法成為這種全台性慶祝活動的主辦方。為了爭香火、爭排名、爭誰是本山、誰是祖廟、誰是開台媽,本來南下朝天宮進香的鎮瀾宮,1970 年代後就開始銳意經營、擴大進香,哄抬名聲。甚至為了避免自己被看成朝天宮的分靈子廟,鎮瀾宮對內不再至北港朝天宮進香,改至新港奉天宮;對外則透過...

    1990 年代末期,台中地方角頭、曾列 1987 年一清專案赴綠島管訓的顏清標,在成為台中地方派系黑派大老、台中縣議長後,於 1990 年代進入宮廟體系,成為鎮瀾宮董事長,並透過縣府資源與制度改革,讓鎮瀾宮「派系共治、輪流執政」的傳統被打破。鎮瀾宮在顏家「永久執政」下,從此以「大甲媽祖國際文化節」的名義,成為國家重點補助對象攀上廟史高峰;2001 年更以「宗教直航」模式,搶先「小三通」,也讓顏清標個人的政治能量走向頂點,讓台中顏家成為全國出名的政治家族,更讓顏清標在個人因多案入獄後,仍能子承父業的讓顏寬恆繼任立委、讓顏莉敏成為台中市副議長。

    《鏡週刊》媽祖與台中地方政治的相關報導就曾指出,2020 年縱使疫情喧騰,大甲媽繞境時間一再延宕,但「角頭、宮廟與政治」的三角板凳,仍然透過各式宮廟慶典所聚積的人氣,「三位一體」的從顏清標移靈至顏寬恆身上。也就是說,一百年過去了。創立於 1921 年 10 月的台灣文化協會(文協),那個生長在本次「刪 Q」罷免陳柏維選區內,日治時期台灣政治文化運動頭人,霧峰林家三少爺林獻堂所帶領創設的文協,曾經奮力想要對抗的「角頭、宮廟與外部政治勢力」集團,仍然喪屍般的以不同形態橫行於當地。

    據日籍台灣政治史研究者若林正丈於其巨著《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所言,1919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唯一的政治學者總統威爾遜所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風靡世界,影響了日本大正時期的民主推動浪潮,進而激起了台日兩地檢討殖民政策的聲音。整個 1920 年代,因此成為台灣人在日本帝國殖民體制內追求民主政治與自主尊嚴的時代。這種「我反抗故我存在」的朝氣,帶動自我統治、組織議會的風氣,更是創造了「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個響亮的口號。 從 1920 年由東京的台灣留學生創刊《台灣青年》,以撤除給予總督專制權力的《六三法》為目標,屢次挑戰日本「內地」審查制度開始。1921 年 2 月,「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在以林獻堂為首的各地仕紳引領下,展開未來多達十五次失敗的第一次嘗試。1921 年 10 月,「台灣...

    如今看來,百年前文協對台灣政治與文化啟蒙的急迫追尋,主要來自對當年台灣文化破敗與中國政治醜惡的沉痛反思。文協創立旨趣即載明「我台灣位於帝國南端,孤懸海外之故,常不能跟隨世界之進步腳步。回顧島內,新道德建設尚未完成,而舊道德早已相繼衰頹,人心澆漓,人人唯利是爭,無智蒙昧小民固不待言,居於上流者也相率於揣摩迎合,以博取一身之榮達為能事。青年則多安於眼前小成,薄志弱行,更無確實之大志,甚至流於過激思想,無國士之風而有盜賊之行。此不但不能為國家、人民,圖民度之向上,一知半解、言行不一,甚至有圖毒社會者。每思及此,台灣前途實堪寒心」。 而《台灣民報》屢次提及中國政治現況時,都有強烈的批判認為,「中國文化自春秋鼎盛後極盛而衰。此後只有每況愈下,晚清閉關自守,國民長睡不知世變,終受割地賠款之辱。世界文明不...

  2. 2019年9月16日 · 【解密外派旅居國外的生活】青年外交官劉仕傑:最大的挑戰是「找另一半」 VO 精選好書 2019-09-16. 圖片來源: 護台胖犬 劉仕傑 。 《VO》導讀: 很多人常常覺得某些職業、某些職位看起來很輕鬆,因而對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滿意,像是薪資高、福利優的「外交官」,常常被外界視為「夢想工作」之一。 然而,擁有豐富體育外交經驗的青年外交官劉仕傑現身說法,點出外交生活不為人知的「愛情辛酸」,也讓人發現,原來每個職業都有辛苦的一面,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了。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劉仕傑. 每次校園演講時,我最常對同學們說的一句話就是:「考上外交官其實沒那麼難,最難的是在漫長的外交生涯中找到另一半,以及在你的家庭生活中找到平衡點。 一講到這個,同學們總是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樣。

  3. 2017年4月17日 · 說書人含淚作詩一首,詠姜維與劉諶: 鋤禾日當午,淚滴禾下土。誰知劉備孫,真正有傲骨。 說到這邊,諸葛亮子孫以身殉國,劉家死的死、降的降,故事總該結束了吧? 不。還沒。 姜維:(喃喃)先帝是先帝,丞相是丞相,那麼……我是誰? 還有這個男人。

  4. 2016年5月4日 · 爆發力驚人的西北軍. 西北地區是馮玉祥的地盤,包括綏遠、陝西,後來又擴張到甘肅 (含青海、寧夏) 等省, 但在 1925 年當下,馮玉祥的主力仍在直隸,與奉、直、晉聯軍爆發南口大戰,兵敗後才撤 往綏遠重整,並向國民政府靠攏。 馮玉祥原本的國民軍有主力三個軍 (曾擴大到五個),但只有第一軍才是嫡系,二、三軍已被打殘,不是投靠其他勢力,就是被一軍消化掉。 馮玉祥西北軍的優勢是士氣高昂、攻擊力強,但資源十分有限,無法持久作戰。 馮玉祥後方的馬家軍此時力量較弱,是西北軍的附庸,後來才轉而依附國民政府。 更遠的新疆楊增新則是保持中立,沒有參戰。 危機四伏的中原地帶. 中原地區此時是吳佩孚的地盤,控制河南、湖北兩省,另有湖南趙恆惕作為盟友。

  5. 2020年7月9日 · 警察執法時,持槍擊斃無辜民眾,或是軍人遵照上級命令「依法」鎮壓人民,這些狀況全世界層出不窮。本書作者的觀點認為,人民面對不公不義或已經傷害到自己的事情,就必須立刻反擊,這是「反抗的道德義務」。

  6. 2018年2月26日 · 電影描寫一個叫凌晨光的畫家,年輕時被國民黨追捕,因而流亡海外,原本在美國生活穩定有成就,1949 年中共建政後,他懷著建設國家的熱情,拋棄一切與家人返國。 回國後,凌晨光努力融入「新中國」,但文革摧毀了他幸福的家,甚至還被暴力毆打。 後來,女兒有機會出國,臨行前對他說:「您愛這個國家,苦苦地戀著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愛您嗎? 1976 年中共前總理周恩來過世,凌晨光畫了一幅「屈原天問」的畫掛在天安門,人們想找出這幅畫的創作者,害怕的凌晨光後來逃到郊野,凍死在荒原上。 死前他用盡氣力,用軀體在潔白的雪地上畫了一個問號。 大陸版的電影在內部放映後引發支持與反對兩種不同看法。 1981 年起,黨媒解放軍報刊出點名批判的文章,多家媒體也跟進批判,電影因而被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