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2024年7月24日 ·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 三峽工程 或 三峽大壩,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長江上游 段建設的大型 水利工程 項目。 分布在 重慶市 到 湖北省 宜昌市 的 長江 幹流上,大壩位於 長江三峽 西陵峽 內的 宜昌市 夷陵區 三斗坪,並和其下游38公里的 葛洲壩水電站 形成梯級調度電站。 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 水電站,是中國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水壩 [2]。 三峽水電站的機組布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台70萬瓩(700MW)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還有2台5萬瓩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瓩,年發電量約1,000億 瓩·時,相當於計熱電發電效率後燃燒標煤0.319億噸的發電量,年直接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 三峡工程 或 三峡大坝,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长江上游 段建设的大型 水利工程 项目。 分布在 重庆市 到 湖北省 宜昌市 的 长江 干流上,大坝位于 长江三峡 西陵峡 内的 宜昌市 夷陵区 三斗坪,并和其下游38公里的 葛洲坝水电站 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水电站,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水坝 [2]。 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瓩(700MW)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 千瓦·时,相当于计热电发电效率后燃烧标煤0.319亿吨的发电量,年直接减排二氧化碳0.858亿吨。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沿革
- 建設歷史
- 建設過程
- 水壩規模
- 配套工程
- 管理措施
- 建設意義
- 世界之最
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境內,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全長約3335m,壩高185米,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人民幣,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
經國家防總批准,三峽水庫於2011年9月10日零時正式啟動第四次175米試驗性蓄水,至18日19時,水庫水位已達到160.18米。2012年7月23日,三峽樞紐開啟7個泄洪深孔泄洪。上游來水流量激增至每秒4.6萬立方米。2012年7月24日,三峽大壩入庫流量達7.12萬立方米/秒,是三峽水庫建庫以來遭遇的最大洪峰。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水庫長2335米,靜態投資1352.66億人民幣 ,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2015年12月,三峽大壩入選長江三峽30個最佳旅遊新景觀之一。
三峽大壩無魚類洄游通道,大壩截流後,三峽庫區的四大家魚產卵場消失,但在三峽庫尾的江津以上江段(合江-彌陀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中下游的水文過程、河床沖刷、濕地格局等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變。
•中文名:三峽大壩
•外文名:Three Gorges Dam
•屬性:混凝土重力壩
•位置: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
•興建時間:1994年12月14日
•全線建成:2006年5月20日
首倡建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孫中山便希望利用西方戰時的工業設備和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實業。這一年,他在上海用英文撰寫了《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畫——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意在引起國際實業界的回響。
中美合作
孫中山開發三峽水電資源的論著發表後,國民政府工商部曾於1930年初,擬在長江上游籌設水電廠,並著手收集有關資料和圖表,但對壩區的勘察工作始終未能進行。兩年後,即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主持組成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該隊查勘後提出《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測勘報告》,計畫在西陵峽內黃陵廟和葛洲壩修建兩座總裝機容量分別為32萬千瓦、50萬千瓦的低水頭電站,總預算1.665億美元。但這一計畫也僅僅是紙上談兵。 抗戰後期,美國政府推行“金元外交”政策,企圖獨占中國的經濟利益。美國派戰時生產局局長納爾遜擔任中國政府的高級經濟顧問。納爾遜到重慶後便與蔣介石密商設立中國戰時生產局。1944年4月,任中國戰時生產局顧問的美國專家潘綏向國民黨政府提交了一份題為《利用美貸籌建中國水力發電廠與清償貸款方法》的報告,建議由美國貸款9億美元並提供設備,在三峽修建一座裝機容量為1000萬千瓦的水電廠和年產500萬噸化肥的化肥廠,用向美國出口化肥的辦法還債。潘綏報告一發表,就引起中美朝野的高度重視。 同年5月,世界著名水壩專家、美國墾務局總工程師薩凡奇(John Lucian Sovage)博士應中國政府之邀抵達重慶。他到任後便立即投入工作,先考察了大渡河和岷江,接著便冒險查勘西陵峽。查勘後,他提出了《揚子江三峽計畫初步報告》。在該“報告”中,他建議在南津關至石牌之間選定壩址、修建電站。該電站設計壩高225米,總裝機容量1056萬千瓦,兼有防洪、航運、灌溉之利。這個以發電為主的綜合利用方案,當時被視為水利工程的一大創舉。 1945年,中國政府原則同意薩凡奇的三峽計畫。隨後,資源委員會邀集全國水利委員會、揚子江水利委員會和國家交通、農業、地質、科研等部門組成三峽水利發電計畫技術研究委員會,同時在四川長壽設立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在宜昌設立三峽勘測處,負責壩區的測量鑽探工作。 1946年,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組隊入峽進行地形測量和經濟調查。資源委員會分別與美國馬力森公司、墾務局就壩區地質鑽探、工程設計等事項簽約。根據契約,46名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赴美參與設計。鑽探、航空測量等各項工作也逐漸展開。 1947年5月,在國內經濟形勢日趨惡劣的情況下,三峽工程設計工作奉命結束;8月,設計工作全部停止,除極少數人員留美外,大部分人員分批返回中國。三峽工程在當時的中國只能是一個夢幻。
領導關注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三峽工程開始了更大規模的勘測、規劃、設計與科研工作。 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從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到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時任中央領導人,無一不專程深入三峽視察。 自1953年2月乘“長江艦”視察到1958年1月的南寧會議,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裡,毛澤東主席先後6次召見“長辦”主任林一山,都是為了三峽工程和長江水利建設問題。他對三峽工程興趣濃厚,垂詢甚多。比如,三峽工程在技術上有無可能性?壩區地質基礎如何?水庫會不會變成泥庫?能不能長期使用?要多少投資?等等。 1956年2月,三峽工程規劃設計和長江流域規劃工作正在全面開展時,毛澤東在武漢暢遊長江並乘興寫成《水調歌頭·游泳》,使“更立西江石壁,高峽出平湖”成為人們對三峽工程的美好嚮往。 1958年1月、3月,黨中央在南寧、成都召開的會議上又專門討論了三峽工程和長江流域規劃兩大治江問題。 周恩來總理與三峽工程的關係更為密切。凡與三峽工程有關的重大問題周總理無不過問。 1970年12月,中共中央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環境下,根據武漢軍區和湖北省的報告批准興建葛洲壩工程。由於工程倉促上馬,採取“邊設計,邊準備,邊施工”的辦法,開工後暴露不少問題。但實踐證明,建葛洲壩工程,從各方面積累經驗,可以說是三峽工程最全面的實戰準備。葛洲壩工程規模巨大,技術問題複雜。它的建成,說明我國技術人員已有能力修建世界第一流的水利工程。這對於三峽工程的獲準興建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沒有葛洲壩工程,三峽工程的上馬可能更困難一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央從國家的四個現代化建設需要興建一批骨幹工程的角度著眼,又將三峽工程提上議事日程。 1980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自渝乘船東下,途中視察了三斗坪壩址、葛洲壩工地和荊江大堤,聽取了“長辦”關於三峽工程的匯報;抵漢後,又召集國務院其他領導人研究三峽工程問題。 1982年11月24日,鄧小平同志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修建三峽工程以緩解電力緊張局面的匯報時表示:贊成低壩方案,希望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人陳雲、李先念、胡耀邦、趙紫陽、萬里等都贊同低壩方案。 1984年2月,國務院財經領導小組在京召開會議,對國家計委報送的《三峽水利樞紐150米方案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審查。 198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上任不久,就過問三峽工程問題。他在視察了三斗坪壩址、葛洲壩工程和荊江大堤後,到長江委了解三峽工程和長江中下游防汛情況。
前史
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三峽工程的原始構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成立,著手開展長江的綜合治理。 1955年開始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與計畫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長江葛洲壩工程批准興建,這是有計畫、有步驟地為建設三峽工程作實戰準備。
建設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完成三峽工程的立法程式並進入實施階段。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在宜昌三斗坪向全世界宣布當今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勝利實現大江截流,第一階段建設目標完成,大江截流後,水位從原來66米提高到88米,三峽一切景觀不受影響。 1998年,三峽工程進入第二階段的建設。 2000年,三峽工程機組安裝奏序曲。 2002年10月10日,國務院三峽工程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樞紐工程驗收專家組會議在壩區召開,導流明渠截流前驗收工作正式啟動。10月21日,三峽大壩最關鍵的泄洪壩段已經全部建成,全線達到海拔185米大壩設計高程。10月25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全體會議,同意樞紐工程驗收組關於在2002年11月份實施導流明渠截流的意見。10月26日,全長1.6公里的三峽左岸大壩全線封頂,整段大壩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設計壩頂高程。10月29日,朱鎔基總理主持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11次會議,同意國務院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的意見,決定在11月6日進行導流明渠截流合龍。11月7日,世界上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轉子在三峽工地成功吊裝,標誌著三峽首台機組大件安裝基本完成,從此進入總裝階段。12月16日,三峽工程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開始澆築。三期圍堰設計總澆築量為110萬立方米,將與下游土石圍堰一起保護右岸大壩、電站廠房及右岸非溢流壩段施工,是實現三期工程蓄水、通航、發電的關鍵性工程。 2003年4月11日,三峽工程臨時船閘停止通航運行,長江三峽水域擬實行為期67天的斷航,至6月16日恢復通航與此同時,翻壩轉運工作全面啟動。4月16日,三峽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全線到頂,比契約工期提前55天達到140米設計高程。4月22日,三峽工程左岸臨時船閘改建沖沙閘工程開工。4月27日,三峽工程二期移民工程通過國家驗收。這標誌著三峽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三峽庫區135米水位線下移民遷建及庫底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達到三峽工程按期蓄水的要求。5月21日,國務院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樞紐工程驗收組正式宣布,三峽二期工程達到蓄水135米水位和船舶試通航要求。同意三峽工程6月1日下閘蓄水,並可以在2003年6月份實施永久船閘試通航。6月,第二期工程結束後,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峽旅遊景區除張飛廟被淹將搬遷,其餘景區基本保存。 2006年,長江水位提高到156米,僅屈原祠的山門被淹將重建。5月,全長約2308米的三峽大壩全線建成,全線澆築達到設計高程185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 2007年,三峽大壩景區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8年6月6日,《中國工業發展報告——中國工業改革開放30年》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專家和學者評選出了“中國工業改革開放30年最有具影響力的30件大事”,三峽工程名列其中。 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少數石刻搬遷,石寶寨的山門將被淹1.5米。 2016年9月18日下午,三峽升船機試通航 遊輪"乘電梯"翻越大壩。
工期安排
三峽工程分三個階段完成全部施工任務,全部工期為17年。 第一階段(1993-1997年)為施工準備及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以實現大江截流為標誌。 第二階段(1998-2003年)為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實現水庫初期蓄水、第一批機組發電和永久船閘通航為標誌。 第三階段(2004-2009年)為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實現全部機組發電和樞紐工程全部完建為標誌。 在十年建設中,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臨工地視察,對工程建設作了許多重要指示。江澤民題詞:“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建好宏偉三峽工程”、“向參加三峽工程的廣大建設者致敬”。李鵬題詞:“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用現代方式建設好三峽工程”、“功在當代,利及千秋”。朱鎔基指出:質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質量責任重於泰山;強調三峽工程是“千年大計,國運所系”。
前期準備
(1992年—1994年) 重大決策與建立組織機構。全國人大通過決議後,為了保證三峽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國務院於1993年1月3日成立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該機構是實施三峽工程建設的最高層次決策機構,直接領導三峽工程建設,由國務院總理李鵬擔任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三峽建委的有關日常工作;同時下設三峽工程移民開發局,負責三峽工程移民工作規劃、計畫的制定和監督落實;還設有監察局負責監察工作。1993年9月27日,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簡稱中國三峽總公司)。中國三峽總公司作為三峽工程項目業主,全面負責三峽工程的建設和建成後的運行管理,負責建設資金的籌措(含移民安置費)與償還。1994年7月24日,國家計委批准中國三峽總公司實行計畫單列;1994年8月27日,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同意中國三峽總公司開展對外經濟貿易業務。 資金籌措。國務院決定在1992年對全國電網用電徵收每千瓦時3厘錢三峽工程建設基金的基礎上,從1994年開始,三峽基金調整為每千瓦時徵收4厘錢;1994年3月18日,葛洲壩電廠的產權劃歸中國三峽總公司,其部分發電利潤可用於三峽工程建設。三峽工程建設資金來源還通過利用三峽電站發電收入、貸款、發行債券等途徑解決。 工程建設。1993年5月25日,長江水利委員會提出的三峽工程初步設計獲得通過,並著手進行技術設計。三峽工程右岸一期工程混凝土縱向圍堰的基坑開挖,於1994年7月1日在中堡島破土動工,從此,中堡島從地圖上消失。右岸一期工程隨之全面展開。1994年1月15日,三峽一期工程的主體工程三大建築物,即永久船閘、臨時船閘和升船機、左岸大壩和電站的一期開挖工程正式開標。隨後,中標的施工單位開始左岸一期工程緊張施工,形成轟轟烈烈的左右開弓的大好局面。與此同時,壩區內的的征地移民、場地整平、施工用水用電設施、對外專用公路以及西陵長江大橋和壩區內道路施工等各項準備工作全面展開,壩區航運交通指揮部也宣布成立。 征地移民。1993年8月17日,江澤民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重點研究了三峽庫區移民和資金籌措工作,決定“中央統一領導,分省負責,縣為基礎”。同年8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發《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1994年4月7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國發[1994]58號文《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移民開發局關於深入開展對口支援三峽工程庫區移民工作意見報告的通知》。同年6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主持會議,研究三峽工程建設和移民問題,就要實行分省負責、經費包乾使用。 1993年5月,三峽工程壩區移民第一村——中堡島新居民點動工建設。在此期間,共完成壩區移民1.2萬人。1993年11月底,三峽工程壩址——中堡島文物挖掘搶救工作結束。經國務院批准,三峽庫區最大的重點移民工程——川東天然氯鹼工程於1994年12月28日開工。 工程開工。經過近兩年的努力,至1994年年底,三峽壩區各項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左右兩岸的土石方開挖工程已全面展開。三峽一期工程土石圍堰已經完成,一期導流工程具備了澆築混凝土的條件。三峽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取得了圓滿成果,為三峽工程正式開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三峽壩區莊嚴向全世界宣布:偉大的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一期完成
(1995年—1997年) 重大決策。為了保證三峽工程建設順利進行,黨中央、國務院繼續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國務院辦公廳於1995年1月發文,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認真清理整頓以三峽工程名義進行的各種非法經營活動;1996年,國務院決定對直接受益地區的用電徵收每千瓦時7厘錢的三峽建設基金。國家批准發行三峽債券,96三峽債券承銷儀式在北京舉行,本次發行債券總額為10億元人民幣。 工程建設。以土石方開挖為重點,以大江截流為中心,三峽工程施工如火如荼地在左右兩岸展開,進入第一個施工高峰。至1997年年底,共完成土石方開挖1.4億立方米。右岸導流明渠於1997年6月30日按期通航。左岸臨時船閘初具規模,永久船閘土石方開挖完成設計總量的70%,基本完成左岸1至6號機組的大壩和廠房基礎開挖,二期導流截流工程按照設計和施工計畫順利推進,上下游圍堰四個堤頭向江心進占,平拋墊底工程順利進行。1997年9月底,大江截流前的樞紐工程、庫區移民工程全面驗收完畢。經國務院三峽建委批准,1997年11月8日,實施大江截流合龍。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親臨三峽工地截流施工現場視察。李鵬發布截流合龍令,並最後宣布合龍成功。江澤民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評價大江截流的偉大勝利。 大江截流的成功,標誌著三峽工程第一階段的預期建設目標圓滿實現,開始轉入第二階段的工程建設。 在此期間,與二、三期工程緊密相關的各項準備工作也相繼大力展開:1997年6月24日,中國三峽總公司宣布對三峽工程首批14台水輪發電機組進行國際採購招標,並於1997年8月15日決標,加拿大、德國、法國、瑞士等國的國際知名企業中標建造。與此同時,“九五”國家重大技術設備研製及國產化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成套設備項目正式啟動。 與樞紐工程建設同步的移民工作逐漸展開。1995年4月10日,三峽庫區首批移民大搬遷啟動,湖北秭歸向家店村35戶移民外遷到湖北宜昌市伍家崗區。 1996年6月,三峽輸變電系統設計階段的工作基本結束,按照三峽建委批准的輸變電工程總概算(即依據1993年5月價格計算的275.32億投資),開始轉入工程施工階段。1997年3月26 日,三峽輸變電第一個單項工程——長壽至萬縣的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破土動工。
壩址
三峽工程大壩壩址選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上游約40千米處。長江水運可直達壩區。工程開工後,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長約28千米的準一級專用公路及壩下游4千米處的跨江大橋――西陵長江大橋。還修建了一批壩區碼頭。壩區已具備良好的交通條件。
設計方案
長江三峽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方案。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個階段進行,到2009年工程已全部完工。 •第一階段工程1994--1997年,為施工準備及一期工程 •第二階段工程1998--2003年,為二期工程 •第三階段工程2004--2009年,為三期工程。
建築結構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量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左右岸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安裝2台5萬千瓦電源電站,其225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為世界第一,三峽大壩榮獲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世界紀錄。
永久船閘
罈子嶺左側的深槽就是建設中的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葛洲壩為單級船閘),單線全長1607米,由低至高依次為1-5#閘室,每個閘室長280米,寬34米,可通過萬噸級船隊,船隻通過永久船閘需3-4小時,主要供貨運船隊通航。閘室內水位的升降靠輸水系統完成。這個深槽開挖最大深度170米,總開挖量3685萬立方米,為三峽工程總開挖量的40%。混凝土澆注量357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4.17萬噸。1999年底,永久船閘基礎開挖工程全部完成。2000年開始閘門金屬結構安裝,2002年6月閘門安裝完畢,2003年7月永久船閘通航。
導流明渠
導流明渠全長3410米,寬350米,寬度約占整個長江江面的1/3,是三峽工程第一期工程完成的主要項目。它的設計通航流量為2萬立方米/秒,當江水流量超過2萬立方米/秒時,船舶通過臨時船閘。施工期間共完成土石方開挖2823.68萬立方米,約占三峽工程開挖總量的1/3。 導流明渠在1997年7月1日試通航,10月1日正式通航之後,長江上往來船隻都改道導流明渠航行,有效使用期為6年。導流明渠正承擔著三峽第二階段工程建設期間通航的重任。三峽風光會消失嗎? 四百里長江三峽風光,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每年遊客達上千萬人次,“三峽明珠”宜昌是遊覽長江三峽的最佳出發地和中轉港。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造成了“告別三峽游”誤導。那么,長江三峽的絕佳風景會不會真正與我們揮手道別呢? 有關權威部門論證後認為,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不同工期對三峽風光有不同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不是很大,而且這種微小的影響還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第一期工程5年(1992-1997年)。已於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而宣告完成。長江水位從原來66米提高到88米,沿線景觀不受影響,長江水運,航運不會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第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2003年6月,水位提升到135米。回水至長江萬州境內,張飛廟將被淹沒,長江的急流險灘再也見不到,水面平緩。 第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其間,2006年水位提高到156米,屈原祠被淹沒。2009年大壩竣工,再經過三年時間,即到2012年,最終壩上水位海拔高度將達175米,水位實際提升110米,回水將上溯到重慶境內。
水電設備
三峽水電站將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地下廠房裝有6台水輪發電機組),外加兩台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達1000億度,是世界最大水電站。
陸生生態
中國三峽集團堅持採取種質資源保存、植物園保存、野外遷地保存、建設三峽珍稀特有植物培育基地等多種措施,開展了以琪桐、疏花水柏枝、荷葉鐵線旅、紅豆杉等三峽珍稀特有植物為重點的保護與研究工作。對工程施工區的古樹名木,實行了就地或移栽保護。根據水土保持方案,分區進行了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 三峽珍稀特有植物培育基地建於2008年7月,占地面積約13.6萬平方米,以三峽地區珍稀特有植物保護與研究為主要目標。2013年,基地對琪桐、紅豆杉等三峽地區珍稀特有植物在引種馴化、養護管理、組培研究等方面開展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2013年,三峽珍稀特有植物培育基地在木本彩葉植物組培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成功。楓香是我國珍貴的紅葉觀賞樹種,三峽珍稀特有植物培育基地經過兩年多探索研究,克服了楓香增殖難及移栽苗成活率低等難題,成功建立其無菌再生體系,且移栽煉苗成活率達90 %以上。 2013年,三峽流域各項目工程的渣場、料場、邊坡防護及對外交通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基本到位,施工跡地生態修復工作進展順利,總體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明顯。截至2013年底,“三通一平”等工程施工區攔渣率達86.00%,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達61.80%,擾動土地整治率為59.98%,壩區林草覆蓋率為54.1%,土壤流失控制比為0.08,取得了預期效果。
水生生態
水生生態的管理措施需建立在生態影響評估的基礎之上。三峽工程運行對中下游幹流以及兩湖(洞庭湖和鄱陽湖)的水沙平衡以及生態等的可能影響亦備受關注,但精確評估卻十分困難,因為水系異常複雜,空間尺度巨大,各種不同的過程交織在一起。此外,人為擾動還會疊加上異常的氣候波動,一些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動態平衡,等等。 中國三峽集團出資開展了長江幹流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工程設施建設和長江魚類增殖放流站工作,並在中華鱘及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的研究保護、魚類增殖放流、生態調度,以及分層取水、底流消能等工程減緩措施方面,積極採取了一系列的水生生態保護措施。 中國三峽集團組建了以中華鱘研究所為基礎的水電開發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研究平台,主要開展中華鱘及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物種保護技術研究和生態環境保護科普教育宣傳等工作。研究基地包括三峽壩區魚類培育中心基地(籌)、黃柏河基地、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金沙江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魚類增殖放流站。三峽壩區魚類培育中心基地(籌)。主要進行中華鱘全人工繁殖;黃柏河基地主要從事中華鱘繁殖康復救護、中華鱘幼苗培育研究等。 2013年,中國三峽集團在長江宜昌江段,放流中華鱘幼魚8000餘尾、胭脂魚2000尾;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域共放流達氏鱘、胭脂魚、長薄鰍、岩原鯉、中華倒刺䰾、厚頜魴等珍稀特有魚類85.2萬尾;在三峽庫區天然生態漁場大寧河流域放流經濟魚類總計1289萬尾。 攔河築壩將不可避免地改變壩區以及上下游的水文特性,包括洪水脈衝模式、泥沙過程、水溫過程等,這會影響河床沖刷及江(河)湖關係等,進而可能改變棲息於其中的魚類的繁殖行為,因此可通過合理的水文調度(製造生態洪峰)來減緩這種負面效應。2011年6月,三峽大壩次開展了針對長江中游魚類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通過科學調度,在長江中游產生持續上漲的洪峰過程,創造適合魚類繁殖所需水文條件,促進魚類繁殖。2012年5-6月,實施了2次試驗性生態調度,宜都斷面魚卵、仔魚徑流總量約為5.3億粒(尾),2次生態調度中均發現了各種魚類的自然繁殖現象。 2013年5月7-16日,中國三峽集團再次開展了試驗性生態調度。根據宜都、沙市、監利3個卵苗監測站點監測結果,監測期間宜都江段、沙市江段、監利斷面卵苗總量分別達1.31億粒(尾)、1.18億粒(尾)和5.2億粒(尾)。生態調度實施後,沙市江段於5月15-18日監測到魚類大規模自然繁殖,繁殖規模達5840萬粒,隨後的5月19-25日於監利江段監測到孵化後的魚苗。監測結果表明,2013年生態調度對中游魚類自然繁殖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污染防治
中國三峽集團始終關注項目建設與運行過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通過科學的管理、有效的措施、先進的設備,對項目建設與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壩前漂浮物、危險固體廢棄物進行了有效的處理和回用,有效控制、減少施工粉塵的產生,消除、減緩噪聲影響,努力營造清潔、健康的環境。由於長江上游各城市大量生活生產垃圾沿江而下,2013年,清理三峽壩前水面漂浮物6. 52萬平方米,共出動各類清漂船隻2700多船次,清漂人員1.2萬多人次。三峽壩前清漂效率持續提高,基本實現了漂浮物全部被打撈上岸並運送至華新水泥廠進行無害處理。 向家壩水電站蓄水後,水庫聚集了大量的漂浮物。2012年10月11日,向家壩水電站開始壩前清漂工作,每天投入人工約300人,作業船隻16艘,採取人工打撈、抓鬥抓取、船隻拉網、江面攔截等方法進行清理。各種漂浮物打撈後現場進行破碎加工,由地方相關木業公司進行環保回收利用。2013年,累計清理漂浮物約3萬噸。
防洪效益
三峽水庫運行時預留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洪峰流量達27000-33000立方米/秒,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航運效益
三峽水庫回水至西南重鎮重慶市,它將改善航運里程660公里,年單向通航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稱三峽工程為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顯著的第一樞紐工程當之無愧。
抗旱功能
下游大旱,三峽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緩解。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介紹說,抗旱功能是三峽水利樞紐新增的一個功能。他說:三峽工程設計時只有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功能。補水功能是考慮到下游兩岸的居民和生產用水,但現在看來還要滿足抗旱用水。這部分水量需求比較大。 如今,三峽工程17年工期已經全面完成,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展現雄姿。尤為可喜的是,三峽建設者不僅創造了水電建設史上的多項世界記錄,而且把住了質量關,已竣工的單元項目質量評定全部合格。
建設規模
①、綜合工程規模大。三峽水利樞紐主體(含導流)建築物施工總工程量包括:建築物基礎土石方開挖10283萬立方米,混凝土基礎2794萬立方米,土石方填築3198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25.65萬噸,水電站機電設備安裝34台套、2250萬千瓦。除土石方填築量外,其它各項指標均屬世界第一。 ②、單項建築物大。⑴大壩:三峽水利樞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式,擋水前沿總長2345米,最大壩高181米,壩體總混凝土量為1700萬立方米,其大壩總方量居世界第一。⑵水電站:三峽水電站為壩後式廠房。水電站單機容量、總裝機容量、年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一。水電站送出工程包括2回±500千伏直流輸電,11回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送出工程規模居世界第一。⑶雙線五級梯級船閘:三峽工程梯級船閘是世界總水頭最高(113米)、級數量多(5級)的內河船閘,其單級閘室有效尺寸(長280米、寬34米、坎上水深5米)及過船噸位(萬噸級船隊),屬世界已建船閘最高等級的內河船閘。船閘最大工作水頭49.5米,最大充泄水量26萬立方米,邊坡開挖最大高度170米,均屬世界最高水平。⑷單線一級垂直升船機:三峽水利樞紐升船機承船廂有效尺寸120×18×3.5米,總重11800噸,最大提升高度113米,過船噸位3000噸,水位變幅上游30米,下游12米等指標均超世界水平。三峽升船機屬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③、金屬結構居世界第一。三峽工程金屬結構總量包括各類閘門386扇,各種啟閉機139台,引水壓力鋼管26條,總工程量26.65萬噸。其綜合工程量為世界已建和在建工程之首。單項金屬結構中,引水鋼管的內徑12.4米,永久船閘人字工作門擋高度37.75米,門高39.75米,運轉時最大淹沒水深17-35米,均屬世界之最。
一批第一
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它的許多工程設計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紀錄,主要有: 1、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消減洪峰流量達每秒2.7-3.3萬立方米,能有效控制長江上游洪水,保護長江中下游荊江地區1500萬人口、2300萬畝土地,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2、三峽水電站總裝機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是世界上最大的電站。 3、三峽大壩壩軸線全長2309.47米,泄流壩段長483米,水電站機組70萬千瓦×26台,雙線5級船閘+升船機,無論單項、總體都是世界上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三峽工程主體建築物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築量2794萬立方米,鋼筋制安46.30萬噸,金結制安25.65萬噸,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5、三峽工程2000年混凝土澆築量為548.17萬立方米,月澆築量最高達55萬立方米,創造了混凝土澆築的世界記錄,是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水利工程。 6、三峽工程截流流量9010立方米/秒,施工導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秒,是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7、 三峽工程泄洪閘最大泄洪能力10.25萬立方米/秒,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 8 、三峽工程的雙線五級、總水頭113米的船閘,是世界上級數最多、總水頭最高的內河船閘。 9 、三峽工程升船機的有效尺寸為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帶水重量達11800噸,過船噸位3000噸,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10、 三峽工程水庫動態移民最終可達113萬,是世界上水庫移民最多、工作也最為艱巨的移民建設工程。
2020年6月22日 · 被認為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集發電、航運、調水、防洪優勢於一身,當年早已定調要推行的工程,竟有一人在中國人大代表會議上,高喊著「我反對」,身為台灣人的他,何來斗膽力阻?
2020年7月19日 · 中國官媒罕見承認,三峽大壩發生位移、變形! 《新華社》18日報導,受強降雨影響,「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於17日在長江上游形成,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快速上漲,18日8時達每秒6萬1000立方公尺,這是今年入汛以來抵達三峽的最大洪水。 出庫流量每秒3萬3000立方公尺,攔洪率超過45%,攔蓄多輪洪水後,三峽水庫水位已達160.1公尺,超出汛限水位15公尺多。
2020年12月8日 · 世界最大水利建設 三峽大壩17年建成. 滾滾長江東逝水。. 2020年中國新聞報道,長江汛情嚴峻,令人擔心三峽工程能否頂得住,國內國外有人危言聳聽,結果洪峰已過,三峽巍然不動。. 原來三峽工程的設計標準可正常應對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甚至可以抵禦 ...
2022年10月3日 · 歷經20多年,耗資近2500億人民幣建造的湖北宜昌三峽大壩,是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2019年竣工後不只有防洪蓄水功能,同時為大陸八省供電。 《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難得採訪三峽大壩軍事管制核心區,同時進入大壩航運心臟重鎮「雙向五級船閘」,所有大貨船逆水而上前往重慶,高達40層樓的五級水樓梯相當壯觀。 三峽大壩核心區戒備森嚴。 (圖/記者任以芳攝)...
三峽大壩 相關
廣告Largest Selection of Select Clearance Styles Up To 50% Off & Free Shipping Orders Over $99. Shop Exclusive Medical Scrubs and Uniforms at unbeatable Prices Online!
- Fall Sale: 25% off New Scrubs Arr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