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11日 · 但願人「腸」! 不可不知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2023-12-11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 何愛生醫師說,IBD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族群,因與腸胃炎、腸躁症等症狀相似而容易被混淆,需要倚賴專科醫師排除其他腸胃道疾病,才能釐清真正病因。 26歲的阿明是一名活潑開朗的年輕人,常有連續3-5天血便的情形,就像顆不定時炸彈,令他不堪其擾,後來求診腸胃科,內視鏡檢查發現大腸有嚴重潰瘍,切片表現亦非正常黏膜型態,才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 歷經5-6年間的前線治療,病情控制不盡理想,後來病況符合健保給付條件,經生物製劑治療後才穩定控制病情,生活終於不再受時好時壞的腸道問題所苦。 經常血便藏危機 及時就醫好處理.

  2. 2023年12月31日 · 近期有媒體報導,標題指出一位40多歲女性罹患大腸癌,腫瘤都塞住大腸了卻無感,關鍵竟是免治馬桶。 但是,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表示,不能武斷地將免治馬桶當作代罪羔羊,這樣的內文可能會使社會大眾被誤導,因而衍生出錯誤的照護觀念。 學會更嚴正呼籲,涉及專業議題時,勿譁眾取寵,混淆視聽,傳遞錯誤醫療訊息。 1女罹大腸癌 主訴卻無糞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 網路媒體引用醫師於談話性節目中分享的案例進行報導,報導中提到該名病患是因為極度疲憊而就診,進而驗血發現貧血,一般來說女性嚴重貧血的原因通常與婦科或腸胃道疾病有關,為釐清病因,醫師先進行腸胃鏡檢查,發現患者有4-5公分大的大腸腫瘤。

  3. 2024年8月30日 · 《病人自主權利法》保障了病人在臨終階段的醫療自主權,這是維護病人尊嚴的關鍵。 蔡醫師提醒,在強調病人自主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病人是否在充分理解和支持下做出決定。 他指出,病人的選擇不應該在痛苦與絕望中被迫作出,而應在得到積極照護和理解後,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針對「被斷食」的現象,蔡醫師也表達了他的關注:「我們希望確保每位病人的選擇都是出於知情和自主,而不是在未經充分溝通的情況下被動地接受斷食或停止進食。 這樣的決定需要在尊重病人意願的同時,充分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 」他強調,醫療團隊應該在這個過程中提供持續的支持,確保病人感受到關愛與尊重。 耐心關懷下走出絕望的陰霾 從痛苦中重新找到希望.

  4. 2024年10月26日 · 配合健保署於2024年7月1日公告,將四類住院族群的醫療照護諮商服務納入健保給付,讓此符合疾病類別的民眾於住院期間不必再自費執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預約自己的善終將不再沉重。 有簽署預立醫療決定需求的住院病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團隊將個別協助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整合家庭共識,互道重要掛念,完成自己的預立醫療決定,留下重要的愛的禮物給家人。 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讓自己圓滿無憾. 謝宛婷表示,「善終」是每個人一生中的最後功課,要能獲致善終,除了自己的意願要提早規劃、明確表達之外,也需要家屬與醫護人員的理解與成全。 每年世界安寧日,安寧緩和醫療團隊都期待能用不同的方式,邀請大家一同沉浸在我們安排的活動中,獲得愛的能量,齊心關注末期病人安寧緩和醫療與臨終陪伴的議題。

  5. 2024年8月30日 ·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醫師,透過多年的行醫經驗,深刻體會到這種痛苦,並體認到醫療團隊在這個關鍵時刻肩負的重大責任。 他指出,醫療團隊不僅要治療疾病,還應該要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涵蓋病人的身心靈健康,並考量到家屬與照顧者的情感需求。 蔡醫師表示:「我們的文化讓人避談死亡,結果是當死亡真正來臨時,我們無法坦然面對,也無法好好道別。 」他認為,當病人的病情無法再進行治療時,醫療團隊的任務就是幫助病人以更有尊嚴的方式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他強調:「末期照顧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醫療本身總是有極限。 如果這部分沒做好,整體醫療就不算成功。 唯有圓滿處理這部分,才能避免後續問題。 從準確評估到悲傷撫慰 六步驟引領病人從恐懼走向平靜.

  6. 2022年2月28日 · 人生中有多少個決擇讓你痛苦難下! 是該放棄,還是堅持,要怎麼判斷? 何時是做出決定的最佳時機點? 堅持不一定是美德,但放棄絕對需要智慧,更是扭轉敗局、重新出發的勇氣! 持有美國註冊公認會計師執照後,又轉戰專精經營顧問的日本作者午堂登紀雄在《努力有底線,不拚更能贏:「對的放棄」徹底擺脫壓力煩惱,學會轉彎「設立停損點」》一書裡分享有些事再死撐下去,只會更受傷,適時做出適切的選擇與判斷,積極向前的「放棄」來顛覆以往對「放棄」的刻板印象。 多少人明知感情已經變質,卻還要強求,和朋友相處,一直委屈自己的迎合別人,職場裡工作雖熟練卻也升遷無望,該不該離開「舒適圈」勇闖未來,面對長久的熬夜苦讀,考試成績一直沒有起色,到底要不要再就這樣撐下去,這些都是我們常面臨的選擇,所以就會聽到 「堅持就是勝利。

  7. 2024年8月25日 · 中醫角度看待衰弱 常見這些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趙品諭說,衰弱以現代醫學來說,主要是物理性的症狀,例如體重減輕、手腳力量變差、活動力下降等,而以傳統醫學的角度來論,牽涉的是氣血足不足夠,陰陽平不平衡,其表徵大多食慾差、消瘦、氣短、面色憔悴、乏力伴隨手腳冰冷、失眠、盜汗或多汗、頻尿等。 中醫藥補 這樣藥材有幫助. 治療上,基本就是針對虛、進行補。 趙品諭指出,藥材常見有蔘、山藥、枸杞、黃耆、當歸等;此外,像是生脈飲就有西洋蔘的成分,養筋壯骨調理有山藥、黃耆、枸杞等,加味四物湯有當歸等成分。 建議可透過與中醫師討論,找到合適的藥補方向。 衰弱2種居家活動 保健身體顧健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