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 地震震度源自和應用於十度的羅西福瑞分級( Rossi-Forel scale (英語:Rossi-Forel scale) ),由 義大利 火山 學家 朱塞佩·麥卡利 (Giuseppe ...

  2. 2015年9月20日 · 即時警報(英語: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縮寫: EEW ),又稱地震預警、地震速報,是臺灣在地震發生後發布的警報,針對部分地區利用地震波傳遞速度的差異,在較具威脅性但速度較慢的S波、表面波到達前,透過電腦軟體、行動應用程式、災防、

  3. 地震災害 是 地球 上主要的 自然災害 之一。. 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 地震 ,其中大多數規模較小或發生在海底等偏遠地區,大部分的人們感覺不到。. 但是發生在人類活動區強烈地震往往會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通常來講,芮氏規模3以下的地震釋放 ...

  4. 地震預警系統 (英語: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或 Earthquake Warning system ,縮寫: EEWs ),是指依託潛在震源地附近的地震台網,在震後數秒內快速估算地震影響範圍和震害程度,在破壞性的 S波 和 表面波 到達設防區域前發布警報的即時 地震 資訊處理系統 [2] 。 地震預警系統利用 P波 傳播速度較快、幅值較小,S波和表面波傳播速度較慢、幅值和破壞性較大以及電磁波傳輸速度遠大於地震波的特性,透過讀取分析布設在各地的即時傳輸地震監測台站的記錄資料,快速對地震要素進行評估,來向預警設防區域發布警報,以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 。

  5. 地震很少能夠直接殺死人類或者其他野生動物,主要是由地震引發的二級災難如建築物垮塌、火災、海嘯和火山爆發等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這些後果實際上屬於人類災難。

  6. 日期為每年的9月21日,即九二一大地震的發生日,初名「災害防救日」,後於2002年改為現名,以期望能以國家層次的規模推廣地震避難之知識與技能。 外部連結 [ 編輯 ]

  7. 2024年5月26日 · 921大地 ,又稱為 集集大地震 ,是指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15.9秒發生在 臺灣 中部山區的 逆斷層 型 地震 ,總共持續大約102秒,期間臺灣全島都感受到明顯搖晃。 震央 位於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位於 南投縣 集集鎮 境內, 震源 深度為8公里 [1] , 芮氏規模 為7.3( 美國地質調查局 測得 地震矩規模 為7.6-7.7)。 這場地震肇因於 車籠埔斷層 的錯動,並且在地表造成長達85公里的破裂帶 [9]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是由車籠埔斷層以及 大茅埔-雙冬斷層 2條活動斷層同時再次活動所引起 [10]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