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愛心捐款案例 相關

    廣告
  2. 一份捐款,可幫助200+貓狗園區和3萬+毛孩,提供更多的醫療與身心照護,幫助牠們尋找下一個家. 全力提供最好的安置計畫,您的愛心給了浪浪們新的機會,我們捐款也捐糧,讓浪毛孩有更美好的明天

  3. 聚眾人之善願,推廣助印佛經!遵行上師教誨,保根性清淨、真如本性,以達至善圓滿. 追求萬法一如,性相不二之境地!推廣助印佛經,供養諸佛法身,歡迎善喜布施!

搜尋結果

  1. 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 (United Way of Taiwan),簡稱 聯合勸募 ,是一個在 中華民國 臺灣 匯集專業人士將社會大眾的愛心捐款做恰當分配以發揮最大效益嘉惠更多弱勢的組織。. 「聯合勸募」的募款方式最早起源於1873年的 英國 ,在 利物浦 市20幾個 ...

  2. 1986年11月7日汪瑩接任愛心製作人崔浩然主持並改新型態播出;《愛心報導內容不再侷限於殘障災害或病患而是進一步去發掘默默奉獻愛心的人如老師收容流浪貓 狗的留學生努力保育瀕臨絕種鳥類的人興建圖書館的拾荒者專做救國團

  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愛心獎 是一個由 港澳臺 慈善基金會創會主席林添茂創設的一個旨在選拔無私奉獻的愛心楷模以鼓勵善行及匡正社會風氣的獎項 [1] 。 該獎項創設於2006年2010年第五屆愛心獎首次推廣至 香港 、 澳門 以外的 臺灣 ,並於2015年第10屆起擴展至 中國大陸 [2] 。 2019年第十四屆愛心獎每位獲獎人所得獎金提高至14萬 美元 ,共遴選出六10位獲獎者,獎金將全數用於公益事業 [3] 。 獎項宗旨 [ 編輯] 該獎項的宗旨爲傳揚愛心、鼓勵善行、弘揚孝道、匡正社會風氣、建立祥和社會 [4] 。 授予對象 [ 編輯] 公益領袖,慈善文明先行者。 心繫社會,企業慈善領導者。 默默行善,造福社會大衆者。 移風易俗,匡正社會風氣者。

    • 2000年代
    • 2010年代
    • 2020年代
    2003年11月,蔡依林受邀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會擔任「親親寶貝大使」呼籲民眾幫助跨地治病的兒童和捐款支持建設「麥當勞叔叔親子套房」。
    2004年3月,蔡依林受邀統一超商和董氏基金會代言「憂鬱青少年向陽計畫」呼籲民眾幫助憂鬱青少年重覓生活正向期待和擺脫憂鬱情緒。
    2004年6月,蔡依林受邀香港老年癡呆症協會參加「歲月優悠九重奏音樂會」呼籲民眾重視老人老年癡呆問題。
    2004年6月,蔡依林將在馬來西亞古晉舉辦的專輯《城堡》簽唱會的令吉5萬元收入捐給馬來西亞石角民立中學用於辦學資金。
    2010年4月,蔡依林受邀行政院衛生署和董氏基金會代言「2010戒菸就贏比賽」。
    2010年9月,蔡依林受邀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代言「陽光活動」活動呼籲民眾尊重和關愛顏損人士。
    2011年4月,蔡依林受邀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傳愛大使」呼籲民眾幫助偏遠小學患有身心障礙的兒童。
    2014年4月,蔡依林參加「Project WAO女生團結音樂節元年」呼籲民眾幫助受虐少女,該演唱會的收入全部捐給都市人基金會用於「向日葵活力工程專案」。
    2020年12月,蔡依林受邀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代言「無窮世代」活動。
    2021年8月,蔡依林受邀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代言「無窮世代」活動,並捐款新臺幣100萬元用於購置50台筆記型電腦。
    2022年3月,蔡依林受邀罕見疾病基金會代言「罕見疾病弱勢兒少助學培力計畫」呼籲民眾捐款為罕病兒童營造友善學習環境。
    2023年10月,蔡依林受邀罕見疾病基金會代言「罕見疾病弱勢兒少助學培力計畫」呼籲民眾捐款。
  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章節的時間以 時間( UTC+8 )為準。. 《 愛心 》是 中國電視公司 (中視)公共服務節目,介紹 弱勢族群 不畏逆境、奮鬥向上者,以及報導需要社會各界伸出援手的個案。. 播出時間自1977年至1999年1月31日,開播初期由 梁興國 主持 ...

  5. 2004年2月1日中視以源自中視公共服務節目愛心》、擁有二十餘年歷史的中視愛心專戶為基礎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中視愛心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簡稱中視愛心基金會」,英文名稱為CTV Charity Aid Foundation」。

  6.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2020受惠項目 [ 編輯] 我們的工作 「愛心聖誕大行動資助本地慈善機構推行扶助貧困弱小的社區項目為有需要人士締造更好的生活今年我們挑選18間受惠機構涵蓋6個不同範疇包括: 社區項目. 為弱勢人士包括少數族裔長者和低收入家庭提供教育社區援助和加強社區參與。 長者服務. 為長者清潔工或拾荒者建立互助小組;並為長者提供情緒支援輔導服務。 有生理或心理疾病人士服務. 通過各種支援、技能培訓和群體互動,幫助有生理或心理疾病人士及其照顧者提升身心健康與生活質素。 可持續發展 / 環境. 提供技術維修培訓和工作機會予基層婦女和待業人士,讓他們各展所長;並透過維修單車和回收單車零件,推廣可持續發展。 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