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蘇花公路 是位於 臺灣 東海岸的幹線公路,為省道 台9線 、 台9丁線 的一段,在 日治時期 經倡議修築原先清代之北路為「臨海道路」,1932年5月通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改名 蘇花公路 ,之後並持續新建隧道及拓寬為柏油路面,1990年10月25日改為雙向通車。. 北 ...

  2. 2023年6月26日 · 蘇花公路 (台九線)行經太魯閣大橋。類型 省道 道路長度 102.4公里(63.6英里) 隸屬 台9線 台9丁線 限制 車速限制:40-70公里每小時 地點 臺灣 起點 宜蘭縣 ...

    • 歷史
    • 替代道路
    • 沿線景點
    • 事故

    蘇花古道

    1874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為鞏固邊防與安撫原住民,由欽差大臣沈葆楨派遣臺灣道夏獻綸與福建省陸路提督羅大春修築理蕃道路。經費時兩年,開闢「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為準之路,俾能通行輿馬,與當時完成的崑崙坳古道形成一南一北,因而被稱為「北路」,即現今所稱「蘇花古道」。 路線是北起蘇澳,沿途經過東澳、大南澳、大濁水、大清水、得其黎、新城、歧萊花蓮港、吳全城、大巴籠、周塱社,南迄至秀孤巒水尾。全程總長308里。北路開通前的交通貿易都靠海路,陸路則僅為東西向的原住民遷徙路線、獵路。北路沿著峭壁開出,相當狹小曲折,路寬僅約一丈多,且路況不穩定,時有坍塌的情形,交通功能極為有限。 但對於清朝開山撫蕃的政策下,有宣揚國威、防堵海寇、移民開墾、獲取資源等多重功能;然而此路修築後仍不時受到原住民侵襲,加上首尾間遠、駐防兵勇、維護不易、瘴厲疫病等問題,於完工後不及一年半即移紮駐營,任其廢棄。1881年曾有清朝營官何秀林帶兵重修,又有1889年劉銘傳副將劉朝帶再度疏通,但後者部將弁勇等人卻不日中伏,所帶官兵死傷逾半,在劉銘傳大軍圍勦後原住民雖投降,但實際上清代末年在東澳以南之路段可謂荒廢。

    臨海道路

    日治時期後,北路被日人改稱為「大南澳路」、「沿岸理番道路」,沿線設置七個駐在所,多次整修拓寬。1916年,臺灣總督府眼見島內局勢穩定,開始著手於開鑿「東海徒步道」,費時7年,將路寬拓增至12台尺,於1923年完工後,可供辦公、行旅之人來往,但車輛依然無法通行。 1925年,為了使車輛通行,將路幅拓為3.56公尺之寬,並於蘇澳到太魯閣口之路段鋪設砂礫路面,其中有部份之路段是為供車輪行駛,因而鋪設兩道混凝土(即剛性路面),然後於太魯閣口到花蓮港之路段則大幅拓寬為14公尺,鋪設砂礫路面。完工總長約120公里。合計有大型橋樑9座,隧道14處。全線於1932年通車,改稱為「臨海道路」,並編列為指定道路,沿線計有屬於以國庫或地方經費改善養護之。當時通車後的臨海道路,有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經營客運服務,提供巴士載運乘客來往於宜蘭、花蓮,每日對開二班車次,行車時間約莫於海運載客之航程。

    蘇花公路

    戰後,臨海道路改稱為「蘇花公路」,最窄的路面僅有3.5公尺,彎道的最小半徑則僅有15公尺,相當險峻。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到1990年才開放雙線通車。 蘇花公路早年單線通車時期,南下北上車輛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規定放行,從北往南設有蘇澳、東澳、南澳、谷風、和平和崇德共六處管制站。此時車隊多為日間通行,頭車必為臺灣省公路局金馬號客車,行經斷崖路段,車中旅客往往無法看見狹窄道路的邊緣,僅見低處海色藍白,駕駛車行左旋右迴,讓人驚恐不已,印象無法磨滅。但在臺灣鐵路管理局北迴線正式通車後,鐵路挾著安全、舒適、快速、便宜的優點,使得蘇花公路之定期客運路線慢慢走入歷史,雖一度有民營客運業者經營台北-花蓮客運路線,但和1970年代海路的花蓮輪一樣,重要的客運、貨運運輸,均已轉向鐵路,蘇花公路則轉為以景觀公路、採石運礦和區域性交通為主。

    由宜蘭羅東台7丙線(羅天公路)後接台7線(北橫公路)達棲蘭後台7甲線(中橫支線)達梨山後台8線(中橫公路)後達花蓮新城接台9線。蘇澳至東澳、南澳至和平、和中至和仁、和仁至大清水等四個路段可改行台9丁線(舊蘇花公路)。

    清水斷崖

    蘇花公路沿線最著名的景點是清水斷崖,主要界於崇德到和仁(或和中)之間約9至21公里斷崖。斷崖峰頂之清水山(清水大山)海拔2408公尺,斷崖之北端台九線約168公里處為今日太魯閣國家公園和仁界址碑所在(若列入姑姑子斷崖則北端從和平村和中的和平隧道北口起算)。「清水斷崖」於日治時期曾經由台灣日日新報社讀者票選為臺灣十二勝之一,戰後也曾被台灣省政府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紀念碑

    1. 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位於宜蘭縣蘇澳鎮晉安宮內,立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囑託其幕僚范應祥撰文記述道路開闢經過等情事。 2. 遭難碑:在東澳的烏岩角附近,有一廟稱「慶安堂」,又名「開路先鋒爺」,原刻「遭難碑」,立於1917年12月。紀念日治至二戰後開闢蘇花公路而不幸殉職的12位日籍與台籍工作人員。 3. 大南澳抵達紀念碑:此碑為清代提督羅大春所立,位在南澳往朝陽漁港的叉路上(蘇澳鎮朝陽里)。 4. 莎韻之鐘紀念碑:位在南澳鄉武塔路段,距武塔車站不遠處。 5. 觀音石:位在觀音一號橋的觀音石上,有一台灣省公路局於84年9月立的碑文,記載巨石在1993年(民國82年)3月墜落,入土二點五公尺。觀音石位在第二觀音橋畔,命名來由應參照49年5月觀音瀑的原始由來,石上繪有觀世音菩薩像供人膜拜。 6. 殉職碑:位在大清水服務站北側清水橋畔,原碑立於1922年11月,是紀念日治時期不幸殉職的51位築路工人,現存為後續修建。 7. 吳故段長錦文殉職紀念碑:位在大清水服務站北側清水橋畔,紀念1950年6月7日殉難於清水斷崖的前省公路局花蓮工務段首任段長吳錦文先生。...

    觀音亭

    1993年(民國82年),3月蘇花公路彎道改善工程時,巨大觀音石由上高邊坡墜落原第二觀音舊橋頭北引道入土2.5公尺,可謂一大奇蹟,公路局及地方善心人士,因地名為觀音之緣,於觀音石上恭刻觀世音菩薩乙尊,暨興建觀音亭及蓮花池各乙座。

    蘇花公路曾被稱為「死亡公路」,內政部警政署的統計資料指從1997年至2008年5月1日期間,在蘇花公路發生的交通事故共造成1,046人死亡,13,488人受傷。不過根據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戴興盛分析內政部警政署及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在2001至2007年間,台九線由台北到屏東楓港共627人因交通事故喪生,其中蘇花公路70公里距離喪生65人,還排不上事故發生率前三名(池上馬蘭段、瑞穗玉里段和林榮光復段)。前述十年內造成1,046人死亡的數據統計可能錯誤引用全台九線總和,而非單指蘇花公路;惟以上數據資料並未區分天災事故與人為事故,尚無法解釋蘇花公路受天災事故影響較高的比例,故推測會有「死亡公路」的印象乃自於蘇花公路相較其他公路擁有較多天災事故所造成的傷亡比例而為之。自臺汽客運於...

  3. 谷風隧道 為台灣的一座公路 隧道 ,屬 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劃 (簡稱「蘇花改」)南澳~和平段的其中一座隧道,北起谷音橋,南接漢本高架橋,它穿越 中央山脈 鼓音溪 至 宜蘭縣 漢本的山區,與 鼓音橋 連結的 觀音隧道 共計則為台灣第二長公路隧道 ...

  4. 蘇花古道 是一條開發於古時的人行 道路 ,該道路起自 蘇澳 、終於 花蓮 。 該道路雖為 蘇花公路 前身之一,但路線並非完全沿海修築。 該道路之早期前身之一為 沈葆禎 在實行 開山撫番 政策時所下令修築之「北路」。 [1] [2] [3] [4] [5] 參考資料 [ 編輯] ^ [宜蘭蘇澳].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678篇). www.tonyhuang39.com. [2017-03-21]. (原始內容 存檔 於2021-02-10). ^ 宜蘭南澳.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蘇花古道觀音段). 大紀元 www.epochtimes.com. 2014-10-25 [2017-03-21]. (原始內容 存檔 於2018-01-31) (中文(臺灣)).

  5. 目前狀況. 道路最高限速70公里與最低速限50公里(仁水隧道為最高速限50~60公里),定位為安全道路,故配置雙向二車道,有救援路肩,單向路寬7.8公尺,大於雪山隧道單向二車道7.5公尺 [7] 。 2020年清明連假期間試辦台9線南澳-和平段提速計畫,從武塔隧道北口至和平溪橋雙向約16公里,速限從原先時速60公里提升至70公里,並設置最低速限為時速50公里 [8] 。 2020年6月20日起,正式將最高速限提升至70公里,有調整速限的路段:蘇澳-東澳段(104k+980至112k+960)、南澳-和平段(125k+576~143k+802)、和中-大清水段(149k+145~154k+854),上述路段亦新增最低速限時速50公里的規定。 [9]

  6. 2024年5月29日 · 宜蘭縣 ( 臺灣話 : Gî-lân-kuān ; 客家話 : Ngì-làn-yen ; 噶瑪蘭語 :Kavalan),是 臺灣 的 縣份 ,位於 臺灣 北部 ,地理位置位於臺灣 東部 ,與 新北市 、 桃園市 、 新竹縣 、 臺中市 、 花蓮縣 相鄰,東臨 太平洋 ,為傳統戲曲 歌仔戲 的發源地,縣治設在 宜蘭市 ,宜蘭縣內轄有1 市 、3 鎮 、8 鄉 (含2個 山地鄉 ),共有12個鄉鎮市。 臺灣在清朝殖民時即設有獨立之 噶瑪蘭廳 並升格為宜蘭縣,日治時期的宜蘭全境屬 臺北州 ,二戰後短暫歸 臺北縣 ,1950年自臺北縣獨立設縣。 行政院國發會 將該縣劃歸為 臺灣北部 區域;而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則將該縣劃歸為 臺灣東部 區域。 [2] [3] 歷史 [ 編輯] 主條目: 宜蘭縣歷史