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7月31日 · 日期:2018 年 7 月 31 日 作者: 林以璿. 一位75歲的老奶奶車禍後出現骨折問題經過傳統復健治療結果成效不佳最後醫生利用高頻高音波檢查發現坐骨神經及脛腓神經受損腫脹再經由超音波導引下執行神經解套注射後順利改善左下肢疼痛及恢復活動功能。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黃景燦,今 (107)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復健醫學會年會上,分享了台灣有關於「高頻超音波治療」的臨床經驗。 治療神經壓迫受損導致麻木無力時,一般會以塑膠副木固定無力的關節,避免硬化,再配合物理治療儀器和復健治療,來刺激萎縮的肌肉再度活化,以期獲得功能上的復原。 但治療時間長,病人需要忍耐麻、酸、痛甚至更嚴重的如火燒、電擊等神經症狀之外,復健效果也不一定非常良好。 高頻超音波治療.

  2. 2020年8月2日 · 根據台大醫院耳科部衛教資料,「老年性重聽」的聽力下降,會有幾個特徵: 隨著年紀增加。 兩側耳朵聽力會有對稱性。 是漸進性的聽力損失,其中尤其以高頻的聲音最常受到影響。 因為高頻的聲音特別容易傷害耳朵,所以老年性重聽的患者也最不容易聽到高頻的聲音。 而當我們大聲說話的時候,聲音的音頻通常會不自覺的變高,所以反而讓老人家更聽不清楚。 音頻是指聲音在每秒鐘震動的次數或頻率,單位是赫茲(Hz)。 人類可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在 20 到 2 萬赫茲之間。 分貝. 聲音會需要媒介(介質)傳遞,例如空氣、液體和固體。 而強的聲音會給介質比較大的壓力變化,弱的聲音壓力變化. 比較小,所以我們會感受到不同音量的聲音。

  3. 2020年8月14日 · 陳錦國說典型老年性聽障主要是發生在高頻聲音的接收困難像是音樂的高音外在環境聲音的高音因為一直聽不清楚就會把聲音放大結果低音又會太大聲跟所有聲音結合起來就會讓年長者聽起來都很像雜音」,所以會聽不清楚聽得更煩亂。 圖片來源/iStock-970031544. 聽力退化可能是憂鬱症、失智症、自律神經失調的警訊. 陳錦國說,其實「聽不到」就跟弱視一樣,要及早矯正。 到達輕度聽損,對環境的察覺力減少,與人溝通的敏捷性下降,而中度聽損通常就已經影響到語音溝通的能力,大腦皮層對聲音的辨識能力。 「聽損的原因很多,從外耳、中耳到內耳、大腦等聽覺路徑上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都可能導致聽力下降;或者有些是全身性的影響,如血糖、高血壓等慢性病,影響全身器官的功能、也影響著聽覺器官的機能。

  4. 2023年8月1日 · 這運動能加速消腫. 日期:2023 年 8 月 1 日 作者: 王芊淩. 現在全民運動風潮盛行地區運動中心學校充斥著運動的人潮但即便再注意也很難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不論是競技型運動例如籃球排球足球羽球等還是只是單純跑步登山最常發生腳踝 扭傷翻船」,復健科醫師坦言:「這類外側腳踝過度內翻造成踝部外側韌帶損傷』,未來再次發生扭傷的機會很高急性期過後腳踝一定要加強穩定訓練。 腳踝扭傷初期「急性發炎期」該怎麼消腫? 不少運動都會有跳躍的動作,但往往落地時沒踩穩、不小心被絆倒,就可能讓腳踝扭傷「翻船」,有些民眾單純休息幾天後便慢慢改善,但也有遲遲未能消腫,甚至症狀持續加劇的問題出現。

    • 用音樂影響腦電波的概念
    • 聲音怎麼會影響身體的細胞?
    • 音樂幫助治療腦部疾病

    Lee Bartel博士憶起童年在加拿大西部的養蜂場長大,每年夏、秋季在採取蜂蜜時,蜂蜜滴落在機器的傳輸帶上,然後傳輸帶因摩擦而開始產生惱人的吱吱聲,若此時有蟋蟀走進採蜂房,開始發出唧唧的叫聲,沒多久傳輸帶上的吱吱聲就會和蟋蟀的唧唧產生同步的頻率。 Lee Bartel博士說,「這個現象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直到我發現物理中的共鳴現象,會使一個有節奏具振動性的物體和另一個物體產生同頻,我就開始利用這個自然界的現象,來製作音樂影響人類的腦電波。例如:具有特殊節奏的輕快音樂,可以幫助你入睡,幫助你放鬆,甚至幫助你集中注意力。」

    Lee Bartel博士在製作音樂影響人類腦電波很多年以後,發現一個非常低的聲音,約40Hz(赫茲)的單一音高可以幫助人們減輕疼痛,甚至減少大腦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和憂鬱症。這種聲音可以刺激細胞降低一些常見健康問題的風險和影響。 因為聲音或音樂,實際上都是空氣中的分子壓縮而產生的振動,當40Hz的振動傳到耳朵時,很多中耳蝸的毛細胞,會將這種振動轉化為電信號,經由聽覺神經傳遞到大腦的神經元,對腦部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產生作用,影響腦電波變成伽瑪腦電波。因為,腦電波的測量方式和聲音的量測方式相同都為Hz(赫茲),而每秒40或40赫茲的聲音被稱為伽瑪, 所以剛好可以在腦部形成伽瑪腦電波。 此外,大腦內數百萬個神經元,並不是獨立傳遞電訊號,而是像電路板一樣,有很多神經元聯結在一起,組成神經...

    在利用音樂幫助治療腦部疾病時,Lee Bartel博士提到使用音樂幫助失智症患者的例子,他每週給予患者3次治療,每次治療利用特殊裝置讓患者聽40Hz的聲音30分鐘。在12週的治療結束後,患者可以更容易記住孫子的名字,而且認知感也提升了。因為,失智症患者腦中神經元的電路電阻有變大的現象,透過音樂可刺激神經元的電信號傳遞。 麻省理工學院先前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失智症患者待在有40Hz光閃爍的房間裡後,導致阿茲海默症兇手的腦部類澱粉蛋白減少50%,因此Lee Bartel博士的研究團隊,想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身上進行利用40Hz聲音刺激和光刺激的比較,希望聲音刺激也會減少類澱粉蛋白,幫助治療阿茲海默症。若您對於這篇文章感到興趣,您也可以看一下Lee Bartel博士在TED的演講影片《Music Me...

  5. 2019年7月15日 · 日期:2019 年 7 月 15 日 作者: 林以璿. 在補習班教書的黃老師,日前喉嚨沙啞疼痛,以為感冒了,便自行購買感冒糖漿與喉糖服用,但狀況遲遲未好轉,才到診所就診。 診所醫師建議她到大醫院檢查,醫師透過內視鏡檢查發現她聲帶長繭,因為工作性質,黃老師不方便開刀治療,於是轉介給語言治療師,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 語言是人們溝通的橋樑,而最直觀的溝通方式是口語表達,但是當我們說太多話或是說話方式不當,就會導致聲帶長繭。 聲帶約1.5-2公分長,一但長繭,常見症狀包括聲音沙啞、說話吃力、不易出聲,部分患者會有喉嚨痛的情形。 早期的聲帶長繭只是偶而聲音沙啞,尤其是講話時間一久,嗓音就容易疲勞。

  6. 2023年7月10日 · 目前醫界共識,「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而是一種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 」因此了解並避免會造成失智的風險因子,是延緩失智的重要步驟。 研究:聽力受損的程度與失智風險程高度相關.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失智 12 大危險因子」,包括缺乏教育、聽力損失、頭部外傷、 高血壓 、 糖尿病 、飲酒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憂鬱、社交孤立、空氣汙染。 其中 2020 年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研究顯示,在所有風險因子中,位列第一的為「聽力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