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2年2月18日 ·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均是本港常見的婦科癌症及早發現並積極治療對提升患者存活率非常重要現時子宮頸癌可定期透過檢測篩查來判斷女士下一步的檢查方案有助及早揪出早期病變

  3. 2023年9月27日 · 婦科癌症指的是女性生殖器官的癌症包括子宮頸癌子宮 體癌及卵巢癌等其中子宮體癌又細分成子宮內膜癌和惡性子宮肉瘤超過九成子宮體癌患者罹患的是子宮內膜癌。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廣告. 從衛福部公布的每年新確診人數來看,子宮體癌奪冠、子宮頸癌次之、卵巢癌再次之。 子宮頸癌及子宮體癌是最常使用到放療的婦科癌症,約有 20 ∼ 30% 的患者接受放療。 圖片來源 / 《康健:癌症精準放射線治療100問完全解答》 卵巢癌則是婦癌中最少使用放射線治療的癌症,卵巢腫瘤大多會優先動手術切除,接著以化學治療控制病情。 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僅不到 1% 的卵巢癌患者有接受過放射線治療。

    • 什麼是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種類有哪些?
    • 子宮內膜癌如何早期篩檢?如何確診?
    • 子宮內膜癌有前兆嗎?子宮內膜癌症狀有哪些?
    •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得到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
    • 子宮內膜癌最新治療趨勢?
    • 子宮內膜癌照護上有要注意的地方?有飲食禁忌?
    • 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有哪些?何時該做進一步檢查?
    • 子宮內膜癌預防重點?

    子宮內膜癌常被跟子宮頸癌混淆,兩者並不同。子宮內膜癌是源自於子宮內膜的癌症,屬子宮體癌最常見的一種。子宮體癌可分為位於內膜的子宮內膜癌,以及位於子宮肌肉層的子宮惡性肉瘤。該癌為歐美女性最常見的婦癌,台灣則於 2011 年竄升為婦癌發生率之首。 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的引發原因可能是排卵週期不正常或是無排卵,內膜細胞長期受女性荷爾蒙刺激,形成內膜增生的癌前期細胞,再進一步轉變成癌細胞。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賴瓊慧指出,子宮內膜癌又可細分幾種類型,以「類內膜型腺癌」最常見,亮細胞癌、漿液細胞癌、腺肉癌則較為少見,但十分惡性。 其中,肥胖為類內膜型腺癌主要危險因子。由於脂肪組織製造過多的雌激素,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造成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和子宮內膜癌風險。 加...

    子宮內膜癌跟子宮頸癌不同,目前尚有效的篩檢方式,不過有超過九成的子宮內膜癌會有異常出血的現象,是重要警訊,可及早就醫確認。台北長庚醫院婦產部及不孕症主治醫師尤星策提醒,肥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有家族史的病人也應提高警覺。【推薦閱讀:子宮內膜癌手術等5種治療及副作用,5症狀是子宮內膜復發前兆】 診斷方式主要分成下列三項: 1. 骨盆超音波檢查:用於確認子宮內膜是否有異常增厚,異常增厚可能代表發生病變。 2. 子宮鏡:用子宮腔內視鏡,觀察子宮腔內病變,可用於組織切片檢查。 3. 子宮分段搔刮術:將病患麻醉後,以細小刮匙先刮取子宮頸組織,再進入子宮腔刮取子宮內膜並進行檢驗,可看出是否有侵犯子宮頸的現象。

    異常出血是最主要的症狀,九成子宮內膜癌都會發生;此外,也可能因腫瘤壓迫出現下腹痛、解尿疼痛、性交疼痛。 婦產科醫師一致提醒,若有發現經血突然變多、更年期停經後出血、月經週期突然不規則、兩次月經之間有不正常出血、滴滴答答流不停等現象時,就可能是子宮內膜不正常增厚,建議至婦產科就診。【推薦閱讀:預防子宮內膜癌避吃3類食物 術後飲食3原則比喝雞精好】

    最重要的治療方式為手術,依據期別與病患狀態,決定是否切除子宮、卵巢及相關病灶;其餘輔助性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細節如下: 1. 手術治療:包含子宮及兩側輸卵管和卵巢切除、骨盆腔體液的細胞學檢查,另外必須依疾病程度摘取骨盆淋巴結、主動脈旁淋巴結和部分的腹網膜。 2. 化學藥物治療:為全身性療效,利用口服或是注射藥物,制止癌細胞分裂並殺死癌細胞的療法,可有效延長病人生命。 3. 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針對骨盆與淋巴腺區域,常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一起使用,達到更好效果。 4. 黃體素或抗雌激素療法:如果細胞有荷爾蒙接受體,則可能可使用荷爾蒙療法。 5. 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用於抑制腫瘤存活、增殖、局部侵犯及遠端的轉移,並且避開影響正常細...

    依據不同的期別和年齡,搭配的治療方式也有別。賴瓊慧醫師指出,在治療上以手術為優先,一期類內膜型腺癌,分化良好,五年再發率約 2.6%,五年存活率 97.9%。 她舉例,研究顯示,第 1A 期類內膜型腺癌的病患僅用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可超過九成;第 1B 期若是病患超過 60 歲,則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可改善存活率,但對於 60 歲以下則無明顯差別。 針對晚期轉移、復發性的病患,可搭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多項標靶藥物,比傳統化療更能提升存活率,為近年治療的重要進展。【推薦閱讀:子宮內膜癌手術,可保留子宮、卵巢嗎?微創手術真能開乾淨?】

    尤星策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術後可能有陰道出血、下肢水腫等併發症,改善水腫最好的方式還是運動和按摩,可諮詢醫師正確復健方式。 他表示,大部分手術後不太會出血,頂多開完刀後一個月內發生,或術後接受放射線電療過程中才可能出現,但療程結束後就會明顯改善。此外,也要定期追蹤,盡量減少服用荷爾蒙藥物。 飲食方面尤其禁止刺激性高的食物。如果體力允許,可在醫師指示下多活動身體,回歸正常生活後飲食也需注意,避免生活壓力,並定期到醫院複診。

    子宮內膜癌好發的高風險族群包含:五十到六十歲女性、排卵異常、肥胖、糖尿病患者。但由於子宮內膜癌逐漸有年輕化趨勢,賴瓊慧醫師建議,無論青少年還是更年期女性有異常出血,就要及早就醫。 主要危險因子如下: 1. 荷爾蒙和排卵因素:未曾懷孕、不孕、患有多囊性卵巢、長期沒有排卵的月經,或是初經在 12 歲前/55 歲後停經者,都有較高的罹患風險。此外,賴瓊慧醫師提醒,乳癌病人長期服用 Tamoxifen,以及更年期使用荷爾蒙療法,但未充分使用黃體素等狀況,也需密切追蹤。 2. 肥胖:女性體重若超出理想體重的 30%,子宮內膜癌罹患率會比一般人高出 3.5 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馨世在《親愛的荷小姐》書中也指出,肥胖引起的十大癌症,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相較於 BMI 正常的婦...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子宮內膜癌的生活預防在於運動與飲食,控制體重降低風險。具體預防重點如下: 1. 減重:肥胖增加罹癌風險,尤其是子宮內膜癌,身體質量指數 BMI 應控制在 18.5 及 24 之間,定期檢測體重與腰圍。 2. 規律運動:運動可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提升免疫力,能降低罹癌風險。 3. 飲食控制:飲食西化、精緻化,攝取高脂肪食物容易造成肥胖。應多吃綠色蔬菜、全穀類食物如燕麥、糙米、藜麥,適度攝取新鮮水果,但須注意糖分。地雷食物則要避開高油脂、高鹽、紅肉及加工肉品等。尤星策醫師也提醒,油炸食物可能含人為雌激素或環境荷爾蒙,可能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4. 勿自行補充荷爾蒙:台灣婦癌醫學會提醒,應與醫師討論停經後補充荷爾蒙的必要性,但切勿自行買藥服用。

  4. 簡介及特色. 科部介紹 婦科介紹 產科介紹 生殖內分泌科 婦女泌尿科介紹 內視鏡微創手術介紹 婦介紹 達文西機器人手臂. 子宮內膜癌、卵巢及子宮頸癌佔我國女性癌症發生及死亡排行榜前10名。 其中子宮內膜癌逐年增加,而子宮頸癌在子宮頸抹片及子宮頸癌疫苗注射,經由早期發現及預防政策下,已逐漸減少。 本院自2016年成立婦團隊,目前擁有四位婦次專科醫師及四位專科護理師,新竹婦最強陣容,本團隊可提供病人快速及準確的婦診斷、手術及化學治療。 在本院多專科團隊合作,並透過台北總院及醫中心分院交流,提供全面及最先進的婦診治。 婦服務項目. 陰道鏡檢查及切片. 子宮鏡檢查及切片. 超音波腫瘤血流檢查. 婦醫療項目. 卵巢減積手術. 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

  5. 子宮頸癌通常是由癌前期病變經長時間慢慢惡性轉變而來的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可以藉由子宮頸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相當高。 衛福部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免費1次抹片檢查。 此外,子宮頸乳突病毒 (HPV)疫苗可以有效的預防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進而避免子宮頸癌發生。 危險因子. 發生子宮頸癌可能的原因有: 性行為 :愈早有性行為且性伴侶愈多,則得到子宮頸癌的機會愈高。 吸菸 :每天吸菸量愈多、菸齡愈久,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愈大。 女性荷爾蒙暴露 :女性荷爾蒙可能會改變子宮頸上皮細胞的穩定性。 免疫系統較弱. 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病毒會侵入子宮頸上皮細胞核,引起病變導致子宮頸癌。 臨床症狀.

  6. 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因症狀不明顯不易被察覺有六到七成的患者被診斷時已是第三或第四期其死亡率目前是婦科癌症中第一名因而號稱是女性的寧靜殺手。 危險因子. 卵巢癌的發生原因至今不明,但有一些危險因子被認為可能相關: 排卵 :排卵會造成卵巢上皮重覆受傷及修復,這過程會使卵巢表層上皮的細胞增生,增加罹癌風險。 所以未曾懷孕、生育子女數少的人,罹患卵巢癌的機率較高。 滑石粉 :石棉塵及滑石粉(嬰兒爽身粉主要成分),可經由陰道逆行至卵巢而使腹腔及骨盆腔長期暴露於致癌物質中。 基因異常 :約10%的卵巢癌病人,家族裡可能有遺傳性的BRCA基因缺陷。 家族病史 :家族中一等親(如母親、女兒)或姊妹中有人得到卵巢癌時,此家族較其他婦女得卵巢癌的機率將增加約50%。

  7. 背景成因. 點選看手冊. 發生在子宮的癌症包括子宮體以及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屬於子宮體的一種。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10年子宮體居女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 其中,92%為子宮內膜癌,目前台灣最常見的婦科癌症,好發年齡集中在停經後50~59歲的婦女。 子宮內膜癌治療以手術為主,第一及二期的病人五年存活率為九成及八成。 危險因子. 女性雌激素刺激易促使子宮內膜增生,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危險因素包括: 肥胖. 多囊性卵巢囊腫疾病. 雌激素的刺激. 糖尿病. 未曾生育、不孕的婦女;或初經早 (12歲以前),或停經晚(52歲以後)。 有乳癌、子宮內膜癌或大腸癌遺傳病史. 臨床症狀. 陰道異常出血 :這唯一且最典型的症狀,超過九成的病人會發生,而且多是發生在「停經後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