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8月1日 · ① 享樂主義 人生觀。 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 生理需要 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 ②厭世主義人生觀。 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 ③禁欲主義人生觀。 它將人的欲望特別是肉體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欲,實行苦行主義。 ④幸福主義人生觀。 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 ⑤樂觀主義人生觀。 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 態度。 ⑥共產主義人生觀。

  2.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 激勵 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 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低層次的需要 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 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於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層次的需要 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 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要激發。 人的最高需要即 自我實現 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 高峰體驗。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 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 無意識 的。

  3. 2018年2月23日 · 斯金納的生平簡介. 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也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 1904年3月20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漢納,1990年8月18日逝世於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 斯金納引入了操作條件性刺激。 著有《沃爾登第二》(Walden Two,也譯《桃源二村》)、《超越自由與尊嚴》(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等。 195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獎。 [編輯] 斯金納的人生歷程. 他1904年3月20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北部的一個車站小鎮。 斯金納從小喜愛發明創造,富有冒險精神。

  4. 2018年8月1日 · 人生观又称为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前者回答的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后者回答的是人生的态度和活法。

  5. 2023年1月16日 · 什麼是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防禦機制 是指個體面臨 挫折 或 衝突 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 心理活動 中具有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一種適應性傾向。. 心理防禦機制是 弗洛伊德 提出 心理學 名詞,是指 ...

  6. 2020年12月16日 · 自我关怀 ( Self-compassion )是美国心理学家Kristin Neff (2003年)在 积极心理学 的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关于自我的新概念,是一种能够保护个体远离自我批评、 反刍思维 的积极的自我认知态度。. 自我关怀又称作自我怜悯、自我同情,是当个体处在困难、 挫折 ...

  7. 2023年3月21日 · 人生四度是生涯发展师古典提出的人生评估模型,四度指的是:高度、深度、宽度、温度。 其中,“度”是指维度、方向。 意思是,人生满不满意,可以从这4个维度去评估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